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塔诺维奇 :波黑男导演、编剧

更新时间:2024-09-20 17:58

丹尼斯·塔诺维奇(Danis Tanovic),1969年2月20日出生于波黑和黑塞哥维那泽尼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导演、编剧,毕业于塞尔维亚大学。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的国际导演,同时也获得了金熊奖金棕榈奖的提名。塔诺维奇是唯一获得奥斯卡奖的出生在今天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领土上的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9年2月20日,丹尼斯·塔诺维奇出生于波斯尼亚中心的城市泽尼察。他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长大,并在那里接受了初中和高中教育。他曾就读于萨拉热窝大学音乐学院,并在那里学习钢琴。成年后,他决定在萨拉热窝表演艺术学院继续深造。1992年,因为波黑战争的爆发,丹尼斯·塔诺维奇所就读的塞尔维亚的戏剧艺术学院被迫停止学业。接着,他参加了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的摄影比赛。后来在很多报道波黑战争的片子中,都用到了他和同伴拍摄的素材。

1994年,丹尼斯·塔诺维奇离开了摄制组。1995年,丹尼斯·塔诺维奇前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习电影。1997年,丹尼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学习期间,他制作了几部纪录片。

演艺经历

2001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无人地带》,该片由布兰科·德加力奇凯特琳·卡特利吉西蒙·卡洛联袂主演,讲述了在波黑战争期间,一个波黑人和一个塞尔维亚人在一个战后阵地发生的故事,获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第5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他凭借该片获得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02年,与11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共同拍摄11分钟的短片《911事件簿》,该片获得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2003年,担任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同年,被法国文化部部长让·雅克·阿阿雅授予艺军团荣誉勋章。

2005年,执导由艾曼纽·贝阿,嘉莲·维雅联袂主演的剧情电影《情狱》,该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三个巴黎女孩的故事,该片不仅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未筹备拍摄完成的遗作“天堂、地狱、炼狱”三部曲中的《地狱》,也是丹尼斯·塔诺维奇执导的首部法语电影。

2008年3月,丹尼斯·塔诺维奇建立草根政党“我们的党”,并在同年10月参加当地的选举。2009年,执导根据美国作家斯科特·安德森的小说改编的战争电影《验伤》,该片由科林·法瑞尔、帕兹·维嘉、克里斯多福·李联袂主演,这是是丹尼斯·塔诺维奇执导的首部英语电影。之后,这部影片被第3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单元”进行展映、被第4届罗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进行放映。

2010年,执导由米基·马诺洛维克米拉·福兰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哥伦比亚马戏团》,并代表波黑和黑塞哥维那角逐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之后,这部影片作为第3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批片单的“特别展映单元”进行放映;同年,担任第2届多哈翠贝卡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2011年,执导短片《行李》。

2013年,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电影《渺生一页》,该片讲述了在波黑中的贫困家庭穆吉奇一家因为流产事件引发的悲惨经历的故事,影片原本这部最初拍摄影片的成本只有零成本,后来他通过基金会筹集了1.7万欧元的拍摄资金进行拍摄,获得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并入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九强提名;同年,担任第19届萨拉热窝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2016年,执导根据贝尔纳·亨利·莱维的舞台剧《欧洲酒店》改编的剧情电影《萨拉热窝之死》,该片讲述了一家奢侈酒店发生的罢工事件的故事,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并代表波黑竞逐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同年,担任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委会成员。

2019年,执导由杰弗里·摩根法米克·詹森娜奥米·巴特里克联合主演的惊悚电影《明信片杀戮》,该片改编自詹姆斯·帕特森、丽莎·马克伦德的原著小说。

2021年8月13日,执导的电影《邻里关系不太好》为第27届萨拉热窝电影节揭幕。同日,自编自导的电影《10点半》在波黑上映。11月2日,担任制片人的电影《漫漫寻子路》在中国大陆上映。

2023年8月14日,执导的电影《Frust》在萨拉热窝电影节上映。

个人生活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父母都是波斯尼亚人,他的父亲是位作家。

2007年,丹尼斯·塔诺维奇与他的比利时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从巴黎举家迁回塞尔维亚;同年,他们又生下第四个孩子。塔诺维奇持有波斯尼亚和比利时双重国籍,与妻子Maelys de Rudder和五个孩子一起居住在萨拉热窝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在电影《无人地带》中,丹尼斯·塔诺维奇的剧本以一种近乎现代版的《等待戈多》的独幕剧形式巧妙地对三位主人公进行了读解 ,以便观众迅速获得感性认识。他摒弃了以时间顺序直接叙事的方法,遵循了巴尔干半岛及东欧地区文学与电影中表现幽默的悠久传统,运用不断出现的扭曲 、冷嘲,以及不时带出的灰色笑话来刺激观众。正像前南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一样 , 塔诺维奇在该片的叙事风格上也采用了黑色幽默。只是不同前者的热烈浪漫,塔导在镜头的处理上显得更为冷峻克制,大量使用长镜头以保持时空的相对完整,体现出事件的真实性。景别大多维持在一个旁观者的距离,体现出一种客观的观察视点。光线的运用采用了自然主义手法,镜头表现的是自然光线条件下正常的光效。这一切表现手段,使故事在喜剧发展的表面推进着一层深沉的悲剧,其对荒谬性的批判不仅指向发动战争的双方,而是指向所有被战争裹胁进来的人(《世界电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综合评)。

人物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电影

制片作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