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痕舌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6

齿痕舌(Teeth- printed Tongue),又称压痕舌、扇贝舌、舌胖齿形、齿印舌,是指舌体边缘有牙齿压痕的舌象。齿痕舌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习惯性伸舌动作、牙尖边缘刺激、全身性水肿、口腔其他炎症和系统性疾病等五类。中医认为齿痕舌多与身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或水湿痰饮内停有关。

齿痕舌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齿痕舌齿痕少且浅,多见于气虚体质;中度齿痕舌齿痕清晰可见于舌的两侧;重度齿痕舌齿痕深且数量多。治疗齿痕舌的原则是以祛湿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症状,对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

定义

齿痕舌是一种舌象,指舌体边缘呈现出凹凸不齐和牙齿压痕的状态。这种舌象常常出现在舌体肥胖且受到齿缘压迫的情况下。齿痕舌的舌体大小可以是胖大或略大的,但也可能是正常或瘦小的。

症名溯源

齿痕舌这个症名的溯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在那个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开始有对齿痕舌进行描述和论述。古代医家对舌诊非常注重,但很少有关于齿痕舌的记载。直到清代,才开始出现了相关的描述。清代刘恒瑞在《察舌辨症新法·看舌八法》中描述了湿热症状下舌体质地肿胀满口,边缘有齿印的情况。清代李石浮在《伤寒科·舌诊》中指出舌边如锯齿的情况难以治疗。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提到观察舌边的苔色和边缘是否齐平。曹炳章在《辨舌指南·观舌总纲之九》中进一步论述了舌边缺曲如锯齿者难以治疗。奏伯未等人在《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一书中认为齿痕舌与肝脏气血郁滞有关,描述了舌边缘凹凸不平如锯齿状,表示肝脏气血郁滞。这些中医学家的论述奠定了齿痕舌的症名基础,为后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

类型

根据舌质和齿痕的特征,齿舌痕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轻度齿痕舌

指的是舌质淡红色,舌乳头均匀,舌苔薄或略厚,只有少量轻微的齿痕。

中度齿痕舌

指舌质淡白色以及少苔,齿痕数量较多且较明显。

重度齿痕舌

指舌质红且娇嫩,齿痕深而数量多。

病因

西医病因

齿痕舌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习惯性伸舌动作。第二类是由于牙尖边缘的刺激引起性的炎症水肿,导致舌头肿胀。第三类原因是全身性水肿,例如心脏、肝脾、肾脏等器官疾病引起的水肿,会导致舌头肿胀。第四类是口腔内其他的炎症,例如口腔溃疡、龈炎、牙周炎等都可能引起舌头肿大。第五类是系统性疾病,例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舌淀粉样变性等,都可能引起舌头增大,舌体胖大受牙齿压迫,形成齿痕舌。

中医病因

齿痕舌是指舌体上有明显的齿痕现象,通常与胖嫩舌并见。其中医病因主要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痰饮内停,上泛于舌,充斥舌络,进而导致舌体胖大受牙齿压迫,形成齿痕。

轻度齿痕舌一般提示有轻度的气不足,多见于体力活动少,或过少晒太阳者;中度或重度齿痕舌则可能提示气血虚弱、阳气虚弱,或肝郁气滞证等病状。

诊断意义

齿痕舌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舌象之一,齿痕的数量和深浅是判断体内湿气、气血、气虚等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齿痕的数量和深浅,齿痕舌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同程度的齿痕舌表现出不同的中医病证,对于中医师判断疾病病情和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舌象

齿痕舌的表现也和舌质、舌苔等相关,白色少苔、丝状乳头有退行性改变的齿痕舌提示气血虚弱或阳气虚弱,舌质红绛而娇嫩的齿痕舌则为气阴两虚,水湿内停。而舌体大小正常或瘦薄、舌色偏暗或暗红、伸舌时舌体抖动的齿痕舌多与肝郁气滞证有关。

鉴别诊断

齿痕舌是指舌面上出现一些像牙印的齿痕,分为生理性齿痕舌和病理性齿痕舌两种类型。为了正确诊断齿痕舌,在鉴别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生理性齿痕舌通常是指舌面上有一些浅浅的牙印,但不会有任何不适症状,通常是比较淡红而嫩的。舌体并不胖大,齿痕长期存在不易消失。生理性齿痕舌不需要特别处理,患者只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即可。病理性齿痕舌是指舌面上出现明显的齿痕,并且伴随有相应的疾病症状,长期存在并不易消失。病理性齿痕舌通常具有时间性,平素舌体不见齿痕,仅为一段时间内出现。严重者可自觉舌体增大,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疼痛,灼烧感,口干等。治疗方法通常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

因此,在诊断齿痕舌时,需要注意鉴别生理性齿痕舌与病理性齿痕舌,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应以祛湿为主,兼气虚或脾虚者,佐以益气健脾之品;阳虚水湿内停者,治宜温阳利水;属湿热痰浊壅滞者治以清热祛湿化痰之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