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烽 :山西原文联主席

更新时间:2023-11-10 10:04

马烽(1922年—2004年1月31日),原名马书铭,出生于孝义市,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共产党员,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青年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第二、三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山西省文联第四、五届主席,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共全国第十一、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

马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成长起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山药蛋派”第二号作家。他的第一部短片小说《第一次侦察》发表于1942年;著名的短篇小说《一个雷雨的夜里》是他在1947年创作的;他写的小说《一架弹花机》出版于1953年;他还是1959年剧情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短篇小说《杨家女将》创作于1960年;马烽在1966年遭到了迫害,经历了挨批斗、蹲牛棚。电影剧本《几度风雪几度春》是他与孙谦在1975年共同编写的;1978年,创作长篇传记小说《刘胡兰传》他也因为这部小说获中原地区纪实文学东方杯奖;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是他1980年发表的,该小说使他获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与孙谦共同担任1985年的剧情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的编剧;198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葫芦沟今昔》获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马烽小说选》这部小说选集是他在1996年出版的;现代小说《袁九斤的故事》是他在1997年创作的;2004年1月31日,马烽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2岁。2015年,由其创作的小说《玉龙村纪事》出版。

人物经历

求学经历

1927年,5岁的马烽丧父。1930年,随母亲寄住汾阳县东大王村舅父家,并在该村入学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孝义县立高小。1937年,日寇侵入山西省,学校被迫停办,马烽只得辍学。1938年春,马烽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先当战士,后调到宣传队担任宣传员,随军转战于太行山吕梁山一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马烽被送往鲁迅美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半年后,转入部队艺术学校美术队。

写作经历

1942 年 5 月,马烽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这次经历让他备受鼓舞,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同年 9 月 16 日,马烽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侦察》。此后,他致力于推动文学通俗化、大众化,整理并发表了不少民间传说和故事。1944年后,致力于文学通俗化、大众化、,整理发表了不少民间传说和故事; 1945 年春天,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结束后,马烽和西戎所在的《晋绥大众报》编委会决定,由他俩挑选一些典型材料,编成连续故事在报上连载。于是,马烽、西戎合作创作了《吕梁英雄传》。这部作品将现实主义题材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为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47 年,马烽参加土改后调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1949 年,他参加了首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51 年,他参与筹办中央文学研究所,并在所内一面工作,一面学习。1954 年,他与西戎再次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

1953 年,马烽出版了小说《一架弹花机》。1954 年,他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组组员、青年部副部长;同年,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结婚》的编剧。1955 年,马烽和西戎对《扑不灭的火焰》剧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加工,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交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56 年,马烽出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同时兼任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他还与西戎联合担任了剧情电影《扑不灭的火焰》的编剧。1958 年,马烽出版了小说《村仇》;同年,他的短篇小说《韩梅梅》也问世了。1959 年,马烽担任了剧情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1960 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杨家女将》。1964 年,马烽在原平县参与四清运动,并担任施家野庄的工作队长。1966年,马烽遭到了迫害,经历了挨批斗、蹲牛棚。1971 年,他被下放到平顺县西沟大队插队两年。1973 年,马烽被调回山西省文化局创作组。1975 年,他与孙谦共同编写了电影剧本《几度风雪几度春》。1976 年,马烽担任了剧情电影《山花》的编剧。1977 年,他出版了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1978 年,马烽当选为山西省文联主席;同年,他创作了长篇传记小说《刘胡兰传》,该小说荣获中原地区纪实文学东方杯奖。1980 年,马烽发表了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该小说获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他与孙谦共同担任了剧情电影《泪痕》的编剧。

1984 年,马烽创作了小说《彭成贵老汉》。1985 年,他与孙谦共同担任了剧情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的编剧;同年,他还与西戎合作编写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1987 年,马烽创作了短篇小说《葫芦沟今昔》,该小说叙写了对葫芦沟的采访过程,表明了客观评价改革前后农村历史的实事求是态度,获得中原地区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 年,他与孙谦共同担任了剧情电影《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编剧;同年,还出版了电影剧本集《马烽、孙谦电影剧作选》。

晚年经历

1992年,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政府特授予马烽“人民作家”荣誉称号。1996年,出版小说选集《马烽小说选》。1997年,创作现代小说《袁九斤的故事》。2003年,马烽重病缠身、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改写小说《吕梁英雄传》的电视剧剧本。2004年1月31日,马烽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2岁。2015年,由其创作的小说《玉龙村纪事》出版。

个人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编剧作品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马烽的一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始终与人民、与土地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正是这样的作家,才写出了《一篇特写》《四访孙玉厚》《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这样的作品,在今天依然熠生辉。(铁凝评)

马烽是一个时代的歌手,他自觉要求自己,要经常注意观察了解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善于捕捉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人新事,这样才能使文艺作品更能起到鼓舞人民向前迈进的作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评)

马烽的创作内容多样,但集中在两大题材,即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农村建设。因此可以说,他近70年的创作,代表的是共和国人民文艺探索和实践的某种典范,既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其中可能的限度,又以其创作的持久和坚韧体现出工农兵文艺的独特品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贺桂梅评)

马烽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中国农村历史的风雨表,每个阶段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使命感,而且他在生活上一贯朴实无华,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光明磊落。他的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为标志,形成自己通俗朴实、幽默明快、洗练流畅的艺术风格,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作品时代感强,他的短篇小说犹如一组中国农村变革的画卷,展示了中国农民延着社会主义道路乐观而自信地前进的足迹。马烽擅长写普通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表现这些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作品总是激荡着一股正气。(吕梁政协网评)

后世纪念

2022年6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宣传部主办的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共忆马烽创作往事,共话百年文艺初心。

2022年6月18日,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太原学院文化与旅游系和崔昕平儿童文学名家工作室,共同策划主办了“百年马烽——纪念马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对谈”活动。

杜学文为纪念马烽在中国作家网发表《马烽永远激励着我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