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树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5:31

黄天树,男,福建莆田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黄天树是著名学者裘锡圭先生高足,主要从事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和古代汉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语文》、《考古》、《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在古文字学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学术专著《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甲骨拼合集》、《甲骨拼合续集》、《甲骨拼合三集》等。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语言学)三等奖。2012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职业经历

早年经历

1978-198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并获学士。1982-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5-8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博士学位。1988-1995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调入北京,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黄天树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术兼职有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等。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6年9月-2007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古汉语研究》编委、《中国文字研究》编委、《殷都学刊》编委。

研究经历

个人承担了七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第一项《殷墟甲骨断代》(1991至1994年)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项《金文虚词研究》(1993至1996年)是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第三项《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至2000年)是国家“九五”规划重大课题。第四项《古文字虚词研究》(1999至2002年)是北京市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第五项《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2002至2004年)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第六项《甲骨文虚词及其固定结构研究》(2010至2013年)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七项《中华字库工程——甲骨文字的收集与整理》(2011至2016年)是新闻出版总署项目。本人多次应邀赴海外参加学术会议:1998年应邀赴台北市参加中央研究院举办的“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1999年应邀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国际研讨会”。

黄天树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秦汉简读帛)和古代汉语、汉字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语文》、《考古》、《文物》、《古文字研究》、《中国文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学术专著《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获得同行专家好评。裘锡圭教授说:“(这)是甲骨断代研究方面有重大意义的一部高质量学术专著。”(《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96页)。

黄天树为本科生开设《古代汉语》、《文字学》等课程。教学上,认真备课,用心讲授,得到学生的好评。1997年9月10日,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教师。2000年6月22日,被评为1999-2000学年度中文系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04年9月,被首都师范大学评为首都师范大学2003-2004学年“优秀主讲教师”称号。

黄天树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过以下课程:《说文解字概论》、《古文字学》、《甲骨学》、《殷周铜器铭文选读》等。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重视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贵在创新”,就是使研究生的学习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天树主持并承担过7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第1项《殷墟甲骨断代》(91-94年)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并完成。第2项《金文虚词研究》(93-96年)是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并完成。第3项《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本人承担两个子课题并已完成。第4项《古文字虚词研究》(1999-2002年)是北京市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并将完成。第5项《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2002-2004年。项目批准号:01JA740015)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本人是项目主持人。第6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4年),是国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本人承担《甲骨文所见天文、气象资料的整理》专题,并担任该专题负责人。第7项《北京地区出土古文字资料研究》(2005-2007年)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北京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例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墓地出土的《复尊》、《克》、《克》等青铜器,为城建发展史和燕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为确定该城址为3040年前周初燕国都城提供了重要证据,意义重大。该课题拟对北京地区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甲骨文、陶文、货币、兵器文字等)进行研究,为北京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和服务。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和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承担过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第一项《殷墟甲骨断代》(1991年至1994年12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并完成。第二项《金文虚词研究》(1993至1996年)是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并完成。第三项《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至2000年。编号:96-923)是国家“九五”规划重大课题,本人承担其中两个子课题《殷墟甲骨分期与年代测定》和《甲骨文宾组、历组日月食卜辞分期断代研究》,并已完成。第四项《古文字虚词研究》(1999至2002年)是北京市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项目,本人独自承担并将完成。第五项黄天树主持《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2002至2004年。项目批准号:01JA740015)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本人是项目主持人。第六项黄天树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年),是国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本人参加第2课题“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的工作,并负责承担其中《甲骨文所见天文、气象资料的整理》专题,并担任该专题负责人。

在研课题

黄天树在研课题:(1)主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拔尖创新人才百人计划”资助项目。(2)“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术创新团队计划”资助项目(2005-2007年),黄天树是《出土文献资料整理》子课题负责人并承担研究。(3)“211工程”“中国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编号:0753049),2003年-今,黄天树是《出土文献与语言文字研究》子课题负责人研究。

科研成果

黄天树在《中国语文》、《考古》、《古文字研究》、《中国文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在甲骨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学术专著《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语言学)三等奖。学术专着《黄天树古文字论集》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语言文字)二等奖

成就著作

《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市文津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增订版。

《甲骨拚合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甲骨拚合续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甲骨拚合三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获奖荣誉

1998年黄天树学术专著《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语言学)三等奖

2001年黄天树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颁发《荣誉证书》。

2006年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黄天树“首都劳动奖章”(证书编号:第060274号)。

2007年黄天树指导的博士生姚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008年《黄天树古文字论集》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语言文字二等奖)。

社会任职

2021年2月,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2021年4月20日,参加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新闻发布会。

参考资料

教育部等八部门成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_教育家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2-24

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启幕 _光明网.光明网.2021-04-2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