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甗 :春秋时期的文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3:33

青铜甗是春秋时期的文物,作为中原地区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它最初为陶制,后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最早的陶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而甗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商代至汉代。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汽、采用蒸的方法熟食的民族,加之我们祖先又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世人有云:“中国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饭”。

文物介绍

青铜甗器体分铸,上为甑,下似釜,是青铜甗在战国中晚期演化而成的一种新式。甑直口微敛,铺首衔环耳,鼓腹,小底有,孔为十字形,内环列二十孔,外环列三十三孔,中腰饰凸弦纹一周。釜直口,高颈,套环耳,深圆腹,平底,中腹饰凸起绳索纹一周。1951年辉县市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甗通高43厘米,口径35.4厘米。

青铜甗之王

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有“甗(yǎn)王”之称的青铜重器。甗是古代蒸煮容器,这件甗通高105厘米,重78.5公斤,器物庞大,气魄雄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最大的连体青铜器,也是商代唯一的四足青铜甗。此甗双耳上分立雌雄二鹿,回首瞭望,乖巧可爱。器身立兽是商代江西省青铜文化的地域特点。整器一次浑铸成型,说明当地在商代就已掌握高超的青铜范铸工艺。

参考资料

古代器物——“甗”的鉴赏.中医药博物馆.2024-08-07

青铜甗.中国国家博物馆.2024-08-07

江西馆藏青铜器北京展出 含商代唯一四足青铜甗.中新网.2024-08-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