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医病名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5

中风,中医病名,是多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偏瘫、口舌斜、言语涩或不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病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迅速,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中医取类比象而称之为中风。​西医学缺血性脑卒中和脑淤血属于此证范畴。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后常遗留后遗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发病前,常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先兆症状。

中风的病因是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 痰、,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确定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辩证论治。中经络临床表现为偏瘫、口眼喎斜,但意识清楚;中脏腑者重则甚至昏迷,伴肢体不用。中经络有风邪入络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相应的治疗方法为祛风通络、滋养肝肾平息内风、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主方分别是大秦艽汤、镇肝息风汤、化痰通络汤。中脏腑有痰热腑实证、痰浊瘀闭证、音竭阳亡证;相应的治疗方法为化痰通腑、辛温开窍除痰息风、回阳固脱;主方分别是星蒌承气汤、苏合香丸合涤痰汤、参附汤。同时,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中成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推拿、康复训炼等疗法辅助治疗。

中风应加强预防,重视头痛、眩晕等原发病治疗,调畅情志,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加强对先兆症状的早期治疗。调节护理阶段应注意饮食宜忌,预防褥疮,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复发。

中风在《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病因病机

病因

中风的病因是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 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五志亦可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

病机

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确定中经络和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如果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因痰火瘀阻者,为阳闭;因痰浊瘀阻者,为阴闭。如果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伤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绝,则出现脱证。由此可见,中风病的发生,归纳起来有虚(阴虚、血虚),火 (肝火旺、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可作诊断。

诊断要点

1、起病急剧,病情复杂;多发生在中年以上,老年尤多;发病前,常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先兆症状。

2、以神识昏蒙,偏瘫, 口舌喎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

辩证论治

根据病机应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辩证要点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 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喎斜,但意识清楚;中脏腑者则甚至昏迷,伴肢体不用。

​治疗原则

中风急性期有平肝息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清热涤痰诸法。恢复期以扶正为主、标本兼顾、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痰诸法。

参考资料:

中成药治疗

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中风中脏腑阳闭证。

醒脑静注射液: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用于阴闭证。

参附注射液: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中风脱证。

中风回春丸活血化瘀药,舒筋通络,用于中风中经络。

龙生蛭胶囊: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用于中风中经络。

⑥脑心通胶囊: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于中风中经络。

三七通舒胶囊:活血化瘀、活络通脉、用于中风中经络。

​其他疗法

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其他疗法。

针刺

后遗偏瘫手阳明大肠经、胃经穴位为主,辅以膀胱经、胆经穴位。初病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可先刺健侧,后再刺患侧。取穴:上肢取肩髁、曲池、外关、合谷穴,可轮换取肩髎、肩贞、臂臑、阳池穴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穴、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不语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推拿

适用于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中风患者,其手法:​推、滚、按、捻、搓、拿、擦。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肩、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

康复训练

中风后强调早期​康复,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主动运动者,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对于意识清醒并可以配合的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及抑制肢体肌肉痉挛的​训练等;对言语不利、吞咽闲难的患者应进行言语、吞咽功能的​训练。

转归预后

中风属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经治疗可逐渐恢复,大约3/4的中风患者遗留言语不利、偏瘫、偏身麻木、饮水呛咳等后遗症。部分患者虽起病时神清,但三五日内病情渐进加重、出现神识昏蒙,由中经络发展为中脏腑,多预后不良。起病直中脏腑、病位深、病情重、经治疗神志转清者、则预后较好,但多数遗留较明显的后遗症。若昏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 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为重、如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突发眩晕、饮水呛咳、言语不能、视一为二等为主要表现者、也可迅速出现神昏、危及生命。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发展成郁证、痴呆,或出现发作性抽搐、肢体痉挛、疼痛、手足肿 胀、吞咽困难、尿失禁等症。若调摄不当,致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还可再发中风。

​预防调护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后常遗留后遗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因此应加强头痛、眩晕等原发病治疗,调畅情志,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加强对先兆症状的早期治疗。重视复发,注意饮食宜忌,预防褥疮,加强功能锻炼。

古籍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中风的​论述、如“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中风发生的主因。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至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个重大转折。金·张元素提出病因是热;金·刘完素主张“心火暴盛”;金·李杲以为属“正气亏虚”; 元·朱震亨主张“湿痰生热"。 明·王履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如《医经溯洄集,中风 辨》:“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张景岳则认为 中风的发生“皆内伤积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立补阳还五汤治疗,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流行病学

2021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生命和健康影响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长时间工作(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导致2016年74.5万人死于中风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较2000年增加29%,其中39.8万人死于中风,34.7万人死于心脏病。2000年至2016年间,长时间工作导致的心脏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2%,中风死亡人数增加了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