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战争 :日本幕末时代发生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6

下关战争(しものせきせんそう)、幕末时代发生。马关争(ばかんせんそう)为日本现代表记法。前段战:1863年5月,开始实行攘夷大义的长州藩,封锁关门海峡(今关门海峡),并炮击航行中的美法商船。六个月后美法立刻展开报复,针对马关海峡内的长州军舰、炮台展开攻击。炮击后,长州修复炮台,并占领对岸小仓藩的一部分,建立炮台,继续执行海峡封锁。后段战:1864年7月,受到海峡封锁而经济损失惨重的英国,决定报复长州藩。荷、美、英、法组成17艘联合舰队。在同年的8月5号~7号炮击马关(今下关市)。遭受惨重打击的长州藩,立刻转换政策,积极引进欧美新技术,训练现代化军队,转向跟同时期的萨摩藩同样的路线倒幕,组成了萨长同盟。

背景

嘉永6年(1853年),培利提督率领美国海军舰队自浦贺港入航,迫使幕府开国,翌年安政元年(1854年),幕府签订美日亲善条约(ペリー来航)。安政3年(1856年),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幕府在未得朝廷敕许的情况下,缔结了美日通商友好条约,也与荷兰、沙俄、英国法国等国签订了相同的条约,幕府的锁国体制至此完全崩解。

由于贸易急速的扩张造成国内经济的混乱与政局的不安,批判幕府开国政策的攘夷派便趁势而起。京都的朝廷对开国政策大表反对,特别是孝明天皇对外国人极为嫌恶。因此,对幕府心怀不满的攘夷派公卿们便集结起来。对此一局势,幕府大老井伊直弼采取镇压政策对应之(安政大狱),本人却在万延元年(1860年)被水藩・萨摩藩脱藩的浪人暗杀成功(樱田门之变)。由于此次事变,幕府的威信大大地受到动摇。于此同时,攘夷派发起杀伤外国人的事件时有耳闻,各国因此轮番向幕府要求巨额的赔偿金。

当时,在后来成为倒幕中心势力的长州藩内,以长井雅楽所著“航海远略策”中所述公武合体论作为该藩政策(藩论)的代表,然而在文久2年(1862年)长井失势后,以中下级藩士为中心的尊王攘夷论成为藩论。长州藩士与朝廷中的攘夷派公卿结合,掌握了京都政局的主导权。

同年9月,朝廷派遣敕使前往江户城,迫使幕府实行攘夷。隔年(1863年)3月、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前赴平安京。朝廷除了沿旧例委任其政务外,同时也表明了攘夷的意旨,幕府方面无可回避,只好上奏将于5月10日进行攘夷,并同时宣达给各藩知悉。

然而,攘夷的行动无异于将与各国发生战争,最后还是无法实行。攘夷行动前一天的5月9日,幕府又为在萨摩藩发生的英国人遇害事件(生麦事件),向英国支付了44万美元的赔偿金。

发展

长州藩决定攘夷

攘夷运动中心是在长州藩日本海及濑户内海要冲下关海峡集结及整备炮台,藩兵及浪士队总共兵1000程、帆走军舰2艘(丙辰丸、庚申丸)、蒸气军舰2艘(壬戊丸、癸亥丸),全部配备由英制商船的炮弹。采取封锁海峡。

攘夷期间是5月10日、长州藩发现美国商船Pembroke号在田之浦海峡停泊。总奉行毛利能登犹豫不决,久坂玄瑞等人为首的强硬派主张攻击。他们使用海岸炮台及庚申丸、癸亥丸进行炮击,预计日本不会发动攻击的Pembroke号向周防弯离开战场。首次击退外国船的长州藩看起来有点骄傲。

23日、长府藩(长州藩支藩)的物见发现法国通报舰Kien-Chang号从横滨市前往长崎市期间在长府海峡停留。长州藩待命准备攻击、当Kien-Chang号进入海峡范围后对其加以炮击,Kien-Chang受到损害。Kien-Chang号准备炮开火还击、事情还未搞清楚(他们仍未知道Pembroke号被攻击的事件),为了交涉,他们让文官登陆,但是藩兵继续攻击,文官受伤以及4名水兵阵亡。Kien-Chang号迅速地离开海峡,庚申丸、癸亥丸继续追击、Kien-Chang号受到伤害,第二天逃往长崎。

26日荷兰所属东洋舰队的Medusa号由长崎市前往横滨市一带的海峡。荷兰与日本保持长时间友好关系,但是长州藩构成的炮台开始攻击,癸亥丸进行近身炮击战。长州藩与Medusa号交战约1小时,有4名船员阵亡,船身因受到严重伤害向周防滩逃走。

美法舰队的报复

此时美国发生南北战争内战,军舰怀俄明州号(炮6门)追击美利坚联盟国袭击舰亚拉巴马号被派到亚州,美国公使要求让他们进入港口。知道美国商船Pembroke号被攻击一事的David McDougal舰长进行报复攻击,在横滨市启航。

6月1日怀俄明号进入下关海峡。跟以前的船不一样,怀俄明号在炮台射程范围以外航行。在下关港内停泊的庚申丸、壬戊丸及癸亥丸发现,怀俄明号对壬戊丸加以炮击。壬戊丸逃走但是机动性不够怀俄明号,因而被击沉。为救援壬戊丸,庚申丸、癸亥丸支援,不过怀俄明州号攻使击沉了庚申丸,癸亥丸则损毁严重。怀俄明号成功报复后,由濑户内海返回横滨。

战力不高长州海军遭到怀俄明号的炮击,对藩属炮台伤害不少。

京都政变与长州藩的孤立

7月因前年发生的生麦事件要求处罚罪犯的英军舰队入侵鹿儿岛湾。萨摩藩没有理会,并与英军交战。萨摩藩被强大的英军火力压倒、火烧鹿儿岛县市街,损失很大。这使萨摩藩知道不可能进行攘夷,与英军签署和约,增强军备(萨英战争)。

8月13日、三条实美等攘夷派公卿,当孝明天皇参拜神武天皇陵墓下了一道诏书(大和行幸)。大和国的天诛组举兵支持(天诛组之变)。平安京政局由支持攘夷的长州藩控制了主导权、在18日萨摩藩与京都守护职的会津藩合作举行政变,使攘夷派公卿失势,长州藩被迫离开京都(八月十八日政变)。幕府大举反击,天诛组遭附近的藩领讨伐而停止活动。

长州藩为首的攘夷派离开了京都、志士们继续潜伊。元治元年(1864年)6月在池田屋事件中,攘夷派志士大多数被捕获和杀死。7月被孤立的长州藩以“藩主冤罪向帝申诉”的名义出兵到京都,试图打开新的局面。长州军试图强行入京,结果被以会津、萨摩及桑名为首的幕府大军击败(禁门之变)。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