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4-09-20 17:55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Chongqing people's auditorium)是位于渝中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由张家德设计,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竣工后命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6年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风格形式仿照明清宫殿的形式,建筑正方向主轴对称,结构鲜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由中心礼堂和南、北、东配楼组成,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总高65米,主体高55米。位于中间的主体大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高6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外围环绕四层眺楼。中心礼堂三层圆顶由大红廊柱支撑,绿色琉璃瓦,中心礼堂正中的金色“顶子”,参照了天坛的“祈年殿”设计。中间的半圆形球壳顶架为双层钢架结构,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西方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舞台上方绘有民族彩绘。大礼堂中间三列设堂座加四层楼座共有3388个座位。

1987年,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比较建筑史》中,新中国当代建筑首次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共有42项工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2009年,重庆人民大礼堂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10年人民大礼堂被评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点。它反映了重庆市特定的历史和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名称由来

1954年4月大礼堂全面竣工。贺龙题写了“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0个大字,为大礼堂正式定名。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1950年,我国西南大行政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设于重庆,重庆也因此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如此重要的城市,在当时却没有一座可以供千人以上集会及用于接待内外宾下榻的宾馆用房。为了适应西南地区召开各种大型会议,以及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和开展各项社会集体活动的迫切需要,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于1951年决定,立即筹建一座能够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一个附设招待所。

建造过程

1951年春,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在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主要领导人主持下作出决定,拟在重庆市内建设一座可容数千人开会的大会堂及附设招待所。该决定以文件下发到重庆地区的各设计部。

1951年4月,大礼堂的筹建工作开始。大礼堂选址于马鞍山市,1951年6月开始削山填沟的土石方工程。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筹建处从5个设计方案中,选定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处”总工程师,张家德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并任命张家德为工程处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礼堂工程设计和施工。按照张家德的设计,大礼堂外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并吸取了西方建筑结构特色,内部用钢、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等混合结构,整座建筑正中为圆顶大礼堂,两旁为三楼一底的招待所以及相应的附属工程。

1952年5月,削山平地工程已完成大部分,5月中旬,工地进入了大会堂的基础施工。

1954年4月,建筑群基本竣工,开始投入使用。建成的包括设有数千个座位的大礼堂和南北两翼三楼一底的招待所客房以及大小各异的会议室、文娱室、休息室,此外还有相应的附属建筑和设备等等。大礼堂正式命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并交付使用。

发展修缮

1989年东楼的完工,大礼堂建筑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1.85万平方米增加到3.22万平方米。

199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拆除了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作为市政、文化、休闲、公益和应急救援广场,与大礼堂融为一体。

2007年5月,历时9个月、耗资7000万元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整修竣工,室内“金顶”共用了26万张金片。琉璃瓦的颜色由原来的绿色变成了孔雀蓝。此次整修的另一大变化就是让万字纹重新回到了子的彩绘中,而以前的葵花样式被放弃。彩绘设计为金龙和玺彩画纹饰,此种彩画属于古建彩画的最高等级。

建筑特征

结构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一至四层为圆形大厅并四周环绕四层眺楼,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以上为两层玻璃钢框架穹顶,无眺楼。一至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且四周的眺楼对外可以形成良好的造型,对内可作为设备间,储藏间,卫生间,人流交通疏散等用途,并且对整个大礼堂有保温作用。最高的两层采用玻璃钢框架形式,在采光方面具有优势。顶端的两层因为是钢框架,所以减轻了重量,对底端四层减小了压迫。钢框架设计成内径为46.33米的大跨度的穹顶,结构牢固,造价经济。

特点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建筑思想,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它造型上的华丽、庄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其“壮观、宏伟、气势磅礴、挺拔有力,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特点”的特色,也和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时期的重庆人的风貌相吻合。大礼堂的修建巧妙地结合了重庆的山坡地形,利用极具个性的周边环境,依山就势建造,这也是它特别壮观的原因之一。

建筑布局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由中心大礼堂、南楼、北楼、东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坐东朝西偏南10度,由中心礼堂和两翼三楼一底的南北楼组成。主体部分仿古重檐园攒尖和重檐歇山屋顶造型艺术,南北两翼配以廊柱式长楼,利用山坡地形分层筑台。建筑总体高65米,中径跨度46.33米。建筑外观采用大屋顶民族式,仿明、清时代宫殿建筑,以中心礼堂为中轴线对称,主体参照天坛天安门形式。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内部空间呈圆形穹顶,为前殿后堂的形式,即前面为宫殿,后为大礼堂。前殿又分为三个部分,南北两端为服务用房,中间部分为进入大礼堂的大厅。

相关景点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主体部分仿北京天安门及天坛的造型艺术,南北两翼配以廊柱式长楼,利用山坡地形分台。绿色琉璃瓦,大红廊柱,白色护栏,重檐飞翘,雕梁画栋,亭阁对称协调,吻兽造型各异,外观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观。富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正门大牌楼,造型别致,布局和谐,彩绘精雕。环形大厅四楼一底,可容纳近3388人,是国内外观众座位数较多的剧场之一。舞台两侧云柱高耸,舞台上方彩凤飞舞,莲花吐艳。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位于大礼堂前,始建于1997年,面积4.2万平方米。栽种有100多个品种近万株花卉,种植草坪8662平方米,绿化面积2.87万平方米,绿地率39.98%,绿化覆盖率45.98%。“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有草坪与喷泉的人民广场,成为供游人参观、休息和举办节庆集会的重要景点和场所。

文化活动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每届重庆市党代会、每年重庆市两会均在这里召开;在此举办各类高规格、高水平的演出活动。

1997年至2019年间,大礼堂共承办演出和会议活动1222场次,累计接待366.6万人。先后承接了重庆直辖市成立大会、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闭幕式、历次市党代会、市两会等重大会议,承办了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文艺晚会、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动,举办了《建党百年——川渝书画联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李少言、牛文、王琦版画展》等艺术展览26场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等参观大礼堂及人民广场42批次,在对外开放、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价值与影响

20世纪50年代,印度领导人对这座宏伟气派的建筑很感兴趣,便通过外交途径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将大礼堂主要设计图纸给他们,为在印度首都建造一座类似造型的国家大剧院作为参照蓝图。1981年,美国前总统福特一行到重庆市访问,因美方先遣人员看过大礼堂并报告福特后,坚持要求下榻人民宾馆。福特一行到此住下后,十分满意,多次赞扬。次年,加拿大著名建筑师埃里克森教授专程到重庆考察,这位专家对大礼堂尤其是钢网屋面结构部分看得很仔细。他声称,当时能在中国出现这样精致的大型结构建筑,现在看起来都是高水平的。

1987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首次将我国当代43项建筑工程载入世界建筑史册,在仅有的16名中国建筑师的名单顺序中,设计师张家德排列第二。

2001年,国内建筑评论界权威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邹德侬编著的《中国建筑历史图说——现代卷》中,也把大礼堂作为1949年~1952年的代表性建筑,并评价张家德和其代表作品大礼堂是现代建筑的延续性展现,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利用民族形式歌颂新中国的赞歌,是采用民族形式的建筑特例。

2009年,大礼堂(含改扩建项目)荣获中国建筑创作最高奖,中国建筑学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2010年6月4日由中国民族优秀建筑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称号,这是重庆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

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大礼堂还获得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巴渝标志性传统景观、重庆十大标志性景观等称号。人民广场是重庆首个市政文化休闲广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广场占地4.2万平方米,有巨木参天,有繁花盛开,有音乐喷泉,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已是重庆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点。它反映了重庆市特定的历史和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比较建筑史》。

开发与保护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曾先后由西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交际处、市服务局、市外事办公室、市旅游局进行管理。1990年4月,为加强大礼堂管理,确保礼堂安全,按市政府要求成立了大礼堂管理办公室,隶属市旅游局,1991年3月20日经重庆市编办批准正式成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对大礼堂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大礼堂进行维修。2000年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直辖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成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对大礼堂及人民广场实行统一管理。重庆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大礼堂进行维修。1997年以来,专门拨款对大礼堂实施一、二、三及三期后续内部维修改造工程,包括舞台、空调、消防、彩绘、各楼层墙面、地面翻修、卫生间改造、座椅全部更换成豪华的影剧院软座。改造后的舞台可升降、旋转,配有升降乐池,完善消防系统,安装中央空调,进行建筑声学装修改造,大礼堂会议和演出使用功能更加完善。1997年重庆市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并全面维修人民大礼堂。直辖之初,市政府财力有限,除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外,全市社会各界捐赠800余万元作为工程建设资金。1997年3月10日广场建设开工,5月广场一期工程建设完工。经过数年的建设,重庆的第一个广场完工,重庆人把这个广场用“人民”来命名,重庆人民广场由此得名。2006年8月,大礼堂建成52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大修工程正式开工。对大礼堂主建筑群进行最大规模的落架大修,全部更换大礼堂上面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破旧不堪的木结构和瓦结构,全部重新绘制彩绘,按现代化高星级标准对东楼重新装修和改造。2007年5月,大礼堂大修主楼工程竣工。此次大修是大礼堂抢救性修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基本规定,大修后的大礼堂结构更加坚固。2013年5月,重庆人民大礼堂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相关要求,邀请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制定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文物保护规划(2016—2030),用有效的保护措施完整地保护大礼堂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3-11-02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2-25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Chongq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enter.2024-02-25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政府网.2024-02-03

渝中区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市地方志.2024-02-03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政府网.2023-11-02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4-02-03

重庆珍档丨他设计的大礼堂成为重庆地标,并载入世界建筑史册.上游新闻.2024-02-0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