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穆 :春秋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

更新时间:2024-09-21 04:35

七穆指郑七穆,是春秋时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与鲁国三桓、晋国六卿一样都是卿族执政。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公子夷(姬夷)和公子坚(姬坚)先后嗣位为郑灵公郑襄公子孔死于内乱,子然和士子孔的儿子受子孔的牵连出奔国外,子羽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子罕(公子喜)、子驷、子丰、子游(公子偃)、子印、子国、子良(公子去疾)及后代被人统称七穆。在政治斗争中,七穆逐渐控制了郑国的政权,七穆中又以罕氏最强,至春秋末期,七穆的其他家族被排挤而衰落,郑国的政坛上只剩下罕氏和驷氏两家。

七穆历史

子良为穆氏秉政之始。郑灵公死后,郑国人想立郑灵公的弟弟子良 为国君。子良闻讯,赶忙去对众大夫说:“先君尚有十二子,若立贤者为君,我无德无能;若立长者为君,长兄公子坚尚在。我不敢越长兄的位置!”于是,众大夫们商议后决定扶立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这就是郑襄公宋襄公想驱逐兄弟们而只留下子良,子良阻止说:“留下穆氏是我本来的愿望,如果一定要驱逐穆氏,就应该全部驱逐,为什么唯独留下我呢?”郑襄公这才作罢,将他们都任命为大夫。这是七穆掌权的矢。此后七穆世代把持郑国卿权,交替执政,形成卿族。

七穆当权历经郑襄公至郑声公八个君主,前后长达一百五十年。郑七穆首先占据三卿,然后六卿,逐步渗透,直至全面掌握郑国政权。鲁襄公二年,七穆中的子罕、子驷、子国占据了郑国三个重要的卿位:“秋七月庚辰,郑伯睔(郑成公)卒。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此时,穆族已经掌握郑国关乎国计的重位。此后,卿位中的穆族成员逐渐增加。鲁襄公八年子驷为政,子驷“为田洫”,引起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的叛乱,以致子驷、子国、公孙辄被杀,子孔幸免于难,继子驷为政。此后穆族开始在郑国进一步掌权。

《左传·襄公九年》载,晋率诸侯伐郑,郑与晋将要结盟,“郑六卿公子騑子孔、公孙辄、公孙、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六卿皆为穆族。直至鲁悼公四年,郑声公三十七年,七穆一直轮流掌握郑国的卿权。七穆之所以能长期垄断郑执政之柄,削弱其他强族是其必经之 路。

与其它国家卿族相同,郑七穆内部既有联合又有斗争。西宫之难、纯门之师、伯有之乱子晳之乱,在这些内乱中,七穆之间有斗争也有联合,在斗争中七穆集团逐渐产生离心力,这种离心力导致他们日后的衰落,同时也一步步地蚕食郑国的实力,郑国也在七穆的斗争中逐步衰落。然而,即便是在这些内讧当中,七穆之间的一些成员还是表现出团结一致,维护穆族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大国夺郑的外部环境下,七穆之间仍然以团结为主。亲族依然维持王室之命脉,似是因为对王室在名义上给以维持,符合其利益,夺王位的机会虽然并非没有,但是能有实力收拾这个混乱局面的世族并不存在。异族入侵频繁,世族只有围绕于王朝周围联合对外,才能生存。纵使内部矛盾重重,七穆之间仍然能够以联合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为团结穆族作出不懈努力,其中以子产为典型代表。

穆族世系

诸侯国君的儿子一般称“公子+名”,国君的孙子一般称“公孙+名”,国君的曾孙则一般以其祖父(即国君的儿子)的字为氏。

罕氏

驷氏

国氏

丰氏

游氏

印氏

良氏

其他

参考资料

左传 襄公二年.国学导航.2018-03-30

周代郑国史研究.豆丁网.2013-12-10

左传 襄公九年.国学导航.2018-03-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