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龙胆科龙胆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4-04 10:04

秦艽(学名: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别名大叶秦艽、左秦艽、大叶龙胆等。为龙胆科植物(Arecaceae)龙胆属(Gentiana)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至中国中部。生于海拔400~2400米的河滩、路旁、水渠边、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缘。

秦艽株高可达60厘米。主根圆柱状,上粗下细,扭曲,有小量分枝,中部多具罗纹;根状茎部具有纤维状的残存叶基;枝条少数簇生;茎干直立或倾斜生长,无毛。莲座丛叶卵状椭圆形或窄椭圆形;茎生叶圆状披针形或窄椭圆形。花簇生枝顶或轮状腋生。花无梗形,萼筒黄绿或带紫色,一侧开裂先端平截或圆,萼齿锥形;花冠筒黄绿色、冠檐蓝色或蓝紫色、壶形、裂片卵形或卵圆形、褶皱整齐、三角形、截平。蒴果内藏,或先端裸露,卵状椭圆形。种子具细网纹。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秦艽的干燥根可入药,其性苦、辛,微寒,有祛风湿、舒经络、清虚热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等,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秦艽作为实用性较强的常用中药和有限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科学研究和基因遗传储存价值。但野生秦艽并未得到合理保护,资源处境艰难,故其于1987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录为三级保护植物。

历史记载

秦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名称由来如《本草纲目》所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芜、秦纠。”《本草经集注》载:“生飞乌山谷……飞乌或是地名。今出甘松、龙洞、蚕陵,长大黄白色为佳。”《新修本草》载:“今出泾州、敷州南岐州者良。”对植物形态描述最早见于《本草图经》:“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已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蒿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植物名实图考》载:“秦艽叶如莴苣,梗叶皆青……今山西五台山所产,形状正同。”这些描述及结合所附图示特征均均比较符合龙胆科植物龙胆属的秦艽原植物的性状

形态特征

秦艽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

根和枝

主根上粗下细,扭曲,有少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须根多条,扭结或粘结成一个圆柱形,根状茎部有纤维状残存叶基。枝少数丛生,直立或斜升,黄绿色或有时上部带紫红色,近圆形。

莲座丛叶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6~28厘米,宽2.5~6厘米,顶端钝或为急尖,基部逐渐变窄,叶缘光滑,叶脉5~7条,两面都很明显,且下突,柄较宽,长3~5厘米,包裹于枯存的纤维状叶鞘中;茎生叶长椭圆状披针形,也有狭椭圆形,长4.5~15厘米、宽1.2~3.5厘米,顶端圆钝或为急尖,基部圆钝,叶缘光滑,具3~5条脉,两面都很清楚,且向下凸起,无叶柄的到叶柄长4厘米。

花多而无梗,簇生枝顶头状,或腋生做轮状;花萼筒膜质状,淡黄绿色或有时淡紫绿色,长7~9毫米,侧面裂缝为佛焰苞状,顶端截形或圆,萼齿4~5枚,稀达1~3枚,很细小,圆锥状;花冠筒部淡黄绿色,冠檐蓝或蓝紫,壶状,长1.8~2厘米,裂片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4毫米,顶端钝或圆钝,边缘全缘、褶皱整齐、三角形,全长1~1.5毫米或截形,全缘;雄蕊着生在冠筒的中、下部,排列整齐,花丝线状钻状,花药矩圆状椭圆形;子房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顶端渐尖,花柱线形,柱头二裂,裂片矩圆形。

果实和种子

蒴果内藏或先端外露,卵状椭圆形,长15~17毫米;种子红褐色有光泽,矩圆形,长1.2~1.4毫米,表面具细网纹。

物种分布

秦艽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至中国中部。在中国主产于甘肃省四川省、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生长习性

秦艽是一种多年生植物,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海拔400~2400米的河滩、路旁、水渠边、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缘。喜湿润、凉爽气候,耐寒,忌强光,盐碱地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生长。地下部分可以承受-25°C以下的低温。在旱季很容易被灼伤,尤其是在阳光直射下会褪色叶子很容易变黄,或边缘枯萎。根状茎部分每年生出地上茎;生长年限较长的地上茎多簇生。通常在每年5月末返青、6月末开花结果、8月种子成熟、年生长期约100多天。在低海拔但较为温暖的区域,开花结实速度普遍较慢,生长期也相对延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秦艽花蕾的大小与雌雄蕊的发育存在着稳定的相关关系,发育前期雄蕊的发育始终早于雌蕊发育,后期则是同步成熟。开花时,可见花药牢牢纠缠在柱头上,2天后花药开裂开始授粉,3~4天后,花药散落,发黄干燥,开花结束。秦艽有50%的花,花药因柱头不能正常授粉而不能繁殖,这种花通常早夭。秦艽通常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会大量开花,再随光照强度的衰减,逐步闭合,花冠完全关闭,第二天早晨9点又分裂。秦艽花自茎而下顺序开放,同一茎端的花期可能相差1~1.5个月,也就是顶端已经有种子形成了,底部还在开花期。

秦艽的传粉模式体现为异交亲和、自交亲和,单花结实需要依靠传粉者。其常见的访花昆虫有蜂类、菜粉蝶、蚂蚁、蜘蛛、瓢虫蚱蜢等。

秦艽主要靠种子进行繁殖,秦艽自然结实率为80%。通常在种子开花结果2~3年后植株就能开花结实。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植株生长迅速,但高寒地区生长的植株因气候等因素,时间相对延长。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播种时间可选择秋播或春播。秋播在10月上旬至封冻前进行,春播在4月上旬、地面无雪、土壤解冻时进行。秦艽种子主要靠野生采集,秦艽种子寿命短,储存超过1年的种子不能播种。种子在播种前需要经过处理,秦艽的种子自然发芽率较低,用细砂搓揉或用赤霉素浸泡均能有效地提高发芽率。播种可采取撒播和条播的方法,在床上开沟,播种后面覆松针或稻草。

分株繁殖

分株时间以春季和秋季为宜。在春季芽萌发前挖取根部分为小簇,每簇留几个芽点,按照一定的距离种植,穴深取决于根系大小。用根芽覆土夯实。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秦艽从播种到出苗前,要勤浇透水,保持表土层湿润;幼苗有两对真叶的时候,清除大约半数覆盖物,在有四片真叶的情况下,把稻草或者松针全部清除,以后干旱高温时,除去覆盖物,以利保水;因播种当年出苗较少,无法进行中耕,因此,提出用手除去土壤禾本科杂草,为了使田间不发生杂草,并且每当土壤松动和除草时,施肥均可配合进行;适时浇水,以滴灌为好,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秦艽的病虫害主要有叶斑病、锈病、蚜虫等。患叶斑病时,叶片出现棕褐色圆形或圆形病斑,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故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控制,做好田间卫生工作;发病初期可用波尔多液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喷洒治疗。而针对锈病可用粉锈宁在中心病株出现时喷雾防治。蚜虫可用乐果乳油进行喷杀。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秦艽作为实用性较强的常用中药和有限自然资源,其药用价值显著,且其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为中国的优良品种,有重要科学研究和基因遗传储存价值。故秦艽于1987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录为三级保护植物。

种群现状

由于不同的秦艽种群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加上人为干扰的程度不同,所以野生的秦艽种群特征也有很大差异,根据2011年的调查研究显示,野生秦艽在中国主产区甘肃省的种群规模和贮藏量相对较好。但截至2019年,野生秦艽还是未能得到合理保护,甚至在市场上被明码标价地出售,野生秦艽资源整体依旧紧缺。

致危因素

秦艽濒危的原因是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在因素为秦艽生长区域狭窄、对环境要求苛刻,生长周期长、种子寿命短等;外在因素为秦艽作为药用资源供不应求引发的人为滥采滥挖的恶性循环,垦荒、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等。

保护措施

秦艽已在中国栽培繁殖多年,众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秦艽的繁殖方式和栽培管理,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快速繁殖秦艽优良种苗和提高栽培成活率、生物产量及主要成分龙胆苦的含量。2020年,中国学者魏立萍等人,对秦艽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出了秦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为种植秦艽提供参考方法,但大面积栽培种植仍困难较大。

药用价值

秦艽的干燥根可入药,其性苦、辛,微寒,有祛风湿、舒经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热,湿热黄疸等,注意久痛虚赢、溲多、便溏者慎服。

药理研究

秦艽的中性乙醇浸剂对蛋清所致大鼠脚爪水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加速肿胀的消退。而秦艽醇提取物能减轻乙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并提高小鼠的疼痛阈值。此外,秦艽总环烯醚萜苷能减轻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鼠气囊滑膜炎、小鼠棉球肉芽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