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954年在黑龙江成立的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9-20 15:55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11月,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98年4月,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是直属于中国地震局的中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工程地震学、建筑工程抗震、生命线地震工程、岩土地震工程、防震减灾理论与对策、地震工程试验技术、地震与工程振动测量技术等。

截至2021年3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现有院士4人(含兼职2人)、研究员29人(含二级研究员6人)、副高级职称专家8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人,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3人,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各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历史沿革

1952年,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开始筹建。

1954年,中原地区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中国国内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工程性质等研究方向的探索。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调整为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年-1984年,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的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调整为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主要开展强震动观测、工程地震、结构工程、生命线工程、岩土工程、城市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科研条件

设施设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拥有地震模拟振动台阵、伪动力试验设施、超级计算机系统、土工离心机振动台、超低频振动计量标准装置、动三轴和共振柱土动力试验装置、多功能静力触探车等大型试验设备,共同组成国际先进、中国国内领先的地震工程综合试验系统。

人员编制

截至2021年3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研究员29人、副研究员80余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廖振鹏欧进萍

科研部门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设有7个研究室,建有1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室: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工程地震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生命线工程研究室、城市与工程综合防灾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振动测量仪器研究室

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流合作

根据2017年4月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是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和亚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会的秘书处挂靠单位,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多年来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韩国等3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研究。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科研获奖

1985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70余项。2015年,由该所谢礼立院士团队完成的“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研项目&科学调查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担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场灾情监控与救援装备研究》《重大工程地震参数确定技术研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关键技术研究》等),组织参加了中国国内主要破坏性地震的工程震害调查(如汶川、玉树市、芦山、鲁甸地震等)。

●标准制定&学术专著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草稿),主持编写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等20余部国家技术标准及行业和地方标准,参与编写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近40部国家技术标准,出版了《唐山大地震震害》《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刘恢先地震工程学论文选集》《地震工程学》等数十部学术专著。

学术刊物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力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建设

●师生规模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0余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近120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若干人。

●奖助体系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设有助学金、用餐补贴、医疗补贴等资助金。此外还设有国家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可获得科研论著奖。特别优秀的博士学生还可申请“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

●培养模式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培养年限为三年,实行“所院联合、两段式教育”。第一学年基础课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代培,第二、三学年回所做论文,研究生的毕业就业工作实行双向选择原则。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所徽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徽为圆形,最中间的三个红色图形是英文字母“EIM”的变形,为“工程力学研究所”的英文名“InstituteofEngineeringMechanics”的简称,其中“IE”又形似工程建筑,右边的“M”形似一座山脉,山脉中间因为“地震力”的作用而嵌入地下,这都说明了研究所的研究主题:工程力学。同时,右边的山地“裂”了,而左边的建筑却安然无恙,表明了研究所作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机构的使命和任务:刻苦研究工程力学,为减轻地震灾害服务。所徽的上方是研究所的中文名,下方是英文全称。

参加活动

2017年2月,“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站为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学生们上了地震科普知识开学第一课。学生们还参观了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实验室,其中有中原地区最大的三向振动台之一的模拟振动台和缩放比例的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建筑的试验模型。

2014年8月,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派出5名专家前往鲁甸县开展抗震救灾应急处理工作。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20-01-07

科研成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20-01-07

人才培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20-0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