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竹寺 :五竹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16:57

秀峰山—五竹寺位于渭河支流的清源河畔,城南13公里的316国道边,海拔2330米,属典型的南部二阴山区。

简介

五竹寺原名秀峰岩寺。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大臣郭节随建文帝朱允一行避“靖难之役”,至秀峰岩隐居削发为僧,植红、黄、白、绿、蓝五色之竹于禅院,自称“五竹僧”,寺因此得名。后经长期经营,五竹寺已有和尚数百人,后经大小四次变乱,五竹寺现有菩萨殿、三霄殿、清圣祠、财神殿、大佛殿和佛像彩塑,后经修复殿宇16间。五竹寺是一座以佛教为主,兼容儒道德寺庙建筑群。远眺五竹寺,佛窟长廊,临驾于悬崖之上,一字展现,长廊依四大石窟凿石穿孔,立柱架,铺设木板连接佛窟,佛像均塑造于石窟之内。唐朝画家吴道子曾到此地挥毫作画,后期经战乱焚毁的三宝壁画就是出自吴道子之手。石窟绝大多数为天然形成,少数经人工开凿。佛殿均属实地虚檐,明良瓦,别具风格。佛殿依次为:大佛殿、三大古佛殿、观音殿、三霄殿、护神殿、清圣祠、马王殿。沿护栏向下西行至一小山头,迎面建有一殿宇(两间关林、一间文昌宫)。

人文历史

靖难之役”后,明朝朱允炆下落不明。600多年来,成为“明朝第一大迷案”。

后世学者对他的下落有两种猜测,其一是朱棣靖难兵入城,朱允炆焚宫自亡。另一说法便是出家为僧,四海为家。至于出逃去向,史有三说:下西洋、隐云南省、赴绝域。对第一种说法,最不肯相信的人是永乐皇帝朱棣。后一说法,在《明史》诸纪传中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有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省四川省、湖北、江浙、广东省等地。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但很少有人关注地处内陆的偏远小县渭源县也有着耐人寻味的传说。

在民国15年(1926年)陈鸿宝修《创修渭源县志》中,关于五竹寺有这样的记载:“秀峰山在镇南河之南,自明亡君郭节挂锡后,采南山色泽不同竹五种,移植禅院,因自号曰五竹僧,此五竹之所由来也……所以忆前贤,垂后叶,盖有深意存焉,此五竹寺之所由来也。而秀峰之名,乃移寺于山巅,时始有之耳。”根据渭源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说法,曾有位弃位出家的皇帝在五竹寺等处栖身。推想传说中的这个皇帝和尚,极可能是落发后的朱允炆。传说中建文帝及郭节等人来到秀峰山,就是因为这里的山川俊秀安逸,便在此落发为僧,住了下来。

而郭节曾为寺院移植来五色竹也显得别有深意,五色竹枝干为红、黄、白、绿、蓝五色。据说郭节植五色竹颇有深意:竹者,朱也,郭节对竹如对朱允炆,五彩是古天子之气的象征。建文帝逃亡之始,从臣有二十二人。按照《明史》载,最贴身的近臣九人,是杨应征、叶希贤、程济、冯、郭节、宋和、赵天泰、朱景先、王之臣。这最贴身的九人中后来又有几人分途,散在各处,被人们指认出来。只有程济、郭节、宋和、赵天泰等数人以及失踪皇帝,在史书上不知所终。

或许百密一疏,郭节终于躲过了朱棣的天网,在渭源县这块土地上以终天年。

在渭源县五竹镇祁家庙镇的郭家湾村,如今都有郭节的后代一大族,人丁旺盛。郭家湾有个郭家庙,至今供奉五竹和尚,郭氏尊称为远祖。该村世代都有“五竹和尚郭节是吾远祖,明朝曾保过皇上”的说法。

旅游信息

常年气候湿润,空气清新,2万多亩的原始天然松林,五竹川原边可人的秀峰山苍松成林、古木参天;奇峰争险,青竹吐翠;奇花异草,香气馥郁;小溪潺潺,清澈见底;悬泉落潭,叮咚如弦。沿山路崎岖而上,路两旁松林成荫,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该山头常年积雪不化,固有渭源县八大景之一的“五竹积雪”。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