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都村 :上上都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21:51

1978年,粮食亩产138公斤,总产7.59万公斤。 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00公斤。 1975年,人均粮食390公斤,全村收入14.7万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日)日军扫荡进村,残杀村民1人。

1941年6月11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村中出土商代编钟3枚。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7年投资20万元建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13.4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期,正常年景粮食亩产70公斤左右,总产4.5万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138公斤,总产7.59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85公斤,比1978年增长147公斤,总产17.1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77公斤,总产28.7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主要品种为红富士。2000年,全村苹果园面积13.4公顷,产量10万公斤,收入16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23万元,其中农业203万元,畜牧养殖业收入19万元,渔业1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生产麻布的小手工业,从业人员15人。1956年,集体办起粉坊、豆腐坊,规模不大,收入微薄。改革开放后,个体建起食品加工厂,有工人20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6人,收入34万元,其中工业16万元,建筑业1 8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电气焊部、维修店、商店及饮食服务、运输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人,收入41万元,其中运输业12万元,商饮业15万元,服务业1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上上都小学,时有学生16人。1976年,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修建校舍,学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9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有许多村民外出讨饭。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90公斤,全村收入14.7万元。2002年,全村有运输车56辆、摩托车15辆、电话45部、彩电90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19平方米,街道整齐、宽阔,住房都是大瓦房。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药药费报销50%。1982年,投资1.2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3年,投资2万元,村民用上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5年,姜延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37年,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3人。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1名。2002年,有党员26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延绪、姜玉珊、姜守信、姜安绪、姜尊绪、姜文国、姜奎兴、姜守斌、姜其友、姜波、姜其民、姜爱民。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3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兆绪、姜元绪、姜安绪、姜尊绪、姜文国、姜其民、姜守斌、姜福斌、姜福勇、姜其友。1998年6月起,姜其民复任村委会主任。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