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 :2012年盖瑞·罗斯执导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2-11-01 21:37

《饥饿游戏》(英语:The Hunger Games)是一部美国冒险动作电影,由盖瑞·罗斯执导,詹妮弗·劳伦斯乔什·哈切森等人主演,于2012年3月23日在美国公映。

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最畅销的小说三部曲《饥饿游戏》改编而成,是最终四部电影系列中的第一部。在延续了原著小说中反乌托邦主题的基础上,电影补充了大量细节性画面,使电影中的世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饥饿游戏》讲述了施惠国第十二区的女孩凯妮丝·艾弗丁代替妹妹参与大型残酷竞技比赛“饥饿游戏”,经历一系列生与死、情感与罪恶的考量最终成为胜者的故事。影片不仅描绘了凯妮丝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展现了大众传媒、视觉文化等内容,对当代社会存在的性别议题、政治腐败、媒介狂欢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饥饿游戏》因其新奇震撼的视觉效果、惊险刺激的情节以及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受到了广泛好评。影片上映后,仅北美本土票房收入就超过了4亿美元。影片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剧情奖、美国青少年选择奖等33个奖项及48个奖项提名。

剧情介绍

“饥饿游戏”是施惠国每年都会举行的大型竞技活动。12个行政区通过公开抽签的方式,选择两位12-18岁的少男少女作为贡品,送至首都参与“饥饿游戏”。在为期两周的“饥饿游戏”比赛中,只有一人可以存活到最后并成为胜者。为了赢得比赛,部分地区的贡品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

凯妮丝·艾弗丁(詹妮弗·劳伦斯 饰)来自第12区,和妹妹普利姆(薇洛·西尔德斯 饰)、母亲(葆拉·马尔科姆森 饰)生活在一起。第74届“饥饿游戏”开始了,普利姆不幸被抽中成为贡品之一,凯妮丝为了保护年幼的妹妹,自愿顶替妹妹,成为第12区史上第一个自愿参与者。 男孩皮塔·麦拉克(乔什·哈切森 饰)则被选中成为第12区的另一贡品。

在前往都城的列车上,凯妮丝和皮塔认识了第12区曾经的“饥饿游戏”胜者海米奇(伍迪·哈里森 饰)。作为导师,海米奇告诉两人,只有在比赛中赢得观众、赞助商的喜爱,才能得到更多物资,增加自己存活的几率。当晚,都城举行了盛大的贡品巡游会,凯妮丝和皮塔身披独具匠心的火焰战袍出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呼。

在接下来几天中,凯妮丝和皮塔之间逐渐建立起信任,导师海米奇也教给两人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凯妮丝坦率的性格,以及她和皮塔之间的暧昧关系,让两人在观众中具有较高的人气。

比赛开始后,凯妮丝遵循海米奇的教导,拿到背包物资后第一时间逃离人群。在丛林中,凯妮丝无意中看到皮塔和卡托(亚历山大·路德韦格 饰)等人组成了联盟,并追寻她的踪迹,感到有些失望。主办方为了将凯妮丝逼出安全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凯妮丝拼尽全身力气逃脱才得以安全存活。在这期间,凯妮丝获得了黑人小女孩茹(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饰)的帮助,两人成为伙伴。

在一次行动中,茹被对手攻击身亡。凯妮丝难过至极,在茹的尸体旁摆满鲜花。第11区的民众看到这一场景后开始暴乱反抗,海米奇劝说总统改变规则以避免民怨。主办方只好宣布改变规则:胜者可以是来自同一区的两位贡品。

凯妮丝找到了受伤的皮塔,为了治愈皮塔,凯妮丝冒生命危险抢到了药品补给。主办方再次加大竞技难度,将一群食肉目放入竞技场。为了躲避猛兽的追逐,两人爬上了宙斯之角的顶部,却意外撞见了卡托。经过一番搏斗,两人战胜了卡托。主办方却在此时宣布恢复比赛原规则,凯妮丝为了对抗主办方,与皮塔约定同时吞下毒浆果殉情。

主办方为了平息民众怒火只好妥协,两人活下来成为最终的获胜者。但两人假扮情侣的策略却被斯诺总统看穿,为了向公众彰显自己的权威,他暗中谋划了一场新的“饥饿游戏”……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选角

在《饥饿游戏》的原著小说中,女主角凯妮丝·艾弗丁因其自身的性格魅力获得了众多“铁粉”。因此,在电影筹备过程中,凯妮丝一角的选择引起了读者的争议。当时,数百名女演员参与了凯妮丝这一角色的试镜,其中包括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科洛·格蕾丝·莫瑞兹 (Chloë Grace Moretz)、海莉·斯坦菲尔德 (Hailee Steinfeld) 以及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等著名女星。“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在试镜时,选取了影片中凯妮丝替换妹妹的片段,选角导演和制片人都被她这一段表演所吸引,认为劳伦斯与凯妮丝有着相似的气质,便确定由劳伦斯来出演凯妮丝的角色。

场景设计

电影《饥饿游戏》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虚构架空的未来世界,能否还原原著小说所描写的场景是电影视角效果成败的关键。创作团队邀请了著名布景设计师菲利普·墨西拿( Philip Messina)来为电影进行场景设计。在进行场景设计时,墨西拿和其他工作人员将原著的副本贴在办公室的墙上,以供随时参考。墨西拿为影片设计了三种主要的场景风格。首先被观众看到的是萧条破败的第12区,荒凉单调的建筑物和低饱和度的色彩让第12区的“穷人”特质展露无遗。与整体色调灰暗的第12区不同,都城内充斥着琳琅满目的色彩,崭新规整的高大建筑、悬浮在空中的高科技显示屏以及繁华拥挤的街市等场景直接表明了都城的实力与地位。“饥饿游戏”的竞技场则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这里被设计为优美的丛林,而看似安静平和的自然环境中也暗含着“适者生存”的残酷规则。

音乐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为《饥饿游戏》创作了配乐。詹姆斯·纽顿·霍华德是美国著名的影视配乐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凭借电影《亡命天涯》为大众所知。在《饥饿游戏》中,霍华德为不同的场景创作了迥异的音乐主题。当镜头对准第12区和凯妮丝时,蓝调风格的音乐传达了一种与画面相匹配的凄凉情绪。霍华德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民俗风格的音乐,而这恰好与第12区的平民氛围相契合。当画面转向都城时,观众可以在音乐中听到浮夸的黄铜噪音,这种风格的音乐可以使听者感知到来自统治者的强权与力量,尽管它确实有振奋人心的效果,但也渗透出危险的气息,为后来电影中都城的压迫和杀戮埋下伏笔。

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和圣战乐团(Featuring The Civil Wars)共同创作了《饥饿游戏》的主题曲《安然无恙》(Safe \u0026 Sound)。2012年电影上映后,其热度让电影原声带也开始大热。主题曲《安然无恙》收录在《饥饿游戏》原声大碟中,上映首周即售出17.5万张,并迅速跃居美国最具权威的单曲排行榜“公告牌”(Billboard)之首。泰勒·斯威夫特极具辨识度的声音由弱渐强出现,歌曲整体传递出一种平静、温暖而有力的感觉,与影片的剧情走向相契合。

叙事与主题

叙事策略

电影《饥饿游戏》改编自苏珊·柯林斯的同名奇幻,在保留原著小说故事框架和整体风格的前提下,电影创作团队在叙事策略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是使用了陌生化的叙事策略。《饥饿游戏》中故事的发生地是在暴君独裁统治之下的北美大陆,当观众熟悉的地点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时,就会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观感。《饥饿游戏》是一部具有奇幻色彩的冒险电影,创作者创建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对于观众来说,施惠国的“饥饿游戏”竞技传统显然是不符合现实认知的,甚至给人一种荒诞至极的感受。与此同时,影片中的人物及其情感流露却又是真实的。当凯妮丝在“饥饿游戏”中看到皮塔和卡托等人结为联盟并帮助他们追寻自己的踪迹时,凯妮丝感到非常失望;而当主办方宣布来自同一区的两人可以同时存活后,凯妮丝又赶紧去寻找皮塔,并假装两人之间感情深厚来博得观众的同情。

不同于原著小说中的第一人称视角,电影基本使用了客观的全知视角。原著作者苏珊·柯林斯在小说选择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是为了凸显主人公凯妮丝的个人成长;但在进行电影制作时,视觉效果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影片必须要呈现出整个施惠国的全貌:从萧条破败的第12区到繁华喧闹的都城,再到充满潜在危险的游戏竞技场。如果仅仅停留在凯妮丝的视角,这些恢弘壮大的场景就无法被观众看到,电影的视觉效果就会有所损耗。只有当观众对凯妮丝所在的世界、所处的环境有较为全面的认知时,才更能理解主人公的蜕变与成长。

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电影一般都会将时间背景设置在未来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但与物质世界相反,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非常空虚、贫瘠。《饥饿游戏》就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

压迫是反乌托邦电影中常见的主题,《饥饿游戏》也不例外,影片中都城统治者主办并强迫各区参加的“饥饿游戏”则是最残酷的压迫方式。一方面,“饥饿游戏”剥夺了每年24名少男少女的生命和尊严,人们极不情愿去参加这一杀人游戏却毫无抵抗之力;另一方面,“饥饿游戏”实际上是统治者实施精神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让被统治的人们认识到权力的不可抗拒性并自觉地被支配,一年一度的规律性更是让这种恐惧渗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选取贡品的前夜,凯妮丝的妹妹就在睡梦中被选为贡品的恐惧所惊醒。

反抗行为也是反乌托邦电影中的必要元素之一。赛前进行能力评估时,凯妮丝在嘲笑声中将箭射向大会组织者的举动、和黑人小女孩茹之间的友谊、与皮塔殉情的决定,这些表面上是凯妮丝人格魅力的体现,实际上则代表了一切被压迫的人们对极权主义统治的反抗。

电影中也出现了科技滥用和人性的异化等反乌托邦元素。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媒介奇观,从赛前盛大的贡品巡游会到竞技赛场中的残酷厮杀,这些场景以及场景中发生的事件都以电视直播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俨然是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无论是都城还是12个区的人们,都在或主动或被动的观看这场杀人游戏,而这种“观看”却构成了都城极权统治的基础。通过“观看”,统治者让民众感受到权力的不可抗拒性,是对民众的一种视觉震慑。这也是影片对当今社会中媒介狂欢以及大众娱乐泛滥的一种反思。

女性形象

大多数的冒险电影,都会把男性作为影片最主要的角色,剧情也基本围绕男性角色的思想、行为来推进。而《饥饿游戏》则将最重要的角色赋予了女性,全片围绕凯妮丝的行动和情感,着重关注凯妮丝在成为贡品后的成长历程。《饥饿游戏》颠覆了传统的性别地位,女性角色不再是软弱的、等待被拯救的对象,而是完成了自我救赎以及对他人的救赎。电影中,凯妮丝的父亲因矿难去世,母亲也因此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拔,家里的大小事务都需要凯妮丝来负责,这不仅让她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也使她具备了父亲一般的男性气质。但影片并未着力将她塑造成一个男性化的女性,而是很好地将凯妮丝所具备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合在一起,使二者力量更加均衡。当妹妹普利姆被“饥饿游戏”的噩梦惊醒时,是凯妮丝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将她拥在怀中予以安慰,这体现了凯妮丝身上的母性特征。

主要制作发行

上映信息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反响与评价

《饥饿游戏》上映后,获得了优秀的票房成绩,仅北美本土票房收入就接近4亿美元。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超过2.8亿美元的收入。

截至2022年10月3日,在“烂番茄”网站上的315条评论中,84%的评论家对电影《饥饿游戏》给予了积极评价,平均得分为8.1/10.0。在Metacritic网站上,根据主流评论家的49条评论,这部电影获得了68分(满分100分)。总体而言,《饥饿游戏》得到的评价“好坏参半”。

《好莱坞报道》的影评人托德 ·麦卡锡评价电影:“《饥饿游戏》拥有如此强大的叙事结构、内置的叙事动机和引人注目的核心角色,以至于它不会出错。”《帝国》杂志的影评人奥利理查兹认为电影在小说改编上非常成功:“《饥饿游戏》最伟大的成就可能有很多,那就是在改编一部非常成功的青少年小说时,它的创意团队制作了一些可以作为电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改编。”

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影评人David Walsh评价电影:“可惜电影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过于模棱两可,导致其丧失了被深入探讨的可能性。”《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丹比评价道:“《饥饿游戏》是商业虚伪的典型例子。电影制作人用一个残酷的想法引诱孩子们,但他们不能冒险过于激烈或过于形象化(这些在书中更加明确)……结果是一个回避的、令人费解的、乏味的作品。”

续集与衍生

2013年11月12日,《饥饿游戏》的续集《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英语: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在美国上映,由法兰西斯·罗伦斯(Francis Lawrence)执导。2014年11月21日,《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在美国上映;2015年11月20日,《饥饿游戏:嘲笑鸟(下)》在美国和中国内地同时上映。这两部续集电影讲述了凯妮丝带领民众推翻施惠国的过程。

《饥饿游戏》的前传《鸣鸟与蛇之歌》改编自苏珊·柯林斯的同名新作,讲述施惠国暴君总统斯诺年轻时的故事。《鸣鸟与蛇之歌》将于2023年在美国上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