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塑人面像 :陶塑人面像

更新时间:2024-09-21 13:05

出土的这件陶塑人面像出土于浦口区营盘山遗址,像高9.8cm。头戴冠,前额宽平,眼睛深凹狭长,微弯曲,眼眶粗大。

基本情况

这件陶塑人面像出土于南京浦口营盘山遗址,像高9.8cm。头戴冠,前额宽平,眼睛深凹狭长,微弯曲,眼眶粗大。鼻梁挺直,鼻尖隆起,两翼肥大。耳轮宽厚。唇厚张口,下颌明显向外延伸,与常人有别。冠上浅刻纹饰,冠角正反两面均穿小孔,据推测,小孔是当时供插羽毛或茅草等装饰物用的,插上饰物的人面像,更能体现出威严神秘的感觉。该像为一尊男性神像,与当时的偶像崇拜习俗有关,是原始先民塑造地神化了的祖先形象,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原始社会雕塑艺术品。

推测身份

这尊陶塑人面像,身份十分特殊,它可能是距今5000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崇拜物,为当时部落的祭司形象。祭司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台上为辅祭或主祭的人员。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饱受大自然和战争的侵害,不得不祈求于上天保佑安康,祭司是部落中身份特殊的人,他做为上天与人之间的沟通者,引导人们祭祀天地,呼风唤雨,消除灾祸。人们认为他们具有无穷的能力,从而崇拜他们,把他们神化了。先民们用捏塑的方式制作成陶塑人面像,再用自己部落的习俗与观念加以装饰美化,成为神的艺术形象。

出土遗址

营盘山遗址为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墓葬地遗址,31座墓葬东西横列于山的北坡上。这些墓葬排列整齐,都是南北向顺山坡而葬,这种排列整齐有序的埋葬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氏族部落内部牢固的血缘关系。这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生活方式是当时社会生活形态。遗址共出土随葬品600余件,种类有石器、玉器和陶器三大类。这批文物为研究营盘山乃至整个南京市地区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探索本地区原始文化面貌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发现意义

这件陶塑人面像虽然不大,但是五官的位置十分准确,布局匀称。弯曲深的目光,宽大的鼻子,隆起的颧骨,外扬的下颌,张开的长方形的嘴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是5000年前的南京猿人在对当时的人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雕塑水平。可以说这是南京第一件人面形象的雕塑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把人类自身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体现着原始先民对自身形象、面貌特征的认识和艺术再现能力的升华。

其出土后,立即引起关注,当今的南京人鉴于他憨厚,质朴的特点,将其誉为“南京市先祖”,其艺术风格予后代的人物造型以重大影响,作为原始社会的雕塑艺术作品更显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