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梅哲 :指挥家、音乐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9

亨利·梅哲(Henry Simon Mazer,1918年7月21日-2002年8月1日),指挥家、音乐家。美国匹兹堡人,师从弗里茨·莱纳,曾任佛罗里达交响乐团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副指挥、芝加哥管弦乐团副指挥。梅哲对提升台湾古典音乐表演做出了巨大贡献,带领当地音乐家在海外获得了认可。

人物生平

1918年年,出生于美国宾州工业大城匹兹堡。梅哲家的先祖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父亲山谬·梅哲是法庭的记录员。梅哲受教育于杜肯大学和卡内基理工学院,很早就选择了指挥作为他的职业,并成为著名指挥家弗里茨·赖纳的门生。

1938年,20岁,以学徒的身份拜入时任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指挥家莱纳(Fritz Reiner)门下。

1942年,24岁,入伍服役,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九军团担任吉普车驾驶员以及随军神父的风琴伴奏,也曾持枪参加战斗。

1944年,26岁,于荷兰Maastrict市指挥该国第一场光复音乐会,此亦为梅哲生涯首度正式指挥演出。

1945年,27岁,退伍,返回匹兹堡交响乐团担任人事经理。

1947年,29岁,成为匹兹堡交响乐团以及莱纳第一位正式发表之学徒指挥。

1948年,30岁,三月十六日,在匹兹堡卡内基音乐厅首度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整场音乐会;同年出任西弗吉尼亚州维林交响乐团(Wheeling Symphony Orchestra)音乐总监,并在此担任了十年,丰富当地的音乐文化。

1950年,32岁,在维林与凯瑟琳女士(Kathryn Foulk)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1959年,41岁,出任佛罗里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1966年,48岁,出任匹兹堡交响乐团副指挥,辅佐史坦伯格(William Steinberg)。

1968年,50岁,在超过四千名观众前,指挥匹兹堡每年十二月的传统演出——韩德尔《弥赛亚》,造成轰动。

1970年,52岁,一月,临时接替生病的史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在纽约卡内基厅演出,深受好评;五月,辞去匹兹堡的职务,接受芝加哥交响乐团邀请出任该团副指挥,辅佐萧提(Sir Georg Solti),并在此担任了15年。在此期间,他与国际知名音乐家如亚瑟·鲁宾斯坦、艾萨克·斯特恩、安德烈斯·塞戈维亚、鲁道夫·塞尔金、罗伯特·卡萨迪斯和玛丽安·安德森合作演出。

1974年,56岁,本年起,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梅哲规划下进行自幼稚园至大学的一系列音乐教育计划,以芝城南区(贫困落后区)为中心,透过音乐会、讲座及音乐家到校授课等方式深入校园。

1976年,58岁,九月,受邀至蒙地卡罗,客席指挥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前轻微心脏病发作,入院休养三周。

1978年,60岁,七月,在芝加哥大公园(Grand Park)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音乐会上,于十万名现场观众前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1981年,63岁,六月,受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之邀请,首度访问台湾担任客席指挥。

1985年,67岁,六月,来台筹组韶韵室内乐集,并在七月四日于实践堂首度公演。韶韵旋即在八月改组为台北爱乐室内乐团。

1986年,68岁,五月,自芝加哥交响乐团退休;由于梅哲对芝加哥音乐教育的贡献,芝加哥市长Harold Washington特为颁奖表扬,并将该年五月二十四日订为“亨利·梅哲日”;六月,接受高雄市政府邀请,将高雄市管弦乐团改组为高雄市交响乐团,出任指挥,定居台湾。

1987年,69岁,爱妻凯萨琳病逝于维林。

1989年,71岁,六月,辞去高市交指挥一职,移居台北市。此后仅指挥台北爱乐演出。

1990年,72岁,台北爱乐受邀参加加拿大“维多利亚音乐节”,首度进行海外巡回演出,在加拿大及美国举办七场音乐会。

1993年,75岁,六月,带领台北爱乐进入名列世界五大音乐厅的维也纳爱乐厅(俗称黄金厅)举行音乐会,写下华人团体首次在该厅演出的纪录。

1995年,77岁,十月,台北爱乐于另一座名列世界五大的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行音乐会。

2000年,82岁,十一月九日,在台北国家音乐厅指挥生涯最后一场音乐会“唐·吉轲德”。

2001年,83岁,二月,罹患梗塞性脑中风,入院数周后返家休养;九月,台北爱乐赴瑞典芬兰演出,梅哲因病未能成行。

2002年,84岁,五月,台北爱乐受邀参加捷克布拉格之春中国艺术节,假鲁道夫音乐厅演出,代替梅哲完成赴布拉格演出之宿愿;八月一日,晚间十点十三分梅哲病逝于国泰医院,享年八十四岁。

创作特点

梅哲在美国时期留下的录音不多,目前只能根据报道与评论来推断,知道他是典型的美式指挥,热情奔放、洒脱不羁,同时偶尔会有过于浮夸的缺点。

他在台湾时期的音乐表现转为深沈内敛一路,人文气息极重,并且非常善于酝酿气氛。其风格和华尔特、巴毕罗里、杰力毕达克等人可算是光谱上的相近色系,而又自成一家之言。梅哲的音乐在晚年愈加深化,虽然因为年事渐高而对乐团控制逐渐有些不从心,但意境越来越广阔,感染力也更为强烈。

在指挥技巧上,梅哲承袭了老师莱纳执简御繁的风格,以极少的动作,乃至于只用眼神指挥乐团。当乐团演奏流畅时,他甚至会完全放手,“从旁欣赏”乐团的表现。长期跟随梅哲学习指挥的林天吉说,梅哲指挥时给的不是“拍子”,而是该给什么给什么,并总是在乐团需要什么样的力量之前先给出来。“他常讲有时候不打拍子比打了还好,因为用的是大家的意识,而不是你去掌控。”

乐评家陈国修形容:“梅哲先生的音乐美学着重流畅线条和探索作曲家原意,晚年则已臻世界指挥大师华尔特的人文精神与温暖意境。”乐评家杨忠衡评论梅哲的音乐,有堂堂皇皇的音色,大开大阖的气势:“梅哲并不注重特别附加的情感,只是自然地让乐曲内涵蕴藉和铺陈出来,令人感受到五、六O年代录音黄金时期大师的遗风——既有音乐素养,又注重管弦乐发挥出来的华丽效果。”

主要成就

年轻时,亨利·梅哲(Henry Simon Mazer)在美国亲炙三位名指挥家——弗列兹·莱纳丶史坦柏格以及萧提的门下与左右,尤其深得莱纳的独到之处,并曾获得当代最重要的乐评家——赫洛德·阿诺尔德·勋伯格的惊艳:“大师级的指挥,如此具有天赋的指挥家竟然不为众所周知。”

天性澹泊的梅哲并没有趁声誉渐起时大展事业,反而甘於待在安静的西弗吉尼亚州的维林市将近十年,以简陋的条件打造了「维林交响乐团」,丰富当地的音乐文化,也赢得了「乐团建立者」的称号。

其後虽然身在盛名的芝加哥乐团担任副指挥,却一直苦於无处伸展的梅哲,也善用自己的职权以及乐团丰富的资源,到各级学校推广古典音乐丶训练孩子参与以及演奏音乐。他的名言是:“我把任何乐团都当作芝加哥交响来指挥,每一场音乐会都像在卡内基厅演出。”

梅哲在音乐上的热心与努力使得他家喻户晓,为维林与芝加哥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居民对他感念犹深。在台湾,梅哲被视为提升古典音乐表演的关键人物,他的努力使得台北爱乐乐团在海外获得了认可,并带领乐团在欧洲和北美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巡回演出。他的音乐才华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演出中得到了与伯恩斯坦相提并论的评价。梅哲的个人生活在台湾虽然简朴,但他与台湾音乐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被视为他们的音乐之父。他的坚强意志帮助他克服了重大的健康挑战,即使在严重受伤并接受手术后,他仍坚持行走,避免了被困在轮椅中的命运。

后世纪念

台北市中正区的台北爱乐乐团和亨利·梅哲音乐文化中心是为了纪念梅哲而建立的。该中心下层专门展示了关于指挥家的展品。游客可以看到梅哲的个人物品、照片,并在听音室里听梅哲的音乐和唱片,体验他对台湾音乐文化的贡献。这个文化中心不仅是一个展示梅哲成就的场所,也是一个推广古典音乐教育和欣赏的平台,延续了梅哲生前对音乐教育的热情和承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