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笏朝天 :泰山万笏朝天碑刻

更新时间:2024-09-21 20:54

万笏朝天为泰山石刻。笏板,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中拿的摘记上奏内容的板状物。此处怪石嶙峋,突兀穿天,峻峭如笏,题曰“万笏朝天”。历下区萧国铭书,楷书。

作品内容

经石峪向上,过水帘洞不远,就到“万笏朝天”的石刻处,在路西旁见到一块块峻峭的巨石朝天而立,看上去颇像古代朝庭里大臣朝见皇帝时手持的狭长笏板,故喻之为“万笏朝天”。

此处出露的岩石,是泰山杂岩中的中薄层细粒条纹状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的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同时,岩石中还发育有较多的长石、石英质的灰白色条纹。

岩石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破裂,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种未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称之为节理或裂隙。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或和剪节理两种。张节理是开口的,节理面比较粗糙,延伸不远。剪节理一般是闭合的,节理面比较平滑,延伸较远。按节理面的产状,可分为斜交的、垂直的和水平的节理。垂直节理常常把岩石切割成不同几何形态的直立的柱状块体,所以又称这种节理为柱状节理。

这里出露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垂直的柱状节理十分发育,按其产状主要有北东60°、北北东15°、北西315°等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它们的节理面都近于直立而且比较平滑,属于一种剪节理,分布比较密集,彼此交切,把岩石切割成直立的板状或柱状,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沿节理裂开,并受重力作物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和倾斜,远看很像一个个笏板。古人把这些垂直节理切割岩石的构造现象,称之为“万笏朝天”,虽有些夸大,但形象生动,譬喻真切,耐人寻味。

作品评价

泰山石刻万笏朝天是一块弥足珍贵的石刻,它记述的是帝玉封禅泰山重大历史题材,对于泰山封禅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泰山石刻,可以说与整个泰山之壮丽俊俏的景色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它们以精湛的书法艺术,以冷峻与热烈,丰富与直观,含蓄与深奥的深刻含义,抒发着对于泰山的赞颂情怀。在泰山石刻中,除了那些吟咏泰山景观之秀丽的石刻之外,还有一些是记载历代君帝朝拜泰山、封禅泰山的历史事件有关。如爱新觉罗·弘历的手迹《维天东柱》和《万笏朝天》。其中,《万笏朝天》就是形容当年帝王封神泰山的一尊难得的佳作。该石刻位于“万仙楼”以上的山壑间,为正书,书体严谨明朗,稳重大度,该石刻镌刻年代不详,根据历代君帝封禅泰山和封禅仪式的完整性分析,大约在唐朝以后,或者再晚一些。因为那时封禅泰山的仪式和内容都比较丰富和完善了。石刻中的第一个字,“万”,在这里是个数量词,代表众多;“笏”,指古代官员朝觐时,手中所执的手板,它的用途为记事所专用。朝”和“天”,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拜见祭祀之意,二是形容众多官员手中所执的笏板朝向天空。《万笏朝天》,其全部含义为,在封禅泰山的隆重仪式上,在鼓乐齐鸣中,众多的官员虔诚地手执笏板,跟随皇帝,浩浩荡荡,一步一步地向泰山上攀登,去封禅泰山,朝见泰山神,希望求得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石刻《万笏朝天》中所描述的场景,浩大宏伟,气势非凡,记述出了当时封禅泰山时如此隆重的仪式和场面。观该石刻,似令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