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决策机制 :风险决策机制

更新时间:2024-09-21 15:16

风险决策机制指在决策论范畴内,决策者在面对不同可能出现的环境状态时,需要做出选择,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些环境状态出现的概率可能是客观可知的,也可能是基于主观估计的。风险决策不仅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还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如生活成本、购房、股市等。

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是业内的重要术语,它是在多种不定因素作用下,对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由于存在不定因素,行动方案的实施结果的损益值是不能预先确定的。这些“多种不定因素”在学术名词上常称为“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风险决策可分为两类:若自然状态的统计特性(主要指概率分布)是可知的,则称为概率型决策;若自然状态的统计特性不知道,则称为不定型决策。对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所进行的风险投资决策,有些属于不定型决策,而有些则属于概率型决策。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中,人们虽然知道有哪些可能的环境状态,但并不知道具体每种环境状态的概率时,同时把环境的进入概率看作风险,即存在未知条件下的决策。

风险决策可以通过一个矩阵来表示决策问题,其中决策者可以选择采取不同的行动,每个行动和可能出现的不同的状况相对应产生不同的结果。出现不同状况的概率为已知,那么则有概率之和等于1的条件成立。

决策原则

贝叶斯原则

贝叶斯原则,也被称作μ-原则,是一种决策原则,其中决策者只根据期望值做出决策。在这种原则下,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是中性的,例如他对参加有50%机会赢1元钱和50%机会输1元钱的游戏的态度是中性的。

μ-σ-原则

在μ-σ-原则中,决策者既考虑风险的偏好又考虑标准差。风险中性的决策者对应于贝叶斯原则,而风险回避型的决策者的吸引力随着标准差的递增而递减,反之亦然。μ-σ-原则应用的前提是未来利润呈正态分布或者决策者有一个二次的效用函数。

伯努利原则

伯努利原则要求将结果矩阵转化为效用值,通过风险效用函数来反映一个决策者的风险偏好。风险效用函数值被最大化,从而指导决策者做出选择。

机制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其在《辞海》中的几个解释分别是: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某个复杂的工作系统或某些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在Merriam-Webster词典中,“机制”的主要解释是“涉及或导致某些行动,反应和其它自然现象的一系列相关的基本活动或过程”。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