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更新时间:2024-09-21 18:29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是时任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书记的王立胜攻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该书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提出并阐述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这一概念,为深化对农村问题的认识、更好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书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是我们党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宝贵经验。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是指农民间的连接关系、农民个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以及由农民个体经由特定形式组成的农民群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模式。这一社会基础是决定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模式和形态的基本要素,调整和改变这种关系模式的努力可称之为社会基础再造。建构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需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对农村社会进行重组和改造。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优化农村基层基本政治制度供给、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重新构建农村社会秩序形成机制、再造农民的观念世界等具体方面就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论述了税改之后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变化的趋向,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重构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理论和政策建议;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及空间维度的分析,指出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的再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中心环节,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与之相对应和对接,农民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应当形成怎样的关系模式和连接方式,在农村地区应当设立怎样的权力结构和治理方式。尝试回答在市场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农民形成一致行动的能力,在保证自身福利的前提下,实现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对接,为中国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

(一)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

(二)现代化

(三)“社会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叙事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叙事框架

四、创新观点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第一章 基本理论及研究基础

一、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关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论述

(二)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

(三)关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

(四)社会基础分析框架的理论品格

二、研究基础

(一)理论原型

(二)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命题

第二章 市场化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既有社会基础的双重消解

一、市场伦理与传统伦理——乡土社会的消逝

(一)乡土社会的内在结构

(二)市场化的兴起对乡土社会的冲击

二、市场逻辑与革命逻辑——总体性社会的瓦解

(一)总体性社会形成的历史逻辑

(二)市场逻辑对总体性社会的消解

三、市场化背景下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的再造——真正的问题

第三章 构建农村基层基本连接模式: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政治制度供给

一、纵横交织:传统中国农村政治构架的特点

(一)保甲制:传统乡村社会自上而下的政治控制

(二)士绅:联结传统乡村社会“双轨政治”的中介

(三)差序格局:传统乡村社会基础的内核

二、革命的实践——以阶级的名义

(一)革命政权建设:塑造工农阶级主导的政治基础

(二)嵌入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基层政权建设

(三)扎根并翻转基层:“革命”中的社会基础改造

三、人民公社——国家意志的压倒性体现

(一)人民公社:国家目标与社会基础的对接

(二)集体主义:赶超战略下重构农村社会基础的实践及其运作机制

四、村民自治——构建中的农村基层政治秩序

(一)“遭遇”自治的农村社会

(二)“一肩挑”:一条探索中的解决之道

(三)村民自治框架下的重构农村基层政治秩序

第四章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重要路径

一、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的困境——农村合作组织的必然性

二、农民合作——农民主观理性的“非理性”选择

三、农民合作困境的化解之道

(一)农民合作中行动主体的类型

(二)村庄之外的力量:农民合作的催化因子

(三)组织资源: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础

第五章 重构农村金融: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重要经济

纽带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

二、传统中国农村金融的典型表现——高利贷

三、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政策实践轨迹

四、当前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状况

五、再造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实现农民与资本的良性对接

第六章 重构乡村秩序: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社会治理实践

一、农村社会纠纷的解决方式

二、私力救济机制在村庄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分析

三、社会型救济之调解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困境

四、公力救济及其在乡村中的实践

五、规范性司法制度在乡村社会秩序构建中的局限性

六、走向多元化的乡村秩序建构之路

第七章 重建农民的观念世界: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文化视域

一、作为一般概念的“农民观念世界”

二、农民观念世界的政治性表达

(一)农民的阶级观念

(二)农民的国家观念

(三)农民的“农民”观念

三、农民观念世界的日常生活表达

第八章 农村税费改革: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行政策略

一、“压力型体制”与“营利性经纪”:税费改革前的乡村关系与乡村治理

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社会影响的一般性描述

(一)农民负担减轻的实证数据

(二)地方财政下降的实证数据

三、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村社会诸关系的影响

(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乡村关系的影响

(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于农民合作水平和一致行动能力的影响——以一事一议为例

(三)在严格的政策压力下,各种变通行为不断产生

(四) “压力型体制”仍然是政绩考核系统的基本属性

(五)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大

(六)税费改革政策在政策连续性方面的缺憾

(七)对加强基层国家政权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四、简要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国家战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空定位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维度分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维度分析

(三)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空定位的综合分析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

结语

后记

相关研讨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与中国农村研究方法理论研讨会2009年8月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农民的传统行为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重建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成为中国农民走上富裕文明之路的迫切需要和中国各级政府的现实课题。

何为“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一书认为,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指的是农民间的连接关系、农民个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以及由农民个体经由特定形式组成的农民群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模式。

对于建设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的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举例说,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产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标准化,但是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是农民的组织化,一家一户的分散小农户是很难达到农业标准化要求的,也就是说,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标准化的水平,相应的也就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整个农村经济系统都需要农民建立一种新型的连接关系,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要建立在分散小农户与国家、与市场的良性对接关系之上。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作者、山东青州市委书记王立胜说,“经济系统总是嵌入在社会系统当中,立足于农村现实的社会基础,并因势利导地加以再造,这一点在农村工作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他说,在当前情况下,促进农村社会形成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组织结构,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吸纳民间资源,重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以形成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市场、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最终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研讨会由人民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