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巷村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1:10

稷峰镇马家巷村位于稷山县城西13公里,108国道沿线北侧,南面汾河,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48户,1600余口人,2300余亩耕地。

获得荣誉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马家巷支村委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实施勤政廉政工程,结合本村实际,抢抓机遇,努力工作,积极创建,在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2007年被省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08年被镇政府规划为生态文明示范村,2009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乡村建设

马家巷支村委带领群众大力实施为民工程,陆续完善了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村中心完成综合办公娱乐场所的建设,建立健全了支村委办公大楼、娱乐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购物中心、图书馆、文体健身器材等,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二是硬化了全村全部大街小巷,修通村路2000米,对南北大街进行了三线入地改造,安装路灯96盏,安装减速带13条,实现了街街硬化,巷巷平整,路路明亮;三是翻修剧院,硬化剧院场地,修建了两座古典式剧院门楼和一座简易式门楼;四是对全村大小街道进行了统一绿化、美化,共栽种各种苗木80000余株,更换土方100余车,设定专人承包村中苗木的养护管理,保证村中的绿化长期有效;五是针对农村居民垃圾胡堆乱放的情况,投入劳力2000人次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了彻底整治,投资3万元,拆除户外厕所30个,修建了垃圾池348个,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现了定点堆放、定时清理、集中处理的垃圾管理流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名由来

稷山县《县志》记载,马家巷村的历史已有500余年。而据老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该村有六大姓氏,捷足先登此地,即何董彭马李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惟有马李黄在此,由于马氏家族人口繁衍较快较多,故将该村称为马家巷。由此只能说明,“马家巷”村名由来已有500余年(在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三年,距今236年左右曾有一段时间叫马家庄,本村马胜利祖上为其母立的碑上有此记载)。

本村历史

村名由来大约有500余年,而马家巷村的历史远远超过这个时间。经过多方考察与论证,我们村的历史应在5000年以上。其根据有四:

其 一:据已故老人马景胜(马保荣父亲)所述,马家墓上立有石碑(即马家祖坟,三个儿子为其父立的石碑,位于原马家巷村果园,今马家巷村西四排马吉更院里),立碑的时间是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而立碑之前马氏家族到底来到此地有多少年,已无从考证。但至少说明马氏家族到此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了。

其二,据老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该村有六大姓氏,即何董彭马李黄,即说明在马氏家族到来之前,至少已经有何氏、董氏、彭氏在此居住,(他们在此居住有多少年了,我们也无法考证。但可证明,该村的历史应该更早)至今,我们村还有地名叫“彭家堰”。据传说,1303年9月17日的洪洞赵城8级大地震也殃及该村,房屋倒塌、死人众多,何氏和彭氏两家族从此绝后,董氏家族留有一户,只有李家与马家人口稍多,故有“李家胡同马家巷”之说。后因马氏家族繁衍较快,人口增多,因此而得名马家巷。

其三,我村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西的果园(今村大街西9排马锁光院中)打井时,在10多米之下发现有烧瓦窑遗迹。而此井距后沟仅100余米远,可能是后沟多少年的水土冲发而形成,可如此深厚的土层多少年才能形成。我们虽无考古知识,但总认为这么厚的土层形成总需要很多年。

其四,该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据村西南500米汾河之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1985年经省考古发掘,掘2个探方考察,文化层厚1米以上,内含为仰韶文化。发现有大量石斧、石铲、石锄等及可辫器形物陶片,已发掘一部分。而仰韶文化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历史。、

据此我们认为,马家巷村村名的来历大约在500多年,而马家巷村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

地理位置:稷山县城的正西方向12公里处,有108国道,交通便捷。东临姚家庄,西临西店头,西北处是关家窑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