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铛子 :茄科山茛菪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6:24

铃铛子(拉丁学名:Anisodus luridus)别名:山莨菪、山、唐冲那薄、喜马拉雅东莨,拉丁文名: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 茄科山莨菪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全株密被绒毛和星状毛;根粗壮,黄褐色。叶片纸质或近坚纸质,卵形至椭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缘或微波.状,极稀具齿,叶面通常无毛,背面密被星状毛及微柔毛;根、种子药用,有抗肌肉痉挛和止痛作用。医药上用根提取莨菪碱类生物碱。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50—120厘米,全林密被绒毛和星状毛;根粗状,黄褐色。叶片纸质或近坚纸质,卵形至椭圆形,长7—15(-22)厘米,宽4—8.5(-11)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缘或呈疏微波状,极稀具齿,叶面无毛,背面密被星状毛及微柔毛,叶柄长8—20厘米或略长,上面具槽。花下垂,花梗长1—2.5厘米,密被星状微柔毛,花萼钟形,坚纸质,长约3厘米,脉显著隆起扇折状,弯曲,外面密被柔毛,裂片长短大小均不相等,其中有1—2枚最大,宽三角形,顶端急尖或钝;花冠钟形,浅黄绿色或有时裂片带淡紫色,长约3.5厘米,外面被柔毛,里面仅管中部以下被柔毛,基部无紫斑,通常仅檐部伸出萼外,裂片半圆形,边缘常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内藏,长为花冠长的1/2左右;雌蕊较雄蕊略长,子房圆锥形,花盘黄白色;花后花萼增长,脉隆起呈扇折状。果球形或近卵形。宿存萼为果长的1倍,长达5厘米,裂片不明显;果便长2—2.5厘米,下弯。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200-4200米的草坡、山地溪旁;

分布范围

云南省(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王国亦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根、种子药用,有抗肌肉痉挛和止痛作用。医药上用根提取莨菪碱类生物碱。

属下变种

1b.丽山莨菪(变种)三分三(云南)

var. fischerianus (Pascher)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植物分类学报, 15(2): 62. 1977——Anisodus fischerianus Pascher in Fedde, Repert. Nov. Sp. 7: 226. 1909.

本变种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叶缘有1-3对不等的粗齿或呈波状,有时具疏缘毛;花冠裂片常带褐紫色,花冠筒里面基部具5块紫斑,枝条及叶被疏柔毛或有时几无毛。

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生于海拔2800-2950米的山坡草地阳处或灌木林中。根药用,主要用于镇痛。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