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 :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5

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俄语:Рудольф Борисович Баршай,1924.9.28~2010.11.2)俄罗斯指挥家、中提琴演奏家。巴尔沙伊是著名的包罗定弦乐四重奏和彼得·柴可夫斯基四重奏的创始人之一。巴尔沙伊长期在德国发展他的指挥事业,经他改编的和他自己亲自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录制的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室内交响曲是他的得意之作。

人物生平

巴尔沙伊出生于今天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斯坦尼察拉宾斯卡亚。少年时参加过儿童合唱团。后随泽特林(Lev Zeitlin)教授学习小提琴

1940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曾经与肖斯塔科维奇、里希特、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伊米尔·吉利尔斯等知名苏联音乐家合作。当时的巴尔沙是中提琴演奏家。同时在此向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作曲,最后在穆辛(Ilya Mussin)教授的指导下,于圣彼得堡完成了乐团指挥的学业。

1955年,创建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首席指挥至1976年。在他和乐团的努力下,双方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许多知名的苏联作曲家都为他和乐团撰写过作品,他还指挥过苏联大多数知名的乐团。

1977年1月,巴塞尔市移居到以色列,到了西方之后,他受到欢迎。两个月后,在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他和钢琴家沃尔特·克莱因一起合作了一场全沃尔夫冈·莫扎特的音乐会,当时指挥演出的乐团是英国室内乐团。他立即被聘为英国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之后,普利茅斯乐团也聘用他为音乐总监,直到1988年。

1982-1988年,担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1985-1988年,担任温哥华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后来因为首席圆号的问题与温哥华乐团交恶。

1987-1988乐季担任法国国家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其间还指挥过其他许多乐团,并赢得听众和音乐界的高度评价,这些乐团包括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爱团、伦敦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以及北美的匹兹堡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和多伦多交响乐团等。

俄罗斯知名指挥家、中提琴家鲁道夫·巴尔沙伊(Rudolf Barshai)2010年11月2日在巴塞尔市去世,享年86岁。

个人生活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尼娜·巴尔沙伊,他们有一个儿子列夫·巴尔沙伊。1954年,巴尔沙伊与安娜·马丁森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瓦尔特·巴尔沙伊。1968年,巴尔沙伊与日本翻译家曾田照子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竹。1980年,巴尔沙伊与大键琴家和管风琴家埃琳娜·拉斯科娃结婚,他们在瑞士巴塞尔附近居住直到巴尔沙伊去世。

成就荣誉

鲁道夫·巴尔沙伊可以算是苏联培养出的最优秀的中提琴家,他的导师瓦金·鲍里索维奇是俄罗斯中提琴学派的奠基者。而巴尔沙伊在音乐学院里转行学习中提琴,为的是组建全职四重奏团。1945年,他和妻子妮娜参与组建了莫斯科爱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是杜宾斯基,第二小提琴是妮娜,大提琴最初是大名鼎鼎的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后来换成了别林斯基。这支四重奏团后来改名叫鲍罗丁四重奏团,时至今日几经换代,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室内乐组合。

巴尔沙伊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曲专业学生。他根据肖斯塔科维奇的四重奏改写的《室内乐交响曲》得到原作者本人的认可。这些作品是为他在1955年创办的莫斯科室内乐团改写的。他的指挥技巧师承一代名师穆辛,在他的指导下,莫斯科室内乐团为苏联音乐生活的基础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录制的全套沃尔夫冈·莫扎特交响曲和全套贝多芬交响曲拥有极高的评价。遗憾的是,如今只能依靠有限的复刻唱片来感受其中的一些片段。肖斯塔科维奇按照这支乐团的编制创作了《第十四交响曲》,顶着无穷压力,巴尔沙伊指挥乐团进行了首演。这也是他前半生艺术生涯的最高峰。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后,随着大批音乐家西迁,巴尔沙伊也离开了苏联,移民以色列。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的经历十分相似,巴尔沙伊也被苏联当局从历史记录中抹去。这不仅包括消除他所有的档案材料、抹掉唱片上的名字,甚至在他创建的乐团演出的节目单上也不得出现他的名字。但巴尔沙伊依然在室内乐舞台上进行演出。他与欧洲室内乐团和威尔第交响乐团两次录制他改编的肖斯塔科维奇《室内交响曲》,长期担任以色列室内乐团和伯恩茅斯交响乐团的指挥。尽管乐手们对他的指挥方式有所诟病,但无一例外地对他抱以尊重的态度。因为他已经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巴尔沙伊的录音作品赢得了评论界的好评,并获得了国际奖项,包括1988年《留声机奖》和2003年戛纳古典音乐奖以及《今日古典音乐》编辑奖。他的录音作品包括与莫斯科室内乐团、科隆WDR交响乐团等合作的多部作品。他改写了《钢琴五重奏》《室内乐交响曲》《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

作品特点

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师从瓦金·鲍里索维奇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其本人创作风格也与他们的有些类似。

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作品的旋律常以古调式为基础;尤其是阵音级的各种所谓“肖斯塔科维奇调式”的频繁运用,以及在一个主题内经常的调式突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乐汇。

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作品的旋律富于朗诵性,尤其是器乐的宣叙性独白更是情味深长。他的和声很有特色,有时写得非常简单朴素(甚至仅限主、属和弦),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如由自然音列全部七音或由全部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和弦)。他扩展了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

鲁道夫·鲍里索维奇·巴尔沙伊作品配器不倾向于色彩性的渲染,而着力于戏剧性的刻画,乐器的音色好像剧中角色,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是表现矛盾冲突的有力手段。他在曲式方面的独创性也很突出。他的交响套曲结构和各乐章之间的功能关系,从不拘泥一格,而是按构思需要灵活变化。

人物评价

巴尔沙伊的创作和演出并进,并没有止步于改编他老师的作品。实际上他对马勒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所作的续完版已经由他亲自指挥录制成唱片。而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依然抱病努力完成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的室内乐改编。1993年,他曾回到莫斯科,指挥广播交响乐团演奏了马勒《第九交响曲》。人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般欢迎他的到来,这次成功的演出有幸也被唱片记录下来。

巴尔沙伊在学生时期就兼修中提琴、作曲与指挥,他的职业生涯也因此丰富多彩。可把他的工作简单地分为“与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有关和无关”的两个部分。前者成就了他作为时代见证者的身份,也在他与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全部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录音里得到体现。后者实际上也非常丰富,却有待人们进一步的整理与发现。2010年,奥列格·多尔曼拍摄了一部关于巴尔沙伊的传记电影《音符》,并于2013年将这个故事收录在书籍《音符》中。2015年,英国唱片公司ICA CLASSICS发布了一部纪念项目,名为《向鲁道夫·巴尔沙伊致敬的20张CD》。鲁道夫·巴尔沙伊国际弦乐比赛于2020年成立,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