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万佛堂石窟 :辽宁锦州市的名胜风景区

更新时间:2024-09-20 17:50

义县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古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福山峭壁上,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且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石窟分为东西两区,现存大小洞窟16个,刻有430余尊石刻造像。西区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由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的刺史元景为皇帝祈福而开凿。东区始建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由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 韩贞等人为74人开凿的私窟。

万佛堂石窟以书法摩崖和石刻造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而闻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石窟中的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刻工精湛,形象生动。窟顶的莲花宝盖和飞天藻井更显示出北魏时期的雕刻技艺。摩崖石刻“元景造像碑”遒劲挺秀,笔力极佳,被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启超评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赞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韩贞造像题记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和边疆史的珍贵资料。

历史沿革

建于北魏的义县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原地区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宝库内的魏碑被梁启超和康有为称为“元魏诸碑之极品”。万佛堂石窟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轻烟漫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书卷。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别是经过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缮,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分为东西两区,共存窟(龛)20余个,雕像430尊。

主要景点

西区

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黄是祈福开凿的。现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龛。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东区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第一窟

第一窟,东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经过泥玩具后又复原,面目已难辨认。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养人像,都是北魏的珍贵遗迹。下部四尊佛像为后代补雕。

第六窟

第六窟现存一尊大弥勒佛,高约3.2米波形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是典型的北魏造像,两目边侍菩萨,无朝和无叶,这尊弥勒佛是万佛,叫叉脚弥勒。

石窟现状

万佛堂石窟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她前临大凌河,后倚福山,远望峰峦叠嶂,近看林涛树海,碧波荡漾,这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神秘莫测的石窟艺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旅游者。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建设,增建了一批亭、台、桥、阁,使古老的万佛堂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使这颗镶嵌在辽西地区大地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夺人。

参考资料

辽西北魏石刻、隋唐墓志印证——石窟艺术沿草原丝路向东延伸.央广网文娱.2023-11-03

东西问丨杭侃:云冈石窟何以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史?.百家号.2023-11-0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