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 :修辞学术语

更新时间:2023-10-19 15:54

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或简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比较两个无关的事物并制造转义。通常,第一个事物以第二个物体的形象来描述,但不可直接用第二物体来概括第一个对象。隐喻总是在描述一个物体的特性,有时候纯粹出于审美考量而使用。“Metaphor”(隐喻)一词首现于16世纪,源自古希腊动词“metapherein”,意为意义的转换或转移。

英语中,隐喻不用like或as,而是隐晦表达,是一种通过彼类事物暗示来感知、体验等的比喻。诗歌尤其现代诗歌词句独特,新批评家常称其为隐喻。暗喻形式为“甲是乙”,但非所有“是”连接的语句都是暗喻,因其须符合甲、乙本质不同且有相似点这两个条件。

自20世纪80年代发轫以来,概念隐喻理论引起了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兴趣和深入探究,但以往研究均于单一概念结构。概念隐喻多层观突破了这一限制,认为概念隐喻不应仅基于单一概念结构,而应同时基于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四个概念结构。该理论解决了“方法论不统一”和“缺乏语用关怀”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分析更多隐喻个案,探究四个概念结构的运作方式及其关系,并将其拓展到神经隐喻、计算机建模等领域。

正文

词的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比如:“学习”的“习”字本义是数飞,因为它与学习上要按时温习有相似之处,所以派生出了反复练习、学习的意思。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

隐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焦点,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从结构上看,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底组成。在话语层次,许多成语、谚语也是隐喻性的,如:守株待兔,对牛弹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