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贝 :足部肌肉发达的埋栖双壳贝类

更新时间:2023-09-22 14:24

鸟贝为大型、深水埋栖的双壳贝类,足部肌肉发达,能时常用足从海底飞跃跳起运动,也叫做鸟蛤,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鸟蛤科。

鸟蛤多为暖水性种类,黄渤海常见有两种,顶薄壳鸟蛤和加州扁鸟蛤生长速度很快,约1年即可长到壳长7厘米。滑顶薄壳鸟蛤自然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50余米的泥底内湾浅海,分布于我国黄海以北海域,为目前养殖种。贝壳近圆形,壳质薄脆,两壳极膨胀,放射肋细而平,约46~49条。雌雄同体,每年有春、秋两次产卵期,在北方为5~6月(水温 17℃~23℃)和10月(水温在22℃~18℃)。产卵量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60毫米可产卵60~80万粒。

鸟蛤发育经过D形美国白灯蛾、壳顶期幼虫等浮游生活阶段以后,在壳长220微米以上开始变态。初期稚贝附着在底质的砂粒等物体上,进而转入埋栖生活。鸟蛤的水管很短,因而埋栖深度较浅,大多生活在底质表层中。

外形特征

鸟贝的贝壳多为椭圆形或扇形,贝壳的大小因种类而异。但普遍具有较大的面积,便于其在水下环境中稳定栖息。贝壳颜色多为淡雅的白色、灰色或浅棕色,表面常覆盖有平滑的螺旋状罗纹,这些罗纹被凹槽分开。

养殖

养殖器材

采用塑料盆垂下式,塑料盆为一般的聚乙烯制品,直径48厘米、高16.5厘米,使用时在盆的上部边缘等距离系6根长约60厘米、直径4~6毫米的吊绳,再用一根直径6~8毫米的垂下绳联结即可。盆内装入粒径0.1~0.2毫米的细砂,砂层厚度约10厘米。放养时将壳长大于10毫米的鸟蛤苗放入盆内砂中,垂挂在筏架上。垂挂水层5~7米为宜。垂挂设施随海区特点而异,即潮间带附近用棚架式,水深的内湾用筏式,风浪大的外海用延绳式。

放养密度

一般壳长1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1500个;壳长2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400个;壳长3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200个。

管理

在垂挂时注意盆不要倾斜,还可在盆的上部盖一个中央留有开孔的特制盖子,以防砂子流失;为防止鸟蛤逃逸,可用挤塑网围在盆的上部。随着鸟蛤的生长、个体不断增大就会出现密度过大,造成生长停滞、贝壳畸形或鸟蛤从砂层中露出等现象,因此应及时疏散并调整养殖密度。鸟蛤在壳长50毫米以前生长迅速,在此阶段可疏散2次,以后再疏散1~2次即可。一般疏散后的密度,壳长40毫米的,每盆放养90个;壳长50毫米左右时,每盆放养30~40个;壳长60~70毫米时,每盆放养20个为宜。在上述放养密度的条件下,壳长10毫米的苗种经过1年即可达到壳长70毫米的商品规格。

生活习性

鸟贝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它们通常生活在浅海区域,以泥沙质或沙质海底为家。在这里,鸟贝利用自己发达的足部挖掘泥沙,寻找隐藏在其中的有机化合物浮游生物等作为食物来源。同时,它们也通过过滤海水中的微小颗粒来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鸟贝的生存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上,更在于它们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主要价值

营养丰富。鸟贝,以体大、壳薄艳丽、肉脆嫩、味甘美而闻名。鸟贝不仅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还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它可以作为补充优质蛋白质和钙元素的首选原料,且鸟贝肉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甚为丰富,有润肺、益精补阴之功效,为其他贝类所不及。此外,它还有清热解毒、滋阴平肝、明目防眼疾等作用,适宜阴虚内热之人食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