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指一种两极分化现象

更新时间:2023-01-29 10:30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于1968年提出。

马太效应起源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其讲述了富有者获得更多的奖赏,而贫穷者仍将受到剥夺的故事,马太效应是一种自生自发的利益调节机制,具有正反馈运行的特点。马太效应主要内容:少的,连本身所有的也被剥夺;多的,将会获得更多。比如在学校教育会形成成绩出色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进而学习成绩更佳;在科学研究领域也会使知名度更高者获得更多的认可,进而获得更多荣誉,无名者得不到重视的现象。

尽管在多个领域都存在马太效应,但马太效应只对事物发展的短期趋势作出反映,且并不具备普遍的真理性。在社会层面,马太效应具有激励和鞭策人们奋斗以及帮助人们在信息领域筛选重点信息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造成贫富分化、弱肉强食、世界少数人占据上层的高位,多数人成为基座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起源

寓言故事

马太效应的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一位国王即将要远行,他有三个仆人,出门前交给各个仆人每人1锭银子,并要求仆人使用这笔资金做生意。在国王回来后,第一个仆人已通过这1锭银子赚得10锭银子,国王奖赏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赚得5锭银子,国王奖赏他5座城邑,但第三个仆人将银子包在手帕里防止丢失,没有做生意,最终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称“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的也要一并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多给他,多多益善”。

名称来源

1968年,美国的科学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莫顿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个术语,用以描述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往往能比不知名的研究者获得更多的声望,尽管二者的成就是相似的”。在提出之初,莫顿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垄断现象,马太效应在此后被推广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实验原理

在科学研究领域,莫顿研究发现科学家更多的会阅读知名科学家的期刊论文,以化学学科为例,大约只有一半的期刊论文被其他科学家阅读,而另一半期刊论文则无人阅读,在心理学学科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而另一位名叫科尔斯(Coles)也通过读者对物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分的方式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知名度得分达到85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物理学家知名度得分为72分,而声望较低的物理学家知名度得分仅有38分,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的物理学家得分仅有17分,而评分的高低也体现在物理学家获得的奖项和声望上。

特征

正反馈运行

马太效应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在资源和利益之间以正反馈方式进行运行的连续过程,使得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这一过程经常发生转换,如一种产品或一项技术对一家企业有利而对另一家企业不利等。

自发的利益调节机制

马太效应的运行过程中并不遵循法律规章,而是一种自发的行动,是人们在没有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造成的结果而发生的行为。马太效应的运行,只是追求各自目的的人们相互选择及相互协调的结果。同时,相较于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章,马太效应完全是人们自愿的行为,甚至是因马太效应而受到损失的人们也是出自自愿行为。

表现领域

经济领域

在经济领域,马太效应体现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等的发展当中,常常表现为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如原本发展较好的企业,由于得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发展得更加出色,而发展较为落后的企业,尽管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但由于难以得到所需要的资源和重视,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地区发展方面: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落后地区的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地区,导致发达地区占有更多的廉价和优势资源,其中的人才流失不仅仅是表面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流失,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由落后地区所进行的先期投资,而发达地区在这个过程是纯获利而无需承受风险和投资的受益方。

在社会贫富差距方面:富裕的人有着先发优势,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行资本的积累,继而更加富裕,而贫穷的人不仅缺乏资源和机会,还会遭到富裕者的剥削和掠夺,进而更加贫穷。

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在科学、学术研究领域中主要涉及科学成就的不公正分配问题,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其科研成果的关注度更高,人们同时也认为知名科学家的水平和权威性更高,而不知名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则难以得到关注。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在阅读文献时总是更热衷于阅读知名科学家的文章,尽管这一现象事实上缩短了人们挑选论文的时间,但同时也会漏掉一些由非知名科学家撰写的有价值的文章。

信息领域

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马太效应,如部分出版社会成为某类图书的核心出版机构,存在部分科学期刊因大量刊载了某学科领域的论文而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部分作者因写作数量多、被引率高而成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少量的网站却集中了大量的用户,论文中传递功能强的词汇被大量使用;SCI(科学引文索引)中近八成的引文集中于15%至20%的期刊之间。

市场领域

市场领域常常因品牌知名度的高低而表现在马太效应,某个行业或产业中若一个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品牌的价值越高,忠实消费者就越多,销量就越好。名牌商品都会对该范围内的消费者产生名牌效应,从消费者购买过程看,名牌效应可导致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消费和跟风消费,知名度越低的品牌价值越低,消费者越少,占有的市场份额就会越小,然后利润减少,最后被市场淘汰。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中也存在部分实际例子也是马太效应的具体表现。如某个学生在某一科目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反而被贴上“差生”这一标签,并受到批评和讽刺,学生在学习信心被打击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进一步恶化,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等的夸奖和鼓励下,学习成绩得以保持稳定并得到提升。

局限

短期性

马太效应只对事物发展的短期趋势作出反映,其只反映了事物在数量方面的变化,而忽略了事物性质方面的变化,无法用于分析事物的长期趋势。

缺乏普遍的真理性

尽管在多个领域都出现过马太效应这一现象,但仍有很多领域存在着“后发制人(弱者通过反击取得胜利)”的现象,因此马太效应并不具备普遍的真理性。

影响

积极影响

激励功能

马太效应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生”等现象,对于无名者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容易成为他们去奋斗的目标,鞭策无名者奋发,而奋斗成果又以超越名人以往的成果为基础,进行一个“向上晋升”的过程。践行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促使弱者通过自身努力身强者行列从而获得强者的诸多优势。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信息筛选

在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中,它可以帮助人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供指导和方法。在理论上,”马太效应”描述的优势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信息集中与分散的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定律。

消极影响

教育

马太效应在教育资源上表现为地区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如中国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优于内陆地区,城市的教育资源优于乡镇的教育资源,这种情况下导致教育资源更优的地区更容易培养出人才,同时吸引更多人才,使地区的教育质量进一步发展。而教育资源较差的地区不但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而且难以吸引外来人才,故教育质量愈来愈差。马太效应还表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习成绩出色的学生常常受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表扬,同时得到更多的关注,其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得到老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学习成绩自然越来越差。

社会公平

社会存在马太效应会造成收入差距,进而出现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如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过快,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快速上升都会使得居民贫富差距增大,其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也将遭到严重影响。

信息筛选及文献评价

马太效应在信息领域容易使信息工作者简单地选择知名度高的信息,走向极端,使信息工作者不求变革创新,仅仅依照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在文献方面,马太效应的存在也会导致读者的错误判断和选择,读者会忽略掉自身的需要而去选择不相关的高借阅或引用量高的文章,是文献借阅存在盲目性,文献价值也会因为对读者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而降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