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华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1:07

黄天华(1950年1月25日—2020年8月25日),汉族,出生于上海市,是中国财政史领域的学者。

人物经历

他曾在上海第26漂染厂工作,1978年,进入上海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专业。

1982年,黄天华考取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制度史研究生,师从马大英东北财经大学资深教授)。

1984年,黄天华回到上海财经大学任教,从事财政史研究:探索领域主要就是中国财政制度史和税收制度史。

2005年,黄天华历时8年总算完成了《中国税收制度史》的编撰工作,却在出版时遇到了瓶颈:为了收集史料,他几乎耗尽了家庭积蓄;而即便出版社给予了不少的优惠,还需要他自己掏出8万元。

2017年5月16日、28日,新民晚报刊登 《上海财大教授黄天华为一句承诺一个梦想甘坐史学研究“冷板凳”——30载撰500万字\u003c中国财政制度史\u003e》 和 《上海财经大学黄天华教授甘当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苦行者 安于清贫三十年坚守学术报国梦》 讲述他的故事。

2020年8月25日5时38分,上海财经大学原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1984年,黄天华进入上海财大任教,意气风发的他用两年时间做好了规划———完成《中国税收制度史》与《中国财政制度史》两本书大约需要35年(实际的写作与出版周期是:第一本从1986年到2007年,第二本从1993年到2017年)。

《中国税收制度史》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书籍出版规划》、国家教委《“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同时也于2008年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2018年4月10日,“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揭晓,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黄天华当选。

相关活动

2017年12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

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波澜壮阔的财税史画卷,充分地展示财税的兴衰与政权及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联,填补了中国该项研究的空白。

财政制度史作为交叉学科,研究者必须兼具财政学历史学两门学科的科研能力,而到具体问题上,又涉及诸如军费、官俸、皇室财政、文化教育、公共工程、公共事业、邮驿、漕运、宗教、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等几十个专门领域。

出版物

黄天华的主要著作包括:

- 《中国财政史纲》(1999年)

- 《神奇之杖: 无规律的彩票》(2001年)

- 《家庭理财: 打开金融主页》(2001年)

- 《WTO与中国关税》(2002年)

- 《中国关税制度》(2006年)

- 《中国税收制度史》(2007年)

- 《原始财政研究》(2010年)

- 《中国财政制度史纲》(2012年)

- 《中国财政制度史》(全四卷,2017年)

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论农业税的起源》和《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等。

人物评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务学教授陈志勇则对该书尝试将每一个王朝独立成章的范式印象深刻,“这规范了以往粗泛的断代财政史划分方法。不仅是财政学经济学。”

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孙开认为,黄天华在书中力求穷尽每个王朝财政收支情况,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也说,如果把不同的财政支出剥离出来,就可以独立成书,比如中国军费支出史、中国皇室支出史、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史等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当天颇为感慨,他想到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个说法在他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中国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建设”,而《中国财政制度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出版的学术精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