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炉 :1865年马丁发明的炼钢炉

更新时间:2023-11-09 14:39

马丁炉即“平炉”,法国冶金家马丁于1865年用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兄弟所发明的储热器,以生铁和熟铁在反射炉内炼钢首次获得成功,故名。有时亦称“西门子-马丁炉”。

基本简介

马丁炉,即平炉,主要炼钢炉的一种。一主要部分有炉头、熔炼室、蓄热室和沉渣室等。炉头在炉体上部的两端。经过一定时间,通过换向交替地把经过热蓄热室预热的空气和煤气,从一端的炉头引入炉内,进行燃烧,向熔池供热。燃烧后的废气,从另一端的炉头通过沉渣室和蓄热室,从烟道与烟囱排出。熔炼窒由炉顶、炉底、炉墙和炉门粗成。

按熔炼室能否向前后倾动,分为固定式和可倾式平炉。炉底上为容纳钢液和熔渣的熔池。炉墙下部及熔池部分用碱性耐火村料砌成的为碱性平炉,用酸性耐火材料而成的为酸性平炉。碱性平炉炉顶多由镁质耐火砖,也可用硅砖砌成。平炉炼钢的金属原料可由生铁块、铁液和废钢以不同的比例粗成。燃料用发生炉煤气、焦炉煤气、高炉和焦炉的混合煤气以及天然煤气或重油等液体燃料。近年来各国平炉在向大容量发展,井采用氧气炼钢等新技术。我国平炉的利用系数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法国治金学家马丁于1865年用德国维尔纳·冯·西门子兄弟所发明的蓄热室,以生铁和熟铁在反射炉内炼钢首次获得成功,故名马丁炉。有时亦称“西门子股份公司—马丁炉”。

发展简史

英国工程师西门子(Karl WilliamSiemens,1823~1883,原籍德国),于1855年发明了配备有蓄热室的高温火焰炉,并于1856年获得专利,此炉最早用于熔炼玻璃。

1864年法国工程师马丁(PiereEmile Martin)以生铁和废钢为原料在配备有蓄热室的火焰炉中首次成功地炼出了合格的钢液。

人们为了纪念西门子和马丁两人在创立新型高温炼钢炉上的贡献,称此炉为西门子—马丁炉,或简称马丁炉。中国最早的平炉建于1890年,在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建成了3t和15t酸性平炉各一座。

早期平炉的熔炼室由酸性耐火材料砌成,熔炼期不能去除炉料中的硫和磷等有害杂质,后来,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炉料(尤其是含有硫、磷等有害杂质的炉料),平炉熔炼室改用碱性耐火材料砌筑,这使平炉炼钢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在全世界在1900~1970年的70年间平炉一直是炼钢的主要方法。平炉在全世界失去主力军作用的年代是1970年,而在中国则是1979年。

主要特征

从外部供给热量

因平炉炉体庞大,冶炼时间长,炉墙散热损失和高温废气带走的热量大,必须从外部供给燃料和使用预热空气燃烧燃料,方能保持炼钢时需要的热量。

氧化性气氛

平炉熔炼室内燃烧气体(炉气)中含有 OCO、HO 等,对熔池起氧化作用,使炉渣始终有较高的氧化性。单靠炉气供氧,速度慢,加铁矿石或吹氧可加速反应过程。

炉渣的作用重要

炉渣介于炉气和钢液之间,是炉气向熔池传热和传氧的媒介,还有去除硫、磷等杂质,保护钢液不致过氧化和防止钢液吸收气体(H、N)等重要作用。因此,炉内应维持适量的渣量和渣层厚度,为造好渣,熔池中的铁水要保持适量的含碳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