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郎 :陈三郎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1

陈三郎,《水浒传》人物。中山府人,第47回出场。在蓟州做买卖因打死同伙客人被押,为杨雄所救。三打杜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

人物出处

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故事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片断,我们一般人阅读时只注意了主要人物宋江的言行。而作者却从心理素质方面对次要人物阎婆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本文中人们不难看出,阎婆具有临危不惧、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沉稳老辣的心理素质。本文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让我们明白了“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不怕发生意外,就怕个人的心理素质差。”这样一个浅显的人生道理!

人物故事

宋江急匆匆地下楼,阎婆并不知道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宋江告诉她,他把阎婆惜杀了。开始,阎婆并不信宋江的话,以为宋江一定是在说着玩呢。但是,当阎婆见宋江一脸的严肃,严肃中透着股少有的杀气,似乎开始觉得事情的严重,她虽然是老胳膊老腿,但这会儿也来了精神,急匆匆地上楼,到楼上一看,真相大白,果然如同宋江所说,自己的女儿,果然是去了。

宋江对阎婆惜提出的条件,都一一答应,最后议定,阎婆的养老以及百年之事,都由宋江承担。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宋江就是他的儿子,什么孝子呀,披麻带孝啊,顶丧驾灵呀,扬幡招魂啊,全是宋江必尽的义务,这些事情,宋江全都毫不迟疑地应承下来。对于宋江的慨然允诺,阎婆表示深深的谢意。阎婆回过神来,是回到现实,回到眼前的事情上来,她问宋江,我女儿死在床上,怎地断送?宋江回答她,“我去陈三郎家,买一具棺材与你。仵作行人入殓时,我自吩付他来。我再取十两银子与你结果”。宋江话里,提到了银子,是发送阎婆惜用的。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是不是自然想到了,刚才阎婆惜还一味地同宋江讨要那子虚乌有的一百两金子呢?转眼之间,竟成了刀下之鬼,如果说阎婆惜可叹的话,倒不如说是金钱可叹,那一百两金子可叹,人命,则不足惜!

宋江的安排,阎婆再次表示感谢。阎婆说道:“押司只好趁天未明时讨具棺材盛了,邻舍街坊都不要见影。”阎婆的话,似乎是替宋江着想的,宋江马上点头说好,让阎婆取纸笔来,他写个票子给陈三郎,阎婆去取棺材。阎婆惜对宋江说,“票子也不济事,须是押司自去取,便肯早早发来”。宋江听着阎婆的话有道理,两个人便一起下楼出门,一直往县前来。

阎婆与宋江并肩走着,约莫走到县前左侧,她劈手一把,把宋江拉住,喊叫道:“有杀人贼在这里!”宋江光顾着寻思刚才发生的事情,连点精神准备都没有,听阎婆这一喊叫,顿时慌做一团,连忙掩住阎婆的口道:“不要叫。”可是,宋江的动作,是极其被动的,而这会儿的阎婆,却是占了主动。这时,正好县前有几个做公的,走将来看时,认得是宋江,便劝阎婆道:“婆子闭嘴!押司不是这般的人,有事只消得好说。”阎婆惜见做公的人围拢来,似乎底气更足了,胆气更壮了,说道:“他正是凶首,与我捉住,同到县里。”宋江的为人,在郓城县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因此,几个做公的,都不肯下手,又不信阎婆说的话。

也就是在这时候,恰好唐牛儿托一盘洗净的糟姜来县前赶趁,正见这阎婆扭住宋江不放,在那里叫屈。唐牛儿见是阎婆,一把扭住宋江,想起昨夜的一肚子鸟气来,便把盘子放在卖药的老王凳子上,钻将过来,喝道:“老贼虫,你做甚么扭住押司?”阎婆惜对唐牛儿道,你不要来打夺人去,要你偿命也!唐牛儿根本没听那婆子的话,而是把婆子的手一拆,拆开,不问事由,宋江得脱,往闹里一直走了。阎婆扭住了唐牛儿,说宋押司杀了她的女儿,你却打夺去了。唐牛儿也慌了。这时,做公的上前,将唐牛儿与阎婆,一起带到县里来。

从上边的故事情节中,人们不难看出,阎婆具有临危不惧、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沉稳老辣的心理素质。

从她听宋江说,阎婆惜已经死了,并且是被宋江杀死的开始,一直到与宋江讲条件,宋江满足了她的条件之后,她竟心平气和地对宋江的安排表示感谢;接着,似乎连宋江都不知道下文是什么的时候,阎婆惜立即回到现实回到眼前的事情上来,让宋江去给阎婆惜买棺材,宋江立即想到了开棺材铺的陈三郎,要给阎婆写个条子,让阎婆去取棺材。但阎婆对宋江提出的办法,有了异议,理由也是充分与实际的,我去不如你去,你宋江是有面子的,你去能快,我去,没准就耽搁时间了。宋江听了阎婆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这样,宋江与阎婆一起出门,是去取棺材。但是,当两人走到县前左侧的时候,事情变化了,连宋江都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阎婆冲着几个公人叫喊,“杀人贼在这里!”

情节到此,说明阎婆惜心理素质,是要超过一般人的。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般人,遇到女儿突然遇害的变故,会是怎样的情绪呢?起码是心慌意乱、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怎样是好了。这是一点。同时,即便是镇定下来,面对的是杀人凶手,能够无动于衷?既然不能,那么,肯定要动起手来,哪怕就是彼此实力相差悬殊,也没时间多想,斗个你死我活,拼个鱼死网破,都是情理之中的。可是,阎婆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与宋江谈条件,先谈自己的晚年以及百年后事如何的问题。宋江见阎婆惜问的是这些,便一一答应阎婆的条件。阎婆听宋江的回答,像没事人一样的不动声色,听完了,还没忘了要对宋江表示谢意,一点都不拉过。阎婆此时心里到底是如何的盘算,宋江是不摸头脑的。往下还是,谈到阎婆惜的棺材问题,阎婆以为,还是宋江亲自去来得快,因为宋江的面子大。这一点,宋江也以为是正常的,所以,两个人同时出来,一起到陈三郎的棺材铺去。

在日常生活中,困难、问题、矛盾,几乎经常、甚至可能随时随地产生或出现。那么,现实生活就对人们提出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处理或解决矛盾的课题。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困难不可解,问题也难解,矛盾似乎就更是不可调和的了。面对这样的现实,苦恼,犯愁,无路可走等等念头,几乎占据了整个身心,日子当然不好过了。但是,如果按照阎婆惜的逻辑,按照阎婆的思维方式,几乎所有的困难、问题以及矛盾,统统都有办法迎刃而解的。

例如,阎公死了,阎婆却两手空空,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简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阎婆还是有办法的,她找到王婆。王婆可能是郓城本地有名的媒婆,找她,或许有解决眼前困难的办法。阎婆是找对了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王婆听了阎婆的难处,想到了惜老怜贫、乐善好施的宋江。于是,王婆牵的线,使阎婆认识了宋江,宋江很慷慨地解囊相助,把阎婆发送阎公的困难解决了。处理这件事情说明,人不怕遇到不好的事情,关键是要遇到好人。

再比如,阎公的后事是料理完了,活人,还得继续生存。但是,阎婆惜与女儿的生活没有着落,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阎婆面前最现实的课题。于是,阎婆又想到了宋江。对于宋江,她只有感恩戴德,没有其他的想法。但是,她在上门感谢宋江的时候,发现宋江的下处只有他一个人,难道宋江的身边,连个女人都没有?带着这个疑问,阎婆又找到了王婆,王婆简单地介绍了宋江的一般情况,原来,宋江真是个“孤老”,除了客居在郓城县之外,并没有妻室。阎婆了解到宋江的生活情况之后,不用皱眉头,计也就来了。她央及王婆做媒,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江,如果这事成了,不但阎婆惜生活有了着落,连她自己,也跟着衣食无忧了。王婆的三寸不烂之舌真好使,把婚事真的就撮合成了。阎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生活问题,彻底解决了。

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阎婆,对于宋江杀死自己女儿的突然变故,要说无动于衷,那可是假话,关键是阎婆有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独特的手段。在身单力孤,几乎没有任何外部力量援助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稳住对方,防止矛盾激化,全力保持平和,以逸待劳,创造有利条件,求得事情发生转机。阎婆惜的这一套办法,果然奏效,按阎婆的意志,把宋江引了出来,终于使阎婆与宋江,置身与人多的闹市,阎婆见到县前的公人所以敢于叫喊,是她以为事情有了转机,她已经具备了高声叫喊,把宋江拿下的客观条件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