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文化 :中国兰文化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5

《中国兰文化》一书叙述了中国兰文化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和佚事趣闻,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国学大师文怀沙题写书名,赵学敏、鲍贤伦、题字;任寒秋教授作画,西泠印社余正陈墨专门为本书刻制印章。书画家景喜猷韦艺和白鹤、魏中典、刘先银刘平江枫为本书题字。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中国兰文化的发展历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即“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而为世所珍”之观点,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还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和佚事趣闻。见解独到,说理透彻,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马性远,男,1947年生,绍兴市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期从事文化、教育、体育的教学与和行政工作。兴趣广泛,尤喜爱摄影艺术与艺兰。受父辈兰文化的熏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养兰,后潜心于兰文化的研究。著有《绍兴兰文化》《春兰谱》等著作。

序言

吾友先银先生送来即将出版的《中国兰文化》厚厚的书稿。书中叙述了中国兰文化的发展历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即“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而为世所珍”之观点,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还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六乙、佚事趣闻。见解独到,说理透彻。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看着这内容丰富的书稿,我思绪万千。六十多年前我曾写过品兰之句:“群芳独爱兰,盖兰为王者香,故自屈灵均以还,今古君子俦,咸臣服拱之。”近年来,我倡导正清和文化:“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兰具“正清和”三气。

“正”是孔子伦理观念的第一个步,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全人类(平天下)。所谓“修齐治平”。《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谓,修身为本,止于至善。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一切众生皆平等”……其实儒家、道家都讲和,其涵义在“和谐”又略有侧重。

孔子尚正,老子尚清,释迦尚和,三个核心“正、清、和”,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而中国兰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

绍兴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马性远、马扬尘两位先生生活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种兰、养兰、研究兰几十年,对中国兰花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兰文化》著作,可喜可贺!

中国兰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兰生幽谷,香飘悠远。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艺兰”一定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文怀沙

2007-11-28

于北京

跋文

中国是花的国度、诗的海洋。

中者,中土也;华者,花也。中华为道中之花,是大道开花的地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以花命名的民族。中国人天生爱花,认为花是有灵性之物,视花为美的化身、幸福的象征。中国人欣赏花卉,不仅欣赏它的颜色和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中国兰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花卉,它不仅常青、独秀、恬静、高雅,而且具有“不以无人而不芳”,“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华”等人文精神。人们赞扬兰花为“花中君子”,将兰作为完善自己人格的榜样。笔者生活在幽兰飘香的古城绍兴,从小就受到兰文化的熏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撰写《中国兰文化》的念头。鉴于中国兰文化博大精深,兰界又是海岳精液、藏龙卧虎之地,虽有意收集资料,但一直不敢贸然动手写作。直到2001年初,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刘先银编审的建议和鼓励下,才开始理顺思路考虑提纲。按《辞海》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思路,将中国兰文化定义为:“一切与中国兰有关的人类活动的总和。”并按此思路,将《中国兰文化》主要内容锁定为以下几大目标:理顺中国兰文化的历史;揭示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从文化与经济入手,探索中国兰花鉴赏标准的演变过程和中国兰花的发展趋势。

要全面阐述中国兰文化难度非常之大。这不仅因为中国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兰文化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考古、艺术、经济等领域的知识,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笔者当时就意识到,光凭自己对兰花的热爱是远不能完成此项任务的。于是我们一方面集中精力和财力全力收集有关中国兰文化的资料,另一方面又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著作,从中体会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走访众多艺兰前辈,倾听文化人士的见解,依托著者近三十年之艺兰实践,终于慢慢地悟到了中国兰文化的真谛,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一些文字。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才正式写作,并于2007年金秋时节完成了全部书稿。

我们认为:本书提及的内容仅是中国兰文化沧海中之一粟,许多地方尚未涉足有待后人继续研究。我们仅以此作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对中国兰文化的关注。

在撰写《中国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友人的鼓励与支持。

已故中国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2001年就为本书题好了书名。

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不仅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还热情地作了序言;艺兰前辈冯如梅先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逐字作了修改,并写了序言;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刘艺教授、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赵学敏先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鲍贤伦先生为本书题字;上海市画家任寒秋教授为本书作画,西泠印社余正先生、陈墨先生专门为本书刻制印章。书画家景喜猷韦艺和白鹤、魏中典、刘先银刘平江枫为本书题字。

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王殿富先生、中国兰花学会理事长罗毅波博士、国家“863计划国兰项目”首席科学家魏亚鉥教授、艺兰名家周焕根先生、陈学祥先生、殷继山先生、叶建华先生、诸建平先生、简旭东先生、朱关烈先生和李永鑫先生、钱茂竹先生、赵文卿先生、董建成先生、谢德华先生、范建华先生、扬吉先生、刘先银先生等对本书的诞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热情的帮助,他们不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兰体会,而且还为本书的初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谨向诸位先生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厚爱,欢迎提出宝贵意见,随时聆听各位高见。

著 者

2007年金秋

于香祖斋

目录

序一

序二

兰颂

第一章 中国兰文化史略

第一节 植物兰与文化兰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兰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兰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兰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兰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兰

第七节 新时期的兰

第二章 兰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植物文化

第二节 兰花的品德

第三节 兰为君子

第四节 禅兰一味

第五节 吴越文化与兰

第三章 艺兰之道

第一节 兰道之八义一心

第二节 兰性与兰礼

第三节 兰艺与兰理

第四节 兰德与兰情

第五节 兰学问、兰引导与兰心

第六节 艺兰是一门综合学问

第七节 玩兰是一项休闲文化

第四章 鉴别与欣赏

第一节 东方兰与西洋兰

第二节 中西赏兰之异同

第三节 中国兰花的鉴别

第四节 中国兰花的欣赏

第五节 兰花展会

第五章 兰的人文精神

第一节 孔子赞兰

第二节 句践种兰

第三节 屈原佩兰

第四节 右军摹兰

第五节 涪翁艺兰

第六节 所南写兰

第七节 徐渭咏兰

第八节 郑清之画兰

第九节 鲁迅采兰

第十节 朱德爱兰

第十一节 总理赠兰

第十二节 少帅赏兰

第六章 诗画曲文

第一节 兰诗

第二节 兰词

第三节 兰赋

第四节 兰画

第五节 兰影

第六节 兰曲

第七节 兰文

第八节 兰著

第七章 轶事趣闻

第一节 兰花的别名

第二节 兰花传统命名方法

第三节 词汇与成语

第四节 字号与斋名

第五节 名兰纪事

第六节 兰性蕙质

第七节 兰人轶事

第八节 兰事趣闻

第九节 兰界百态

第十节 艺兰杂谈

第八章 兰花经济

第一节 兰花作为商品的特殊性

第二节 国兰的价格与交易规则

第三节 中国兰花产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就中国兰文化史、兰与中国文化、兰的人文精神等兰文化问题作了相当深广的分析与探研,并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了艺兰之道,还专文探讨了吴越文化与兰的关系,这其中多有发见,引用资料之多,可见作者用心之深。而关于兰的诗画曲六乙、轶事趣闻,以及鉴别欣赏,让人大开眼界。更有兰花经济一章,提出了发展兰花产业的建议,颇具见地。

获奖情况

2010年1月,《中国兰文化》荣获第六届蔡元培社会科学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