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槽蛇 :躯干及尾背面为橄榄绿的蛇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3:44

颈槽蛇(学名颈槽蛇属 nuchalis Boulenger,1891年),俗名颈槽游蛇,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毒蛇。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缅甸、中国和越南。在中国,颈槽蛇主要分布在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海拔范围为620至1860米。颈槽蛇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草丛、石堆、耕作地和水域附近。

基本简介

颈槽蛇(学名:Rhabdophis)属于蛇亚目游蛇科游蛇亚科下的一个蛇属中。

科学分类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以及路边、草丛、石堆、耕作地或水域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20至186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宜昌市

生长环境

多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路边、草丛石堆、耕作地或水域附近都可发现。白天活动,吃蚯蚓或蛞蝓等。卵生

垂直分布:620(甘肃省东南)-1860m(贵州兴义七舍)。

形态特征

鉴别特征 有颈槽,中段背鳞15行,上唇鳞6(2-2-2),下唇鳞8或7为主,鳞1+2(2/3)或1+1(1/3),腹鳞十尾下鳞数平均214.1。

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万源1雄,周至县3雌、宁陕县1雄10雌2幼,共2雄13雌1幼。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n=47)462-737(平均617.7)mm,雌性(n=12)372-782(平均609.4)mm,头背橄榄绿,上唇鳞色略浅,部分鳞缘黑色;头腹面灰褐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杂以红及黑斑,鳞间皮肤白色;腹面砖灰色,密缀绛红,后半尤甚。

颊鳞1;眶前鳞1,少数为2;眶后鳞3,少数为2;颞鳞1+1或1+2;上唇鳞6,2-2-2式,第五枚最长,亦有个别为5或4,仅第三枚入眶者;下唇鳞8(53.4%)或7(39.5%),很少为6(6.2%),前4(个别为3或5)枚切前颔片。背鳞通身15行,除两侧最外1(很少为2)行平滑外,余均具棱。腹鳞雄性((n=54)155-169枚,平均161.4枚,雌性(n=12)156-167枚,平均161.3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n=48)50-60,平均56对;雌性(n=11)43-60,平均55对。

湖北利川标本半阴茎达第10-11尾下鳞,双叶型,分叉点在第8尾下鳞;精沟在半阴茎分叉点处分叉,向心式到两叶中央;通体具刺,刺小而硬,钩形,皮肤呈杯状凹,基部有1枚大刺。半阴茎外翻呈“Y”型(张服基等,1984)。

文献记载:Boulenger(1891)记本种全模标本宜昌市4雌背鳞通身15行,上唇鳞6(2-2-2),腹鳞154-165,尾下鳞46-50对。甘肃天水、徽县文县29雄25雌,后颞鳞2,少数为1,偶有3;上唇鳞6(2-2-2),少数5(2-1-2);下唇鳞8或7,偶有9;背鳞通体15行,仅最外1-2行光滑;腹鳞雄性155-169,雌性156-171;尾下鳞雄性(n=26)49-63,雌性(n=22)42-61对(冯孝义,1981)。

物种对比

物种

海南颈槽蛇颈槽蛇属 adleri)

颈斑颈槽蛇(Rhabdophis angeli)

Rhabdophis auriculata

Rhabdophis barbouri

横斑颈槽蛇(Rhabdophis callichroma)

Rhabdophis chrysargoides

黄腹颈槽蛇(Rhabdophis chrysargos)

Rhabdophis conspicillatus

喜山颈槽蛇(Rhabdophis himalayanus)

缅甸颈槽蛇颈槽蛇属 leonardi)

Rhabdophis lineata

Rhabdophis murudensis

黑纹颈槽蛇(Rhabdophis nigrocincta)

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

九龙颈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ralis)

Rhabdophis spilogaster

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

台湾颈槽蛇(Rhabdophis swinhonis)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