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坛镇 :四川省泸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00:54

雨坛镇位于泸州市,全镇幅员面积2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23亩,其中田13944亩,土3079亩。

雨坛镇以建设泸州市北部璀璨的明星”为目标,大力完善集镇建设,兴建了畜牧兽医站、供销大楼、文化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广厦工程、信用大楼、供电大楼、派出所,工商行政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教学楼、中心幼儿园、中学学生食宿楼,移动、联通无线通讯网站,开通了光纤电话,光纤有线电视,新建天然气配气站1座,新建了雨坛自来水处理厂,改扩建了雨坛场镇约1.5公里长,12米宽的水泥街道。

2006年,雨坛镇并入方洞镇,方洞镇驻地方洞镇向阳社区,原雨坛场镇更名为方洞镇龙洞山社区。

地理环境

全镇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镇13个村1个社区都建立了符合要求的文化活动室,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电话、有线电视、调频广播,现有有线电话850部、平均每7户人家拥有1部电话,互联网、党政网已在镇域开通。自然条件优越,平均海拔249米,属沙溪庙土壤,年降雨量保持在1100毫米左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达350天,亚热带气候,土地宜种性广。

自然资源

全镇幅员面积2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23亩,其中田13944亩,土3079亩,田多土少。

交通

雨坛镇交通发达,水陆两通。濑溪河绕镇域增湾、三界、大屋、雨锋4村流过,成渝铁路、成渝公路穿境而过,离成都—重庆高速公路隆昌出口仅18公里,离219省道17公里,距泸县县城福集33公里,实现公路村村通,89%的农业社通公路,新建雨坛至三界、雨锋、张湾、邹寺、东升、宋田、增湾、屈湾、乡联、大屋等村级公路37.8公里,打开制约雨坛经济发展的4条联系外县市的公路,两条已经硬化。

文化

2001年,在北京国际旅游节上,泸州雨坛彩龙大出风头,雨坛彩龙因其表演技术精湛,动作灵活,被国内外游人翘指大事渲染”中华神龙”、“东方活龙”,这里,被誉为“龙的故乡”,这里就是“雨坛彩龙”的发源地——雨坛。

经济

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雨坛镇积极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的原则,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多方面、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

雨坛镇是泸州市生猪基地镇,1985年四川省确定的母猪“双推五改”示范基地。年饲养母猪5000余头,年产仔猪70000多头,出栏肥猪10000余头。

1999年经省计委批准立项的“泸州雨坛仔猪生产加工产业园”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仔猪产业基地,率先全市引进的外二元能繁母猪,与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的“雨坛牌”三元杂交猪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仔猪,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瘦肉率高等特点,瘦肉率60%以上,比一般地方猪种瘦肉率高20%以上。

雨坛牌甲鱼是泸县水产养殖的一大特色,甲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全身是宝。是人类进食温补的最佳食品之一。市场价格是一般鱼类的二至五倍。

养鸭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一大项目,多数农户有饲养成群鸭子的经验,雨坛镇已成立了“雨坛水禽产业化开发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以蛋鸭生产为主的水禽产业化开发逐渐形成规模。全镇有孵抱房3个,年孵抱量500万羽;有喂养种鸭户73户,喂养种鸭40000只,种鸭及鸭苗市场看好,产销两旺;年出栏“大白沙”优质肉鸭30余万只,将肉鸭分割加工后,产品销往成都市重庆市上海市等地。

经济发展

严格执行和兑现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及省、县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雨坛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

315KVA以上的大宗工业用户,享受电价优惠政策。

向业主优惠提供租赁土地,并为业主投资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若投资固定资产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免缴厂房及办公用房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供电及配电贴费;厂房及办公用房的建筑营业税按国家税收政策缴纳后,留镇部分由同级财政全额补助企业。

外来投资者来镇兴办的生产性企业,从投产之日起,企业所得税按国家税收政策缴纳后,留镇部分由同级财政全额补助三年,减半补助五年(其中农业生产性企业减半补助7年)。期满后,经税务机关批准,10年内由同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额留镇部分的50%补助企业。

投资者采用租赁形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租赁期最长50年,农用地不超过二轮土地剩余年限,年租金根据不同项目按土地标定地价结合租赁年限计算。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或公益性项目,租赁在10年以上的可免交3--5年的年租金;固定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且亩平固定投资额100万以上的一般工业项目,经营期5年以上的,无偿划拨所必需的国有土地。

对厂区实行“三通一平”,即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场地。

镇政府保证企业的用水供应量,水价按1.60元立方米执行。

天然气供应价格执行工业用气价格,若用气量大,协助企业与燃气供应公司协调具体价格。

外来投资者来镇投资新办项目,由镇招商办负责代办或协助办理所需手续。相关职能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经办项目手续只收工本费,在资料齐备的条件下,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

旅游

雨坛彩龙

东方活龙

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区隆昌市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雨坛乡,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乡亦因此得名,雨坛彩龙也在民间作为吉利祥和的象征,口碑甚佳。泸州市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春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活龙活现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

套路丰富

雨坛彩龙表演中套路丰富,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雨坛彩龙的传人们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鉴于此,"雨坛彩龙"曾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传承发展

泸州雨坛彩龙历史悠久,是地处龙洞山的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物,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并于1985年,被国家编入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新中国建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得殊荣,并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

以艺人罗银坤等罗氏兄弟为代表,构成了雨坛彩龙的传承人系统。在当代,这个传人系统大大拓展,不仅有一批青年人加入,而且重庆市铜梁区成都市等地还派人来学艺,雨坛彩龙的流布区域由此得到了扩展。时下,雨坛彩龙同样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急需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泸州雨坛彩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会

新农村建设

加强领导,发动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全面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选好、配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要统筹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场镇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第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力度;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耕地,遏制乱征滥用耕地行为,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必须培育好良种,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健全良种选育、扩繁和供种体系。要加大和落实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深化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活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和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对粮价的宏观调控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保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要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扬,尤其要控制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购买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机制,稳定或提高种粮收益,确保增产增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