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米饺 :安徽省东至县的传统小吃

更新时间:2024-09-20 19:47

东至米饺又名蒸米粑,是东至县传统小吃。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

“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正是用来形容东至米饺的可口经典。

简介

东至米饺起先叫做蒸米粑又叫米粑,这种民间美食起源于安徽省东至县泥溪镇朱村村,(朱村村原名兰溪市村,朱元璋日战鄱阳县,夜宿兰溪,当地的“五马跑朝”灯艺创建于元末明初,是兰溪(即现在的泥溪镇朱村村)居民为了鼓励朱元璋的部队而编排的灯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赐该村国姓) 有着非常强的地域性。除了东至县,其它地方很难见到。(它作为早点广泛走进东至城乡的早餐店也是近十几来年的事)。

相传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明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如今

从类似汤圆的米粑演变成现在的蒸米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外形上,人们后来逐渐改为将米粉团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状薄片,包上馅,做成半月形。这样的蒸米粑皮薄馅多,比以前的更可口。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结球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制作粑馅时,先将主料细切成丝,用植物油或猪油将之炒至半熟,然后加入适量的葱、蒜、姜、酱油、味精、食盐、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笼前,笼底用芭蕉粽叶铺垫,并在一个个粑之间隔上小块叶片,这样蒸出的粑不相互粘连,且有股淡淡的清香。少数地方,如东县至、龙泉、泥溪等地多以圆形粑为主,还有地方仍保留着当年的制作方法,即将米粉团戳上洞,包上馅搓成汤圆状。

做法

主料

• 粘米粉160g

• 沸水适量

• 辅料

• 五花肉适量

• 粉丝适量

• 胡萝卜适量

• 生抽适量

• 盐适量

• 水淀粉少许

步骤

1.大米粉;

2.加入沸水,边加边搅拌;

3.揉成不粘手的面团,备用;

4.五花肉切小粒;

5.胡萝卜切小粒;

6.锅中少许香料油,放入肉;

7.划散变色后加入胡萝卜,炒匀;

8.放入掰碎的粉丝;

9.加入适量的清水、生抽、盐,小火焖煮;

10.汤汁快收干的时候少许水淀粉勾芡,至汤汁收干即可,晾凉备用;

11.面团分成每个约40g的小份;

12.摁扁或直接压扁;

13.放上适量炒好的馅;

14.收口包好;

15.依次做好;

16.放入不锈钢蒸锅,垫东西防粘;

17.烧开后中火蒸约8分钟即可。

18.可根据个人口味沾酱油辣酱

小贴士

1.面团晾凉后会更好操作,做的时候可以手上抹水或油防粘,包的时候正常捏合就行,不需要捏lace的;

2.粉丝用红薯粉丝,不要浸泡,浸泡过的话直接切碎放进去一起炒,焖煮的时间会缩短;

3.蒸制的时候注意防粘,我刚好想蒸红薯吃,就顺便切片垫在下面了,可以用屉布或者其他;

4.直接吃很清爽,要是喜欢香点的还可以放到电饼铛里加少许油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参考资料

新徽菜·名徽厨丨独属东至的特色风味——东至米饺.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12-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