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文化 :于上海马桥遗址发现的古文化

更新时间:2023-11-01 16:15

马桥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因最初在上海马桥遗址中层发现而得名,1982年正式命名为马桥文化。该文化紧随良渚文化之后,但在文化风貌上与其大相径庭。马桥文化吸收了一部分良渚文化的特点,但并非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表明,马桥文化可能源自浙西南山区的原始文化,同时还包含来自山东地区岳石文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因素。据考证,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地区的夏朝和商朝时期相当。

发现与命名

考古发现

马桥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900年至公元前3200年间。1959年,马桥文化首次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被发现。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尤其是1982年的系统研究,马桥文化最终被正式命名。

地层关系

马桥文化位于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下,叠压于良渚文化层之上。通过碳-14和热释光测年技术,确定遗址第四层陶片的年代约为3030±333年前。出土的文物如觚、觯、尊、豆、簋、瓦足盘等,显示出与中原地区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的夏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年代大致对应于夏商时代。

文化特征

马桥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其中包括出现了刀、凿、镞等小型青铜器,尽管尚未发现铸造铜器的工具。石制生产工具依然广泛使用,种类丰富,如翘刃石斧、段石、长三角形石犁、带柄三角形石刀、斜柄长条形石刀、石铲、半月形石刀、右耘田器、扁平三角形石镞和石矛等。此外,马桥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返祖现象,即在其遗址中仅发现了一些较为粗糙的陶器,而没有发现同期其他文化中常见的精美玉器、带有精细雕刻图案的陶器和象牙器等物品。这使得考古学家推测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文化源头。

文字

在马桥遗址的第五文化层(良渚文化)与第四文化层(马桥文化)中,都发现了陶器上的陶文,这些陶文被认为是良渚文字的一部分。

影响与传播

马桥文化不仅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浙南、闽北等地印纹陶遗存的影响。在浙南江山地区,甚至发现了与马桥文化非常相似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此外,马桥文化也可能受到了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上海金山亭林遗址上层文化遗存中得到证实。这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构成了马桥文化的多元特点。

文化研究

马桥文化的遗存遍布杭嘉湖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浙江境内马桥文化的研究尚不充分。平湖地区虽然也曾有过马桥文化遗物的出土,但缺乏原生的地层堆积。2004年底至2005年初,为了配合07省道(平湖段)的改线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湖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图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不仅发现了崧泽文化的堆积和良渚文化的墓地,更重要的是确认了马桥文化的堆积。图泽遗址马桥文化遗存的发现,为马桥文化考古发掘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平湖地区史前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特殊现象

马桥文化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返祖现象,即在其遗址中并未发现同时期其他文化中已出现的精美玉器、带有精细雕刻图案的陶器和象牙器等物品,而是只有相对简单的陶器。这种现象被认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还可能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关。新石器晚期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引发了大规模的海浸,迫使沿海居民迁徙,从而造成了马桥文化的突然衰落及其与良渚文化风格传统的断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