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非锡生藤 :防己科锡生藤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0

锡生藤(学名:Cissampelos pareira var. hirsuta (Buch.ex DC) Forman)是防己科、锡生藤属植物。

广布亚洲热带地区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贵州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南部。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及霜冻,常生于林中。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枝细瘦,有条纹,通常密被柔毛,很少近无毛。叶纸质,心状近圆形或近圆形,长宽均约2-5(-12)厘米,顶端常微缺,具凸尖,基部常心形,有时近截平,很少微圆,两面被毛,上面常稀疏,下面很密;掌状脉5-7条,在下面稍凸;叶柄常密被柔毛,比叶片短。

雄花序为腋生、伞房状聚伞花序,单生或几个簇生,花序轴和分枝均细瘦,密被柔毛;雄花:萼片长1.2-1.5毫米,背面被疏而长的毛;花冠碟状;聚药雄蕊长约0.7毫米;雌花序为狭长的聚伞圆锥花序,长达18厘米,通常不超过10厘米,叶状苞片近圆形,在花序轴上彼此重叠,密被毛;雌花:萼片阔倒卵形,长约1.5毫米;花瓣很小,长约0.7毫米。

生长环境

锡生藤常生于林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及霜冻。在中国云南省生于年平均气温19-22℃、降雨量12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85%的地区。仅能忍耐短暂的轻霜。对水分要求极严,如遇干旱,生长停止,甚至枯萎死亡。

锡生藤宜生长于常年湿润、疏松、肥沃、微酸性的冲积砂壤土,河边砂土、石砾土及岩石缝隙也可以正常生长。靠水冲渍土壤,补充养分。粘土、干旱及瘠瘦的土地不宜生长。

分布范围

广布亚洲热带地区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贵州省西南部和云南南部(景洪市勐海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县)。

生长习性

锡生藤根部没于水中,仍然能正常生存。云南省景洪产区,澜沧江岸在7-9月涨水季节,全没于水中,年平均淹没92天,水退后又继续生长。伏地茎部被冲积土埋没,能生长不定根,增加对营养的吸收,发育成粗壮的地下茎。一般10月至翌年6-7月退水期为生长季节。花期4-5月,果期5-7月。锡生藤忌烈日曝晒,应选具有一定荫蔽的环境或设棚适当遮荫。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插繁殖两种方法,栽培上多采用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种子宜随采随播。选取饱满的果实,洗去果肉及时用河砂催芽。用细砂2-3份、种子1份混合拌匀,厚10厘米,保持细砂湿润。平均气温22-30℃时,14-25天可发芽。将发芽的种子播在土壤疏松的苗床上,以10厘米为行距开沟条播,种子之间相距3-5厘米,用细砂覆益至不见种子为度,播后盖草,淋水,搭设荫棚。

扦插繁殖:锡生藤扦插以一年以上的老茎成活率较高,当年生的嫩茎成活率极低地下茎和根插效果更好。选择健壮植株的藤茎作插条,从基部开始剪取每3个节为一段,嫩茎不用。将下部叶片剪去,保留顶节叶片。按20厘米×5厘米的行株距开沟斜摆插条,然后盖土至插条露出1/3处,稍压,淋水,搭设荫棚。为提高成活率,插条应随剪随插。根插可将长约7厘米的根段平埋于砂床中,覆土厚度2厘米,床面盖草保湿。也可以用水插,插条与上相同。用浅盆或其它容器盛水4-6厘米深,上面用孔径1厘米的竹网或铁丝网盖上,每孔插1插条,下段没于水中,2-3天换一次水,15-20天长根,约30天可移至苗床上培育。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锡生藤种植地宜选在终年温热、湿润的东西向河谷地带、江河沿岸或沟边、池塘边的稀疏小灌木间、林缘。深翻,平地作,畦高20厘米、宽1-1.2米,畦沟宽30厘米。如利用岸边土质疏松、透水性强的砂壤土种植,可作平畦或不作畦。

定植方法:当苗高15-20厘米时即可定植。只要保住根部泥团,全年可定植,以雨前或阴雨天最好。随取苗随定植,株行距25厘米×30厘米,浇足定根水。

田间管理:定植成活后,经常除草、松土、施肥、浇水。追施沤制过的厩肥或稀薄人粪尿,促进其生长。抽藤时注意立架供其攀缘,一经上架生长更快。基部藤茎适当埋土,生长不定根,增加吸收面积使之形成较多的粗壮地下茎,并促进地上藤茎的生长,提高产量。

病虫防治

危害症状:多发生在幼苗期,近土表的基部,呈深褐色腐烂缢缩,叶片蒌蔫,苗倒伏,病部有菌丝。

防治方法:挖除病株烧鳅,撤石灰处理病穴,或用800-1000倍多菌灵液浇灌病区。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参考资料

Cissampelos pareira var. hirsuta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4-03-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