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尼亚 :乌拉尼亚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9

《乌拉尼亚》是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我”的视线,讲述了意外发现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的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描述来讽刺当今社会的弊病。

剧情简介

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人以自然的天地为依托,顺天地而生,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了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与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

创作背景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往往使人的理想由外延而向内在回归,从追求个人的社会价值转而探索生命价值的本质,这种人类相通的情感趋向在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中,同样得到显现。正如作者所言,“我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的岁月”。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勒克莱齐奥经历了种种心灵上的孤独、焦虑和彷徨。为了克服持续的精神折磨,作者在心灵深处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并给这个梦幻的国度取了一个天上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智慧都可以得到展现。这里没有冷漠、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弥漫着的,是田园牧歌式的温情。这样的社会图景给作者以生命的勇气和生活的希望,支撑着他走过战争的岁月。多年以后,作者提起笔,写下了《乌拉尼亚》这部小说。

人物角色

达尼埃尔·西里图(“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一个到墨西哥河谷来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贯穿全书。

拉法埃尔·扎沙里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印第安男孩,长着美洲原住民的五官——精致的鼻子、宽宽的颧颊、细长的黑眼睛,没有眉毛、睫毛和耳垂。

安东尼·马尔丹(贾迪)

坎波斯的创始者。他曾经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他逃离了尸横遍野的战场,四处流浪,最后来到坎波斯定居下来。他接纳从世界各地流浪到这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在坎波斯过一种“真正的生活”,没有金钱,没有斗争,没有权利,甚至也没有对知识的盲目好奇心,一切都是为了身体和心灵的真正生活。

作品鉴赏

生态思想

《乌拉尼亚》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唇齿相依的理想社会,它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乌托邦,与当代文明社会形成鲜明反差,它是作家回归前工业时代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就像梦一样易碎,“勒克莱齐奥把坎波斯放在了充满战争、掠夺、罪恶的文明世界的夹缝中描绘,让我们听到了人类通往理想国之旅程的悲壮交响。”这是作家深刻的地方。自然已被人类任意糟蹋,美好的大自然已成为过去,成为梦境。美丽的河谷被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任意侵占和污染,土地被过度利用,被化肥、农药破坏,坎波斯彩虹部落的美好山冈也被侵占和开发,现代工业文明走向了昔日寂静美丽的河谷,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机器的轰鸣声破坏,他们被迫走向流亡之旅,在这个地球上找不到立足之地。除了自然生态危机,《乌拉尼亚》还探索了人类精神的生态危机。除了对自然无止境的开发和掠夺外,理性的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或游牧等其他文明,科学技术带来高效和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人们唯利益至上,失去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人在社会中找不到完善的自我,变得孤独,互不信任,也不再有幻想。朗波里奥在托马斯·摩西的努力下创建起来,它试图“驱逐工业文明时代冷冰冰的纯理性思维,重视感性,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饱含着深深的眷恋,思想远离政治、权力中心而独立自足。”但朗波里奥的学者们根本不关心学术交流,倒是习惯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还联合起来算计了托马斯·摩西。朗波里奥的闹剧,向我们展示了作家美好理想的虚幻,所谓的文化精英们已深陷人类自我创建的文明的深渊,无力自拔。在朗波里奥的周围充斥着压迫与罪恶,妇女儿童被迫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成为工厂的工作机器,红灯区的妓女莉莉身体被男人们掠夺,精神惨遭践踏,但他们讨论研究妓女,只是为了嘲笑她,取乐于自己。严肃的具有社会责任的学术研究都成了争名夺利的工具,更何况其他的呢?它的失败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深沉忧虑。《乌拉尼亚》不仅道出了人类生态危机的深重,而且还积极地探讨了解决之道,憧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生态理想。《乌拉尼亚》虚构了一个生态的乌托邦——坎波斯。坎波斯就是天上的国度乌拉尼亚的地上投影,它没有贫富差异,没有等级之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存,和谐相处,文明社会过于理性的文明在这里都消失了,没有政府、法院等国家机构,没有学校教育,甚至没有家庭组织没有文明的根本一一语言,人通过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贴近自然,感受生活,获取真理。坎波斯的理想是作家生态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对生态困境的审美解答:“我们应以生态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现代社会发展的严重偏向,摆脱灾难的阴影,走向健康光明的未来。

艺术特色

小说中无疑包含了作者的爱憎与褒贬,但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并没有平面化和脸谱化。从拉法埃尔·扎沙里到唐·托马斯,从胡安·亚居斯到安东尼·马尔丹,甚至包括达莉娅,这些作者倾注着深情厚爱的角色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他们的命运也并非简单的悲、喜剧。他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平淡与坎坷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样,读来真实可亲。在这部小说中,勒克莱齐奥延续了他一贯优美的文风,充满诗意的文笔和喜欢描绘异域风情的创作特点。小说的主体部分以墨西哥为背景,对热带森林、河流、火山和金字塔的描绘惟妙惟肖。另外,小说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在某些章节中似乎有意将前一章的末尾作为下一章的题目及开头,以此强调全书的连贯性,同时激发读者向后阅读的兴趣,在中国读者看来,或许颇有章回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

作品评价

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被中国“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评为2006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认为,“《乌拉尼亚》继续不断地述说着反抗现代社会,不懈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状态的话题。”

作者简介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年出生于尼斯,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此后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1980年,勒克莱齐奥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1994年,在法国《读书》杂志的一次读者调查中,他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200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乌拉尼亚》.网刊.2024-09-09

《乌拉尼亚》试读:乌拉尼亚原意为天文女神.豆瓣读书.2024-09-09

乌拉尼亚.豆瓣读书.2024-09-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