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龙 :蜥形纲蜥脚下目下的属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4

风神龙(学名Aeolosaurus,发音:/ˌiːoʊloʊˈsɔːrəs/)意为“埃俄罗斯的蜥蜴”,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个属,生存于上白垩纪南美洲。如同其他蜥脚下目恐龙,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有着长颈及长尾巴。

形态特征

葛瑞格利·保罗估计里奥内格罗风神龙身长约14米、体重约6吨。2020年莫里纳-培雷兹和拉腊曼迪给出较大的估计值:长18.1米及重14.7吨。以泰坦巨龙类的标准来看,里奥内格罗风神龙结构沉重、强壮的肢骨类似于萨尔塔龙;而巨风神龙体型较为修长。风神龙科(尤其是风神龙)具有非常独特的尾椎。风神龙可透过以下自衍征来鉴定:前段尾椎前关节突下弯、尾部前中部人字骨具双关节面的凹后背面。风神龙和近缘物种冈瓦纳巨龙属的尾椎共通点在于:前段尾椎前倾的神经棘。中段尾椎椎体加长。脊椎侧面有浅凹处,类似萨尔塔龙、阿拉摩龙属马拉维龙属、冈瓦纳巨龙。毒瘾龙属也有类似的侧凹,但更深入脊椎,形成两个腔室。当脊椎排列时,中段尾椎的神经棘前倾,类似雪松龙属、毒瘾龙和冈瓦纳巨龙。风神龙的尾部明显下弯,可能是风神龙族物种的共同特征;这样的下弯会使尾部后段很接近地面但不会碰触;尾部弯曲的基部可能具有尾股长肌从股骨延伸到尾椎,当收回后腿时施加更大的力气。风神龙和其他岩盔龙类一样长有皮内成骨。但皮内成骨非常特殊并与门多萨龙最为相似。如同所有具盔甲的泰坦巨龙类,皮内成骨可能沿身体侧面排列成一或两排。

化石

化石风神龙的正模标本包含七节的尾椎,以及部份前脚及右后脚。这些化石是发现于阿根廷的Angostura Colorada地层,年代估计为上白垩纪的坎帕阶,约8300万-7400万年前。

命名

模式种是里奥内格罗风神龙(A. rionegrinus),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詹姆斯·鲍威尔(Jaime Powell)于1987年命名。风神龙的属名是以希腊神话的风神埃俄罗斯来命名,这是因它的化石出土处是经常起风的巴塔哥尼亚。种名则是以阿根廷的里奥内格罗省为名。

分类

科内关系

风神龙与其他泰坦巨龙类的关系并不清楚,但根据尾椎特征,它被认为与林孔龙、阿达曼提龙有接近亲缘关系。冈瓦纳巨龙属及风神龙都的尾椎上都有向前的神经突,这是其他泰坦巨龙类恐龙所没有的特征。

其他品种

另一个标本于1993年被发现,包含了五节尾椎,及前脚与骨盆的一些骨头。因为有两个右尺骨,该标本被推测包含了至少两个个体。这些骨头也有两个皮内成骨或骨质鳞甲,显示这只恐龙的身体覆盖鳞甲。这标本是发现于里奥内格罗省的Allen地层地质年代被估计约为7000万-6800万年前,相当于麦斯特里希特阶中期。由于这标本带有风神龙属的特征,但却是生活于较年轻的时期,以及与里奥内格罗风神龙有足够的差异,有学者认为它是第二个种。

在1997年,另一个部分骨骼被发现,包括四节尾椎及左脚的骨头。这些化石发现于里奥内格罗省的Los Alamitos地层,地质年代被认为介于前两者中间。这个标本也被认为是属于风神龙属,但却不是里奥内格罗风神龙,可能是第三个物种。

但是,由于风神龙属的研究并不清楚,学者都不将这些可能的新物种,正式归类于风神龙属。现时,都只是简单的标名为“Aeolosaurus sp.”。需要更多标本与研究资料,才能判断这些物种是否属于风神龙,或将这些标本正式命名、归类。

另外,还有一个15节尾椎的标本曾经被编入风神龙属,但是后来发现这些尾椎缺乏一些风神龙属的特征,而改为不属于风神龙。

古生态学

风神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坎潘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与一些鸭嘴龙科共享栖地。与艾伦组的风神龙未命名种共享栖地的恐龙有:其他五种泰坦巨龙类,包括博纳巨龙拉布拉达龙、泛美龙、柏利连尼龙属洛卡龙属;鸭嘴龙科的拉潘帕龙和波拿巴龙;兽脚亚目则有阿贝力龙科基尔梅龙属和迷雾龙、阿瓦拉慈龙科的波氏爪龙、半鸟科的南方盗龙属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