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机构

更新时间:2024-09-21 01:0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AS),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国家学术机构,是中国最早批准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所长为底青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199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200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该研究所。2005年4月18日,科技部批准建立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6月-2017年4月,朱日祥院士担任第三任、第四任所长。 2017年4月,吴福元院士担任第五任所长。 研究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攻方向。研究所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五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研究所在岗人员有73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7个。研究所有研究生694人(含留学生24人)、博士后113人。

200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中组部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科技部授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截至2024年6月,研究所以第一排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项、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研究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0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件,国外专利授权181件。

发展历程

前身发展

原地质研究所

1913年9月,工商部矿务司地质科改名为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所址设在北平粉子胡同工商部内。 同月,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调查人才的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成立。1914年至192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农商部,其中1916年1月至10月短暂改名为地质调查局,后又改回地质调查所。北平丰盛胡同3号和兵马司胡同9号是其主要的办公地址。 1916年7月,地质研究所结业的学生有18人取得卒业证书,十余人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地质调查所终于结束了“有名无实”的情形而得以正式开展工作。 

1928年至1930年,地质研究所改名为农矿部地质调查所。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上海成立。 同年,地质调查所的组织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股”为“室”。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扩大,又陆续建立了一些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沁园燃料研究室(1930)、土壤研究室(1930)、地震研究室(1930,后改名地球物理研究室)等。 1931年至193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实业部。1935年冬,地质调查所从北平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新址。 193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经济部,抗战期间西迁重庆北培。1941年,正式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6年6月,中央地质调查所回迁南京珠江路原址。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中央地质调查所被南京市军管会接管,进行了物资清点、移交。1950年8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7次政务会议同意李四光提出的全国地质工作统一管理方案,设立“一会、两所、一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命程裕淇张文佑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8月29日,政务院致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函“同意侯德封代理地质研究所所长”。

1951年元月三日,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 5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在致南京电信局、南京鼓楼邮局等单位的函中,均载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已奉命于5月7日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下设土壤研究室(主任马溶之)、第一组(矿物,主任何作霖)、第二组(岩石,主任程裕淇)、第三组(动力地质,主任张文佑)和第四组(综合地质,主任李春昱)。 195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决定“改室成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筹备处。 1954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至北京沙滩松公府夹道六号(原北京大学红楼校区地质馆)。

195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兰州组建西北地质研究室,在此基础上于1960年2月8日组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随后,刘鸿允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章元龙主持的“三水铝矿及高岭石加热相变化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三等奖(该奖后被公认为中国颁发的首次自然科学奖)。 1960年夏,地质研究所从东城沙滩迁至德外祁家豁子新办公大楼。 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地质研究所缩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昆明站。 1965年12月,地质研究所晶体生长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业研究所。 1966年2月分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971年至1977年,地质研究所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分为二,从事地震研究的划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非地震研究的回归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重建后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所长为:张文佑(1980-1983)、孙枢(1984.1-1987.7)、王思敬(1987.8-1995.9)、刘嘉麒(1995.10-1999.5)。 1985年9月,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中国国内以及国外开放的2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之一。1989年5月,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三批开放实验室。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在南京钦天山成立。 1937年底,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至汉口。1938年1月,迁至重庆。1939年,迁至重庆北碚区。 1946年9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回迁至南京北极阁。 195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成立,赵九章任所长,陈宗器顾功叙为副所长。 1951年3月,李善邦秦馨菱等五人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调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南京迁往北京中关村。 随后,叶笃正顾震潮主持的“西藏高原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傅承义主持的“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三等奖(该奖后被公认为中国颁发的首次自然科学奖)。

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研制列为一项重大任务,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小组”。“581组”办公室设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由赵九章负责,具体业务联系由钱骥、周炜协助,后迁至西苑操场甲1号办公,建立研究实体,1959年,“581组”的研究实体改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 5月,建立兰州分所,在此基础上,1962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1年7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核爆炸地震学研究室)成立。1963年5月,傅承义和孙超代表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正式签订“21号”任务书。自1964年参加中国首次核爆炸试验到1976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11次参加了地面、空中、地下核试验和导弹-核弹试验地震观测以及工程防护试验工作,还有多次化爆模拟试验,直接参加人员多达200余人,为国防建设和核爆炸地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地质研究所缩编后地震站观测人员整编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 1966年2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四: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西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1年至1977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归属中国地震局管理。 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二:从事地震研究的,归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不从事地震研究的,回归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重建后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历任所长为:陈宗基(1983.5-1989.5)、刘光鼎(1989.6-1993.10)、徐文耀(1993.10-1997.12)、郑天愉(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1997.12-1999.5)。 1990年10月,地球动力学高温高压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第四批开放实验室。 1994年8月11日,在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揭幕仪式。 

合并发展

1999年6月4月,中国科学院领导带队到所正式宣布两所整合及新的所领导班子,首任所长丁仲礼(1999-2003年第一届,其中第一年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2003-2007年第二届)。同年,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00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组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英文名称: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AS。 随后,刘东生院士荣获2003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研究生。 10月,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二级法人单位,2016年6月,该中心又被并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年4月18日,科技部批准建立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6月-2017年4月,朱日祥院士担任第三任、第四任所长。 200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科技部授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中国科学院制定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动研究所进行四类机构改革。随后,地质地球所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于2017年联合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2017年4月,吴福元院士担任第五任所长。 

机构治理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主办。

组织架构

管理层

专门委员会

战略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财经委员会

科研道德委员会

对外投资

研究方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攻方向,建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四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化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及成果

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0余项。研究所秉持唯才是举、宽松公平的学术文化理念,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注重创新思想培育,着力提升开展大科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2000年(含)以来,以第一排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项、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研究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0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件,国外专利授权181件。

学术平台

研究所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五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科技平台现有技术支撑及研发人员165人,建有地球与行星物质成分分析与性质分析、地质年代学测定、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古环境模拟与数据分析、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管理与数值模拟、科研实验仪器研制与应用、深地装备研发等地球与空间一体化分析-观测-探测-模拟-研发平台,拥有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行星科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仪器设备,具备对地球和行星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的能力。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研究所乃至国际上地球与行星系统科学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研成果

国家级奖励

SCI论文数

NATURE、SCIENCE与PNAS论文 

专著

专利

学术刊物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记载了中国地球物理科学事业发展的光辉进程。本刊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是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着重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已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截至2024年6月10日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本刊,如SCI、SA、CA、"全俄科学情报研究所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世界译文索引""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水科学文摘""TULSA石油文摘"、美国地质文摘"、"法国文献通报"等。中国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本刊,如《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国内以及国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战略,评价地球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刊登有创新性或意义重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快报和其他文章。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之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英文投稿均可接受。本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是迅速、准确反映中国地球物理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刊物之一。面向从事地球物理、高空及大气科学等研究领域及油气勘探、固体矿产资源探查、环保、工程、国防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是从事地球物理和相邻学科研究的必备刊物之一。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前身为《中国第四纪研究》,为不定期出版物,于1989年更名为《第四纪研究》,并改为季刊;1999年改为双月刊,2004年扩版为大16开本。反映中国国内以及国外第四纪和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趋势,刊登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涵盖第四纪有关的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分支学科。其宗旨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学术讨论,提高第四纪研究的基础和应用水平。第四纪研究新理论与技术,第四纪沉积与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第四纪资源(金属、非金属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工程与应用第四纪,第四纪动植物演化与新发现,全球变化与人类环境相关性,天文周期与气候演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与地质事件(包括灾害性事件)与国土整治,中国国内以及国外有关第四纪研究新趋势等。《第四纪研究》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截至2024年6月10日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本刊,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本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等。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保持较高的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8年10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中,《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2817,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2;影响因子为1.972,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又据清华大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版)》,本刊综合影响因子为2.339,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为15/108;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引用总被引频次为3262,在地学界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中同样位居前列。所有稿件均由2至3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同行评议。同行评议形式为单盲审。所有稿件均在专家审稿的基础上由主编终审决定是否出版。编委会成员协助主编作出建议和决定。

地质科学

地质科学》(ISSN:0563-5020)于1958年7月创刊,出版周期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力求综合、及时快捷地反映地质学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新理论、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新进展,特别关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岩石矿物矿床、沉积与盆地动力学、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物理、地层与古生物、海洋地质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数学地质等方面的最新理论、野外和实验成果,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鼓励公开质疑精神。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 期刊截至2024年6月10日被Scopus数据库(收录1979至今数据)、美国CA化学文摘(2023)、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荷兰地学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2023~2024)、中信所科技核心期刊(CSTPCD)、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来源期刊、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来源期刊。

工程地质学报

《工程地质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前主席王思敬研究员任本刊主编。《工程地质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等数据库收录。1993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工程地质学报》的办刊宗旨:成为工程地质者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进展的平台。促进工程地质学科的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地质学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程地质学报》的办刊内容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等领域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等。

岩石学报

岩石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其办刊方针是:坚持以创新性、综合性、前沿性、导向性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靠和团结全国广大地学工作者,探索自然奥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中国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发展,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中国培养和造就大批地学科研人才。本刊主要报道有关岩石学基础理论的岩石学领域各学科包括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等方面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学术动态以及书评等。

EPP

《地球与行星物理学 》( EPP  ISSN 2096-3955)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最初于 2017 年 11 月创刊。它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每两个月以英文出版一次。AGU with Wiley在 Wiley 在线图书馆上列出了 EPP 主页链接。截至2024年6月10日,EPP已被各大科学数据库收录,包括 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I、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主编是潘永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主编为John A. Tarduno(罗切斯特大学)和魏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EPP涵盖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行星科学。EPP 欢迎多种形式的投稿,包括原创研究文章、评论、技术报告、评论、回复、社论、观点和信件。

人才培养

截至2024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在岗人员73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7个。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研究生694人(含留学生24人),博士后113人。

截至2024年6月10日,研究所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级、院级各项奖励,包括4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0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15人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每年平均有13名研究生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4名研究生获得硕士生国家奖学金。

文化传统

所徽

整个徽标呈正圆形。圆的外层上半部为中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应的下半部为英文“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AS”(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图案中心以旋转的两个“G”为主体,为地质学(Geoloy)和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英文的第一个字母,象征两大一级学科的紧密结合,并形成“S”(Science:科学)。

石碑

所大门口镌刻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英文名称的巨型花岗岩石碑, 2004年采自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附近著名的“房山花岗闪长岩体”,运抵后经加工、雕刻而成。石碑长9.88米,宽1.28米,高2.28米,重约80吨。“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属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晚期侵入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0.7±1.4Ma,主要造岩矿物有斜长石、条纹微斜长石和石英,次要矿物有绿色普通角闪石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等。该岩体以早期岩石学开创性研究闻名于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界,有关它首篇岩石学研究论文是中国著名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所研究员何作霖先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专报上。研究所矗立巨型花岗岩石碑,第一,显示研究所的门牌标识;第二,昭示研究所的科研对象是大地和石头;第三,是该所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实物见证和精神象征;第四,代表研究所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牢固的根基,寓意研究所根深叶茂。

荣誉奖项

研究所荣誉

作品荣誉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6月10日,来源参考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7日,“嫦娥六号着陆区地质背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地三楼2层报告厅举行。来自国内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科学家及学生参加会议。地质地球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研究员、李献华研究员、潘永信研究员、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柳骊主管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李献华院士和林杨挺研究员主持。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www.igg.cas.cn.2016-04-07

现任领导.官网.2024-06-10

教育概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08-08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4-06-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况简介.官网.2024-06-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天眼查.2024-06-10

地质地球所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4-04-04

战略委员会.官网.2024-06-10

学术委员会.官网.2024-06-10

学位委员会.官网.2024-06-10

财经委员会.官网.2024-06-10

科研道德委员会.官网.2024-06-10

科研成果概况.官网.2024-06-10

著作.官网.2024-06-10

专利.官网.2024-06-10

期刊介绍.地球物理学报.2024-06-10

期刊介绍.地球物理学进展.2024-06-10

期刊介绍.第四纪研究.2024-06-10

期刊介绍.地质科学.2024-06-10

期刊简介.工程地质学报.2024-06-10

期刊介绍.岩石学报.2024-06-10

关于本期刊.EPP.2024-06-10

形象标识.www.igg.cas.cn.2016-04-07

获奖年度.官网.2024-06-10

“嫦娥六号着陆区地质背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召开.今日头条.2024-06-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