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金翅雀 :雀形目燕雀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7:16

高山金翅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arduelis spinoides,又名Chloris spinoides):为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14-31克,体长128-137毫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橄榄色和黄色的雀鸟。头具明显的斑纹。雌鸟似雄鸟但体较色暗且多纵纹。与黑头金翅雀的区别在腰黄色且头具条纹。幼鸟色淡,纵纹较多而甚似金翅雀及黑头金翅雀,但下体及颈侧多黄色。虹膜深褐色,嘴粉红色,脚粉红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松林、农田及坡地灌丛中。留鸟,部分进行季节性的垂直迁移或游荡。成对或结小群栖于开阔的针叶林。于树上取食。主要以草子、果实、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农作物荞麦,繁殖期间也吃少量昆虫。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王国印度、缅甸以及中国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高山金翅雀雄鸟前额鲜黄色或多或少缀有黑色,有时全黑色,头顶至枕和耳羽暗褐色,眼先、眼周和眉纹鲜黄色,颈侧亦为鲜黄色,并向背部延伸在后颈相连而形成一不甚明显的领环。背、肩和翅上小翼羽绿褐色有时缀有黄色,腰黄色。尾上覆羽暗褐色或绿褐色,两对中央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基部黄色,其余尾羽亦为暗褐色,基部黄色向外侧尾羽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枚尾羽几乎全为黄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黄色、大覆羽黑色,尖端黄色,在翅上形成两道黄色翅斑。初级飞羽暗褐色,基部有一宽阔的黄色斑,次级飞羽黑色,内具宽阔的白色羽缘和尖端。整个下体鲜黄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为鲜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较暗淡,上体沾染绿色较多,而前额无黄色,下体淡黄色。

幼鸟上体黄褐色具暗褐色纵纹,微具黄色领环。下体橄榄黄色具褐色纵纹,两翅和尾同雄鸟,但黄色较少。

虹膜暗褐色,嘴肉色或角黄色,嘴尖较暗,脚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8-30克,♀14-31克;体长♂128-135毫米,♀134-137毫米;嘴峰♂10-11毫米,♀10-11毫米;翅♂75-80毫米,♀74-78毫米;尾♂49-52毫米,♀50-53毫米;跗♂13-14毫米,♀13-1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高山金翅雀是一种高山或亚高山森林鸟类,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邻近地区的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秋冬季节多下到海拔2000米以下和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沟谷、溪流和农田地区,有时甚至进到村落附近。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温带森林和温带灌丛。

生活习性

留鸟,部分进行季节性的垂直迁移或游荡。除繁殖期外成小群,有时甚至在繁殖期亦见3-5只小群,多在松林和邻近的农田地中,有时也在草地上活动和觅食。觅食时较为宁静,但也很机警,一有干扰,立刻飞到附近树顶端,同时边飞边发出“嗞、嗞、嗞”的叫声,平时鸣声似高音的金翅雀。叫声也似金翅雀,唧啾之声后接着沙哑的dzwee。另一种sweee-tu-tu的叫声似麻雀。有时亦看见在山边和沟谷中飞来飞去,飞行呈波浪状。性胆大,不甚怕人。

主要以草子、果实、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农作物荞麦,繁殖期间也吃少量昆虫。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7-8月,个别早的在6月中旬即开始繁殖,1年繁殖1窝。巢多筑在松树上部侧枝末端茂密的枝杈上,常被悬垂下来的松针掩盖,隐蔽较好巢呈杯状用细草茎、草叶、须根和植物纤维等材料构成,巢外壁常掺杂有苔藓植物地衣,巢内多垫有羊毛、兽毛和羽毛,距地高2-12米。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每窝产卵3-5枚。卵淡绿白色或天蓝绿色,钝端密布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2-19.9毫米×13.1-15毫米。隔一天产一枚卵,开始产第二枚卵时即开始孵卵,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大约经14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最初一个星期幼鸟仍需亲鸟喂养。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