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型威力枪弹 :1934年德国研制的短药筒弹药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1

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自动步枪的射击控制问题,亦统一了班用武器的弹药以简化后勤部队的工作量,更使全自动射击武器成为各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装备。

历史

早期(短弹)

美国首先在第二次大战前夕,开发了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和其专用的.30卡宾枪弹(7.62 X 33毫米),可算是第一种正式被采用的中间威力型枪弹,但其威力偏低而没有被认为是适合于正规进攻战斗使用,主要作为防卫或特种作战用弹药。严格地来说,这种弹药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中间威力型枪弹,因为其枪口动能只有1190J,而标准的中间型枪弹的枪口动能应为1400J~2000J。

传统的步枪弹在用于自动步枪时威力过大,在全自动射击时无法有效的控制枪枝的跳动和后座力的撞击。而冲锋枪使用的手枪子弹在中远距离上威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4年,德国开始研究开发短药筒步枪弹,以兼顾威力与连续射击时控制射击精度。这类短药筒弹药被称为中间威力型枪弹。它的有效射程相应缩短了。因为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步枪作战距离缩短,大多在400米距离以内开火。在最初这种降低射程的思路并不被接受,传统的远射程的思路很难被改变。

1941年,德国研制成功并开始生产7.92×33毫米步枪弹,弹壳长由原7.92×57毫米标准步枪弹的57毫米减至33毫米,装药量由约3克减至约1.6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纳粹德国首先为部队装备了发射7.92毫米中间型威力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随后在1943年,苏联也研制成功了威力和尺寸手枪弹和步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7.62×39毫米M-1943式榴弹炮枪弹。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M14自动步枪作战效能不良,他们随即改为直接使用小口径步枪弹的M16突击步枪,其后苏联亦在1970年代以7.62 x 39毫米M1943弹为蓝本另行发展了5.45 x 39毫米枪弹,供小口径的AK-74突击步枪使用。

小口径步枪弹

短弹因其以较低能量发射与早期现代步枪子弹相似的弹头,导致在有效射程内弹道弯曲较大,中距离射击精度下降。此外,短弹的尺寸和重量仅比全威力子弹小一半左右,对减轻连发武器的弹药消耗、射手体力和后勤补给的作用不明显。因此,美国起初对发展类似的弹型并不感兴趣,认为自动步枪主要在中远距离(400-800米)单发射击即可有效压制敌方,而中近距离(300米内)仅在必要时进行连发。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引入了7.62×51毫米这一新型弹药设计,虽然其火力略轻于.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等全威力步枪子弹,但相比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步枪子弹,火力更为适中,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统一标准的步枪子弹。然而,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使用7.62×51毫米子弹的M14自动步枪表现不佳,尽管该子弹比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小,但对于连发步枪而言仍然过于强劲且笨重。

美国随即放弃使用短弹,转而采用小口径步枪弹的M16突击步枪。M16系列自动步枪所使用的5.56×45毫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子弹在尺寸和重量上比对手AK步枪使用的7.62×39毫米M1943子弹小得多,但在对人杀伤效果上却更具优势。随后,苏联在1970年代以7.62×39毫米M1943子弹为基础开发了5.45×39毫米M1974子弹,供小口径AK-74突击步枪使用。

尽管小口径步枪弹在广义上仍属于中间威力子弹,但在传统分类中已被视为更新的弹型,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短弹和全威力步枪子弹,成为主力的制式弹种。

近况

最近,有人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中间威力步枪子弹,其口径和初速介于传统短弹和小口径步枪子弹之间,但其枪口动能及全弹的尺寸和重量与短弹相近。例如,6.8×43毫米雷明登MSR狙击步枪SPC、6.5毫米Grendel和6.5毫米Creedmoor等新型子弹,这些子弹具有比传统短弹更为平直的弹道,同时拥有比小口径步枪弹更高的枪口动能和更远的射程及更强的贯穿力。然而,与7.62×51毫米子弹相比,这些新型子弹不会显得过于笨重。

这些新型子弹已经被美国特种部队采用,以应对在空旷地区使用大威力步枪的敌人,同时保持在近距离作战时的轻便性。此外,这些子弹还可以通过改装,适配于原本设计为发射短弹或小口径步枪弹的枪支。

典型型号

德国 7.92×33毫米 Kurz枪弹

苏联 7.62×39毫米 M1943枪弹

参考资料

中间威力步枪弹.火器百科.2024-08-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