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瑾 :构造地质与构造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2

马瑾(1934年11月27日—2018年8月12日),如皋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造地质与构造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瑾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普查勘探系。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开展构造物理学研究,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62年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晋升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瑾的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提出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新认识;论证了地震震源机制与断层错动的关系;提出了亚临界失稳的概念;研制成功了中国国内最早的固体介质和气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实验装置;研发了三代多通道数字应变仪及分析系统、超低渗岩石渗透率测量系统;建成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的构造物理实验室。1978年起培养了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名。出版了《构造物理学概论》《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文集》等著作。先后获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马瑾1934年11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她中学时代受“大陆漂移学说”和“沧海变桑田”等地质知识的影响,在1952年高考时选择地质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习期间于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勘探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研究。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开展构造物理学研究,师从著名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教授。1962年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工作经历

1962年到1966年期间,马瑾主持筹建了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将构造物理研究引入到传统构造地质学。1966年邢台地震后,马瑾响应国家号召,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地震领域,就此开展地震构造与应力场的实验研究。1973年马瑾创办了一座室内实验室,开始着手研究地块裂缝。1978年转至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担任副研究员,领导建立了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全面开展地震构造物理学研究。1981年晋升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作访问学者。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期间多次赴美、日、苏、加等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领导组建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物逝世

2018年8月12日7时50分,马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果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起,马瑾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学科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向,先后结合矿田构造、油气开发、地震机理和预测等问题,研究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发展构造物理理论和方法,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进展。

褶曲和断裂形成机制研究

1962年回到中国后,马瑾继续其在苏联的研究工作,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褶曲和断层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及应力场。其成果曾被高校构造地质学教课书长期采用,并被苏联和日本等国的学者所引用。在四川石油会战中,她把构造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于裂隙型含油气构造的研究中,提出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新认识,总结出含油气层的有利储集部位,在油气构造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与构造变形研究

1966年及其后的10多年间,马瑾深入地震现场开展调查和观测,针对观测资料提出的问题开展构造物理研究,在地震孕育发生及其与构造变形的联系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认识,其中包括: 基于对中国大陆强震迁移的分析和构造模拟实验结果,提出构造线在空间上的控震作用,归纳出地震迁移的准则和类型。通过对新丰江水库地震进行现场观测和实验研究,论证了地震震源机制与断层错动的关系,其中把水库地震分为由蓄水直接引起的地震和库水诱发的地震,指出大震前第2种类型地震增多。这一工作在推动中国水库地震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出地震前兆和后效甄别的概念,从构造变形演化角度论证了唐山地震后全国许多地方出现的异常现象属于地震后 效,进而推断在短期内不会有大震。将前兆类型和构造类型联系起来,分析了海城地震有前震、唐山地震无前震及龙陵地震等为双震的原因,从地质构造角度解释了地震活动及前兆现象的多样性。

断层几何结构与物理场演化研究

马瑾领导同事和学生围绕断层几何结构对断层运动的影响问题,对平直断层、雁列断层、拐折断层、共线非连续断层、入字型断层等多种断层组合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通过对变形过程中微破裂活动时空分布、应变场演化、 断层位移分布、热场演化的观测,分析了不同断层组合的失稳条件和机制、成核过程以及前兆特征,为地震机理与前兆机理提供了实验基础。马瑾提出了亚临界失稳的概念,带领学生从实验研究和野外资料分析等方面深入探讨断层的亚临界失稳与地震前兆,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应力-应变演化的观测,提出了断层相互作用的可能型式,分析了块体运动对断层失稳分布的影响,为应力触发地震和地震复发规律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构造物理实验技术

马瑾领导同事和学生根据研究工作的需求不断建设和发展实验设备和技术。研制成功了中国国内最早的固体介质和气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实验装置,先后研发了三代适用于岩石变形破坏研究的多通道数字化全波形声发射测量系统及声发射三维定位技术,研发了三代多通道数字应变仪 及分析系统,研发了超低渗岩石渗透率测量系统,建成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的构造物理实验室。实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保障了实验室在构造物理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和开拓创新。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马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个人荣誉

人才培养

马瑾是教育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研究生,同时领导建立了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1978年起培养了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名,并且大都成为科研的骨干力量。

影响与后世纪念

马瑾院士追思会

马瑾院士追思会于2018年9月8日上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

纪念马瑾老师学术研讨会

纪念马瑾老师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室第八支部于2019年8月28日开展。针对马瑾生前关心的地震亚失稳研究,进行了专题学术交流与研讨。

人物评价

河北地震局表示:“马瑾先生毕生追求真理、乐观豁达、淡泊名利。”

科普中国表示:“她(马瑾)是我国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一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构造物理理论方法和实验、地震机理和预测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表示:“马瑾院士是一位科学大家、儒雅可敬的良师,她永远是地震系统的荣光。”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马瑾.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3-04-15

..2023-04-16

马瑾.国家图书馆.2023-04-16

深切缅怀著名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马瑾院士.河北省地震局.2023-04-15

马瑾.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3-04-16

..2023-04-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机构编制网.2023-04-15

马瑾院士生平.中国科学院.2023-04-16

马瑾.中国科学院.2023-04-15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马瑾院士追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2023-04-16

传承 发扬 前进 ——研究室第八支部纪念马瑾老师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3-04-16

她为我国地震预测做出卓越贡献,多项成果领先国外!马瑾院士,一路走好.科普中国.2023-04-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