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1983年胡炳榴执导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4-09-20 15:37

《乡音》是由胡炳榴执导,编剧,、等主演的中国剧情,于1983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船夫余木生在得知妻子陶春患绝症后,才意识到自己对陶春亏欠太多,开始尽力补偿陶春的故事

《乡音》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故事片奖二等奖,1984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剧情简介

宁静的小山村,憨厚老实的船夫余木生(刘延 饰)靠着撑船摆渡为生计度日,善良的他为着乡亲们的方便而经常自己吃苦受罪。妻子陶春妻子陶春(张伟欣 饰)美丽贤惠而吃苦耐劳,在家忙里忙外洗衣喂猪做饭,一家人过着节俭但还算充裕的生活。有一天邻居小姑娘杏枝邀请陶春一块去赶集到镇外看火车——当时火车还是一个山里人闻所未闻的新事物,他们对于看这新鲜玩意当做神圣的仪式化的东西来看待,打扮好了,专程去看。然而,余木生对陶春的想法置之不理。之后陶春经常肚子疼,疼起来时面色苍白,余木生对陶春的疼痛并没有投放过多的关心,只是让陶春吃些人丹缓解一下。陶春忍痛多日,直至一次犯病,终于被送到医院,却被检查出得了肝癌,由于拖得太久没有管顾,已经到了末期。此时的余木生方才悔恨不已,为自己忽略了妻子而深深自责。待陶春出院回家,余木生放下了自己的大男子思想,尽心尽力地照料妻子,因为他知道妻子时日无多,他要是再不补偿一下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木生知道陶春一直想去看火车,末尾,木生推着独轮车,载着陶春走出山里去看火车陶春。尽管这些举动都表达了他的爱和关心,但陶春的生命已经无法挽救。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编剧王一民出生于农村,在农村生活十余年,田园生活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影拍摄的灵感也得益于他童年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基于1982年王一民的妻子被误以为得了乳腺癌,这件事让王一民的心灵上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偶然间他看到袁枚的诗《马嵬》,其中“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一句,让他联想到妻子以及那些饱尝艰辛的农村妇女,决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转嫁到农民身上。电影中许多人物都是以他熟悉的人物为原型。

剧本创作

电影剧本初稿完成后,责编萧惠琴和编剧王一民、导演胡炳榴研究后得出结论:影片的风格应该类似日本影片《逝风残梦》,不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而是要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来叩击观众的心扉。为此,责编萧惠琴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剧本设计了数个细节,以弥补剧本初稿的不足。例如,木生收工回家后,陶春马上按一套固定的程序来服侍他,这一细节的灵感便来自于萧惠琴对舅父舅母的生活的回忆。

幕后花絮

该片拍摄的灵感多数来源于导演胡炳榴在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童年记忆,“田园三部曲”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以他熟识的人为原型。

影片《乡音》中男女主角木生和陶春的关系是借鉴了导演胡柄榴堂兄嫂的生活,片中那同机位同调度出现四次的端洗脚水的片段,是他小时候的记忆——三婶提着小提桶的热水,为三叔递上粗毛巾。

为了尽快熟悉农村生活,扮演陶春的张伟欣走访了一些村庄中的农家妇女,向她们学习做农活、打草、喂猪。

扮演杏枝爷爷的位北原为了寻找角色的感觉,天天在外景地的大街小巷观察山区农民的谈吐举止,揣摩他们的感情。

“明汉”的扮演者陈锐在开拍前到油榨坊体验过生活,但正式拍摄时,他发现自己虽然穿的是农民的衣服,可就是与环境不谐调。后来他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浑身干干净净的,不像个干活的人,于是,抓起机油、泥土往身上、脸上抹。

影片特色

影片采取散文式结构,用朴素、自然的风格,融合传统的重复、对比、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实现情理交融的效果,在对风情习俗的细致描绘中,探究中国农民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历史变革时期所引起的振荡。围绕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和陶春的悲剧,批判了潜在的封建伦理观念对人们的束缚和影响。

主要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媒体评价

该片依靠一种不断重复的时隐时现的视觉元素的运动完成它们主题,五次端洗脚盆的出现,对群众的感染力,每一次都是以几何级数递增,不仅产生冲动,也产生认识。(中国导演黄健中评)

该片的作者思想敏锐,艺术构思巧妙,不是直露地揭示出未来家庭的模式,而是利用艺术形象——油榨坊木撞声的消逝、火车的出、象征性地预示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并通过陶春“我随你”的不合理性,启发观众从陶春、余木生这个小家庭的精神与特质中,寻找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影片的主题是催促人思索、鼓励人们进取的 。(《大众电影》原主编蔡师勇评)

《乡音》比《乡情》对生活开掘得更深,在“建设文明”这一课上具有启蒙价值。片中的“陶春”是从泥土中提炼出来的几乎伸手可触的典型。摄影在总体构思上保持了格调的统一与完整,展现了牧歌式的令人神往的静态世界。但影片从陶春病发后,情绪转向生离死别,更加动人,却偏离了主题,提出社会问题,却用非社会的方式去解决。这种处理和影片立意要提出的问题是不相衬的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原会长钟惦棐评)

该片运用象征很多,但颇得当,因为其中所有的象征暗喻都是双层次的。然而,由于“多”,多到成为“影片整体的艺术灵魂”,结果在观众的直观经验中便不可避免地变得单薄、轻飘,甚至索然乏味。影片没有试图去承担消灭宗法制伦理观念这个力不胜任的任务,没有去找社会性的办法来虚妄地解决矛盾,所以它才没沦落为一部一无是处的劣作。它着力于描绘一对为封建道德观念所笼罩的夫妻的恬适的生活情趣,以求更强烈地反衬出美满家庭被毁坏的悲剧性底蕴,意在引起观众更深的思考。可惜事与愿违,影片的实际效果并非如此。它像一首清新素雅的小诗,使观众尝到了甜美情趣,但细细品来,它格调俊逸而思不远,对矛盾的内核不求甚解,便显得过于超脱,对生活的苦杯浅尝辄止,自然就难以发人深思了 。(《世界电影》原主编邵牧君评)

参考资料

乡音 (1983).1905电影网.2023-10-05

乡音 (1983).豆瓣电影.2023-09-23

乡音 (1983).1905电影网.2023-10-05

乡音 (1983).1905电影网.2023-10-05

论胡柄榴电影中的乡土情结——以影片《乡音》为例.人民网.2023-10-05

王一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九江新闻网.2023-10-07

电影人王一民.浔阳晚报.2023-10-07

乡音:从剧本到影片.豆瓣读书.2023-10-07

乡音.1905电影网.2023-10-05

乡音 (1983).时光网.2023-10-05

乡音.腾讯视频.2023-10-05

《黄健中导演日记》.中国作家网.2023-10-07

中国电影年鉴 1985.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2023-10-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