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头槽绦虫 :假叶目头槽科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4

九江头槽虫病是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鱼肠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寄生虫病, 是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的地方性鱼病。

正文

九江头槽绦虫

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属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estoidea)假叶目(Pseudophyllidea)头槽科(Bothriocephalidae),虫体带状, 体长20 ~ 230 mm , 头节有一明显的顶端吸盘和2 个较深的吸沟, 雌雄同体, 成虫寄生于鱼体肠道中。

【病原】

身体背腹扁平,虫体分节,由多数节片组成。整条虫体由头节、颈部和体节三部分构成。头节有1明显的吸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颈部一般细长,内有发生细胞,末端能不断分生出新的体节;颈之后为体节,一般接近头节处的节片较年轻

【症状和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九江头槽绦虫的小草鱼体重减轻,显得非常瘦弱,不摄食,体表的黑色素增加;伴有恶性贫血现象。

观察病鱼, 其头部及体背部发黑, 腹部、体侧发红, 鳞片疏松易脱落, 鳍条基部充血, 部分鳍稍呈蛀鳍状。病鱼鳃丝充血发暗, 黏液较多, 部分鱼鳃盖透明。病鱼离群靠边独游, 最后翻肚漂起, 衰竭死亡。养殖户根据病鱼的各种症状认为是草鱼三大病并发, 即赤皮、烂鳃、肠炎综合症。按此病治疗并持续用药, 一周后, 每天死鱼降至50 多条, 再无明显好转。

【流行情况】

九江头槽绦虫原是两广的地方性鱼病,现已传到全国各地,东欧一些国家也有其报道。寄生于草鱼、团头鲂青鱼、鲢、、鲮的肠内,以草鱼及团头鱼种受害最严重。草鱼在每年育苗初期即开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内大部分能发展到严重阶段。

【诊断方法】

剖开渔腹,剪开前肠扩张部位,即可见白色带状虫体聚居。

【病理剖检】

2009 年7 月10 日于发病池塘, 捞取离群独游病鱼8 条, 经显微镜检查, 病鱼鳃部、体表无寄生虫。其外表呈明显的赤皮、烂鳃症状, 鱼鳞病松弛,有部分脱落, 腹部发红。解剖鱼体, 可见病鱼肝脏颜色正常, 胆囊稍偏大, 胆汁墨绿色, 肠道外观发红, 肠壁充血, 内无食, 前肠部位有白色绦虫纲体。剪开肠道, 肠内有脓血流出, 取出白色虫体观察,其虫体细长带状, 体长180 ~ 220 mm, 其头部有一明显的顶端盘和两个较深的杯状吸沟, 雌雄同体,经对比分析, 确认为九江头槽绦虫。所解剖的8条草鱼, 规格为300 ~ 500 g 不等, 少的肠道内有1条绦虫, 多的肠道内有5 条绦虫。寄生部位均在前肠, 前肠壁黏膜已完全被虫体破坏, 肠道内无食, 肠壁薄而无韧性, 易断裂。本池塘由于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草鱼肠道中, 引发肠炎并导致肠道出血, 进一步引发草鱼的赤皮、烂鳃病, 从而导致大批量死鱼。

【防治措施】

①用生石灰漂白粉清塘;②用90%晶体敌百虫50g混合制成药面进行投喂,连喂3~6d;③每万尾鱼(9㎝)用南瓜子260g研成粉与500g米糠拌匀投喂,连喂3d;④使君子2.5㎏,葫芦金5㎏,捣烂煮水成5~10㎏汁液,将汁液拌入7.5~9㎏米糠,连喂4d,其中第二天至第四天的药量减半;⑤别丁(双硫二氯酚)按与饵料1:400配制成药饵,以鱼体重量5%。每天投喂2次,连喂5d;⑥丙硫咪唑。每千克鱼每天用40㎎,拌饲,每天投喂2次,连续3d。

根据草鱼的发病特点, 可确诊为草鱼九江头槽绦虫病并继发感染赤皮、烂鳃病。采取的治疗措施为:先停食1 d , 第2 d 用150 g 晶体敌百虫(含量90 %)溶解于水和500 g 食盐混合之后与1袋颗粒饲料(40 kg)拌匀, 制成药料, 每天喂40 kg药料, 连喂3 d , 同时停喂其他饲料, 再结合外用8 %含量的一元二氧化氯消毒, 每次2 kg , 1 次/d ,连用3 d , 用以治疗赤皮和烂鳃病。投喂药饵的第2 d 发现有少量虫体排入水中, 死鱼数量也逐渐减少, 3 d 后减少到每天死鱼10 多条, 随后用恩诺沙星粉拌药饵投喂用以杀灭肠道致病菌, 促进肠道黏膜的恢复。同时配合全池泼洒杀虫剂以杀死养殖水体中的九江头槽绦虫的幼虫和中间宿主剑水蚤, 一周后, 死鱼现象消失。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