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 :邹平乡村书店出版图书

更新时间:2023-11-01 17:40

《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社会主义的代表作。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梁漱溟自称是其“困勉研索的结果”,“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该书出版后不到两月又再版,1939年又在重庆印刷。其流布之广之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

内容简介

《以下简称《理论》),35万字。全书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两大部分构成。甲部认识问题的主要内容有:一、“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二、“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所谓治道者”;三、“旧社会构造在已经崩溃的由来”;四、“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五、“中国政治无办法——国家权力建立不起”。乙部解决问题的主体内容包括:“新社会组织构造之建立——乡村组织”、“政治问题的解决”、“经济建设”、“末后我们所可成功的社会”。书后附录有“我们的两大难处”一文。在认识问题部分,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和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它作为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在解决问题部分,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这部书除了它的理论即梁漱溟特有的文化哲学思想被具体应用于中国社会研究外,还在于它以乡村建设实践为基础,充分地总结和提炼了有关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的基本原则,许多论述中富有真知灼见,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当时从事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造的人们提供了认识与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寿铭,早年笔名为寿民、瘦民,祖居广西桂林,后移居北京市蒙古族人。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哲学创始人。由于他以宋明理学作为学问根底,并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开拓人类新文化生命的基础,注重弘扬儒家学说乃至重建新儒家学说,故海内外学者奉之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出于世代官僚的士大夫家庭。年13入北京顺天中学堂。所学科目除国文外还有英文及数理化。在中学求学时期,追求维新派,思考社会改造与人生问题。年18岁,时值辛亥革命爆发,遂放弃升学,到《国民报》当记者。此年加入京津同盟会组织,后热心于“社会主义”。23岁时发表《究元决疑论》,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决定聘请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但因他职任司法部秘书无法分身。次年入北大任教,至1924年止,共7年。26岁开始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印度哲学概论》一书。次年在北大出版《唯识述义》(第一册)。31岁时辞去北大教职,赴山东省试办曹州第六中学高中部。尔后投入国民革命,转而立志于乡村教育运动。1930年在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并接办《村治》月刊。在河南村治学院因蒋冯蒋阎冯大战而停办后,他转入山东,在邹平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1932年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书,本书是他在社会改革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迄止抗日战争爆发,他一直在山东邹平与菏泽市搞乡村建设实验。1937年发表《乡村建设理论》(亦名《中国民族之前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梁漱溟作为社会名流和民主人士的代表,为国共合作奔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央政府的政治活动,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3年,因他在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问题时发表不同政见,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评,此后受到不公正的思想批判。1970年他开始撰写《人心与人生》一书,至1975年完成,1984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1985年,开始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并以92岁高龄在“中国文化讲习班”作“中国文化传统”报告。1988年因病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一生,著述极丰,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观》、《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数十种,其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他的成名作,《中国文化要义》是其文化哲学的代表作,而《乡村建设理论》则是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他最得意的力作还有《印度哲学概论》及《人心与人生》。山东人民出版社近出版有《梁漱溟全集》。

书籍目录

自序

引言

甲部 认识问题

一 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

甲 起于救济乡村运动

乙 起于乡村自救运动

丙 起于积极建设之要求

丁 起于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

二 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所谓治道者

甲 伦理本位的社会

乙 职业分立的社会

丙 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之交相为用

丁 只有周期的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戊 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几个要点——教化、礼俗、自力

己 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皆为理性

庚 士人即代表理性以维持社会者

辛 周期的乱

三 旧社会构造崩溃的由来

甲 旧社会构造崩溃之由——中国文化的失败

乙 中国对西洋之一种比较——团体组织

丙 短处正从长处来

丁 自毁与他毁

戊 自身的真缺欠

四 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

甲 伦理本位的社会之被破坏

乙 职业分立的社会之被破坏

五 中国政治无办法——国家权力建立不起

甲 消极无力的政治

乙 思想分歧

丙 没有阶级

丁 社会事实与意识要求不符合

戊 中西精神之不同

乙部 解决问题

附录一 我们的两大难处——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研究院讲演

附录二 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

附录三“朝会”上的讲话(选录八则)——年前后讲于山东邹平乡建院研究部

附录四 怎样阅读《乡村建设理论》

编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