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12:49

陈伟,男,1979年6月出生,湖北宜昌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研究。教育部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首届全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第八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人物经历

2010年被评为副教授。

201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社会任职

现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法学会少年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重庆市綦江区检察院检察长助理,合川区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垫江法院专家咨询委员。

主要成就

教学成就

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相辅相成,运用的激情式和互动式教学法,注重老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的角色感、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相辅相成、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两相兼顾,学术与实务的相得益彰,启发与创新的如影随形,把教与学、疑与思、驳与立、法与理等进行了完美结合。

科研成就

课程

本科: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学、经济刑法学。

硕士:刑法学、刑事疑难案件分析、刑法理论与实务、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

博士:刑法分则专题研究、刑法总则专题研究。

研究领域

致力于刑罚学、中国刑法学与比较刑法学的学术研究方向,对人身危险性、教育刑、注射刑、刑事政策学等倾注了较长的时间关注与较大的学术热情,基于自己的独立性思考,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命题与学术观点,发表了一些影响性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所在,显现出了较强的学术潜质。

著作

1.《人身危险性研究》,(独著,22万字)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2.《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合著,30万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论文

1.“当场醉酒”刑事归责的路径探讨——基于实体与程序的双重视角,载《法治研究》2017年第4期;

2.刑事疑难案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革,载《海峡法学》2017年第2期;

3.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载《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4.对我国毒品犯罪刑罚适用问题的反思,载《理论探索》2017年第2期;

5.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的累犯适用,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6.异种自由刑并罚的立法问题及其化解,载《现代法学》2016年第5期;

7.《刑法修正案(九)》的刑罚特点及其前置化趋势,载《净月学刊》2016年第3期;

8.“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险性”的纠缠与厘定,载《法治研究》2016年第3期;

9.刑事和解在刑事实体法上的理念对接与完善,载《理论探索》2016年第2期;

10.自首与立功竞合时该如何认定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1期;

11.论职业化能力提升目标下的法学实习基地改革——基于实证调研的现实考察,载《海峡法学》2015年第4期;

12.劳教制度废除后的法律衔接机制探究,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

13.“严格责任”抑或“推定责任”——性侵未满12周岁幼女的责任类型辨识,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

14.在民性中理性的审视与反思司法——兼论实践法学教育观,载《兰州学刊》2014年第2期;

15.认真对待人身危险性,载《比较法研究》2014年;

16.量刑根据的现实批判及其重塑——“双层次量刑根据说”的提倡,载《暨南学报》2014年;

1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现实境遇及其立法完善,载《刑法论丛》2013年1月(第32卷);

18.评1997年《刑法》第365条的性质认定,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3期;

19.刑事立法的政策导向与技术制衡,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3期;

20.回眸与启示:对我国古代死刑执行方式的省思,载《刑法论丛》2013年9月;

21.空缺与补位:劫持火车罪的成立及其论证,载《刑法论丛》2012年第1期;

22.人身危险性与传统刑事司法的理论契合,载《理论月刊》2012年第1期;

23.单位累犯的理论剖析与实践分析,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1期;

24.醉驾:“一律入刑”还是“区别对待”,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期;

25.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内涵界定,载《理论月刊》2012年第9期;

26.论刑罚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27.聚众实施性行为的非犯罪化考量——以南京换偶案为例,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28.构筑食品、药品安全的金色防线,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8月18日;

29.刑事和解能与传统刑事司法相对接,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1月19日;

30.教育刑与刑罚的教育功能,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31.穿行于刑法基本原则中的人身危险性,载《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2.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征表,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3.围城内外的迷失:婚恋关系引发恶性案件的现实分析,载《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4.醉驾的拘役刑有待商,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9日;

35.食品安全:既要法制宣传又要法治治理,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10日;

36.保安处分的现实价值与命运归属,载《兰州学刊》2011年第5期;

37.“不满18周岁的人除外”之合理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7月10日;

38.“醉驾”在“一律入罪”与“区别对待”中的抉择——与刘仁文商榷,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8日;

39.法律诚信必须在法律执行中实现,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7月30日;

40.刑诉大修闪烁着人性光芒,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8月27日;

41.打防涉黑犯罪应建立多元应对措施,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4日;

42.特殊累犯适用范围需审慎判定,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29日;

43.人身危险性评估的路径探索与体系构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4.吸毒检测程序的现实困境与出路探寻,载《海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45.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46.未成年人刑罚适用的边界,载《刑法论丛》2010年第1期;

47.法律与道德理性反思及其批判,载《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8.反思人身危险性在定罪机制中的定位,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49.人身危险性评估的理性反思,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6期;

50.诉讼欺诈的性质认定与出路探寻,载《中南大学学报》2010年4期;

51.“杭州飙车案”量刑问题的理性质疑,载《前沿》2010年第9期;

52.“虚幻的道德”抑或“真实”,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53.刑事和解在实体与程序二维视角的考量,载《理论导刊》2009年第1期;

54.注射刑的理论困境与现实走向——以美国刑事司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年第9期全文转载);

55.注射刑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其价值根基,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6.加工复原彩票并重新出售的行为如何定罪,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期;

57.枉法仲裁罪追诉方式之变更及提倡,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7期;

58.盗窃GPS财物既未遂问题探析,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3期;

59.监督过失理论及其过失主体的限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

60.我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普通累犯制度比较研究,载《刑法论丛》2007年第12卷;

61.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62.批判与重构:未成年人累犯问题——从本体刑法法角度的思考,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课题

1.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教育刑理论的实践回应与规范运行研究(主持,2012年5月-2014年12月,编号:12CFX035);

2.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重庆市法学教育实习基地改革研究(主持,2012年10月-2014年12月,编号:1202065)

3.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考试诚信机制研究(主持,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编号:2011-KS-028);

4.中国博士后:注射刑的实体价值与程序完善研究(主持,2011年11月-2012年7月,编号:2011M500654);

5.重庆市博士后:行刑变革视域中的注射刑研究——基于实体与程序的双项视角(主持,2011年9月-2012年7月,编号:渝XM201103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主持,2010年7月-2011年11月,编号:GJ2010D09);

7.西南政法大学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刑罚现代化变革(主持,2012年3月-2014年3月,编号:XZQNCXTD2011-02);

8.西南政法大学重点课题:刑事立法的政策导向与技术制衡(主持,2012年1月-2014年1月,编号:2011—XZZD10);

9.西南政法大学重点课题:校外标准化示范法学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主持,2012年8月-2014年12月,编号:2012ZD07);

10.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横向课题:刑事检察创新理论研究(主持,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1.中国法学会自筹课题:科学发展观与刑法改革研究(主持,2009年7月-2010年11月,编号:CLS-D0959);

12.中国法学会自筹课题:刑事事实的证明因素研究(主持,2012年7月-2013年7月,编号:CLS2012)。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作者陈伟.中国知网.2018-01-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