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 :欧洲北部的共和制国家

更新时间:2023-02-25 22:55

芬兰(芬兰语:Suomi;瑞典语:Finland;英语:Finland),全称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瑞典语:Republiken Finland;英语:The Republic of Finland)是位于欧洲北部的共和制国家,北欧五国之一。芬兰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领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海岸线长1100公里。截至2022年8月,芬兰人口为555.6万。芬兰族约占86.9%,瑞典族人约占5.2%,其余为萨米族人等。芬兰语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首都为赫尔辛基(Helsinki)。

约9000年前冰川末期,芬兰就有人类居住。十字军东征时期,芬兰被纳入了罗马教皇统治范围,并加入了中世纪汉萨商业网。自1323年《《什利谢利堡条约》之后,芬兰的部分领土被归入了瑞典,1323–1809年芬兰一直处于瑞典帝国统治时期。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成为俄罗斯的大公国。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之间有过两次战争,都以芬兰失败告终。二战后,芬兰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955年,芬兰加入北欧理事会,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元区,是北欧唯一的欧元区成员国

芬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林纸、建筑、节能、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采矿等行业较为发达。在《腐败感知指数》中,芬兰与新西兰丹麦并列排名第一,为世界上最稳定和最不腐败的国家。芬兰法律规定男性和女性享受平等的权利,《性别平等法》禁止性别歧视。在《2022年全球性别差异报告》中,芬兰排名第2。在《儿童权利指数》中,芬兰排名第3。在《2022年世界自由报告》中,芬兰政治和公民自由方面连续第五年位居世界第一。芬兰共有七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其中六处为文化遗产,一处为自然遗产。从2018年开始,《全球幸福报告》连续五年将芬兰评为“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家。

2022年5月15日,芬兰政府正式决定申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23年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约。

名称由来

芬兰(Finland)一名源于瑞典语,意思是“芬人居住之地”。芬兰人自称是“Suomi”,意思是“湖沼之国”。芬兰语“suo”意思是“沼泽”或“湖泊”,“mi”源于“maa”,即“土地”或“国家”。而在英文中芬兰(Finland)是“陆地尽头”的意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欧洲国家曾经以为芬兰是陆地的尽头。

历史

史前时期至1323年

从公元前8800年的冰川时代起,芬兰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千纪拉普人和芬兰人的祖先已居住在今芬兰。后拉普人逐渐北迁。至公元10世纪,芬兰人三大部落苏奥马莱塞特人(苏米人)、哈梅莱塞特人(塔瓦斯塔人)和卡尔亚莱塞特人(卡累利阿人)分别居住在西南部、中部和东部,北部由拉普人居住。

有关芬兰的文字记载历史开始于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十字军东征时期,芬兰被纳入了罗马教皇统治范围,并加入了中世纪汉萨商业网。天主教瑞典传入芬兰,东方的东正教则从现今俄罗斯诺夫哥罗德传入。瑞典和诺夫哥罗德为了争夺芬兰的统治权开始了战争,直至1323年签署的《什利谢利堡条约》结束。条约规定,芬兰的西部归属天主教,东部则归属东正教。至此,芬兰除卡累利阿东部属诺夫哥罗德外,均属瑞典王国。

瑞典帝国统治时期(1323–1809年)

自1323年《《什利谢利堡条约》之后,芬兰的部分领土被归入了瑞典帝国。在瑞典帝国统治时期,芬兰曾作为瑞典东部的军事缓冲区。1397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1353-1412年)建立卡耳马联盟,把丹麦人、芬兰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统一于共同的君主之下,达一百多年之久。联盟内代表瑞典利益的领导人之一卡尔·克努茨森在1440年来到芬兰,开展反对丹麦的斗争,并通过策划使芬兰退出了联盟。1523年卡尔马联盟解体,瑞典建立瓦萨王朝,重新恢复对芬兰的统治。

瑞典宗教改革的影响,芬兰在16世纪也建立了福音派教会接受新教,同时芬兰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543年,首个芬兰语字母表在芬兰发行,基督教路德宗改革者迈克尔·阿格里科拉在1548年用芬兰语翻译并刊行了《新约》。1525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瓦沙(Gustav Vasa)授予图尔库都市权。16世纪中叶芬兰成为公国后,图尔库变成大公国的首府。为摆脱外国对瑞典对外贸易的垄断,古斯塔夫.瓦沙(Gustav Vasa)于1550年颁布航海令,并规定在芬兰南岸建立赫尔辛基。但赫尔辛基并未成为芬兰的贸易中心,图尔库仍然为芬兰的主要港口和中心。17世纪时,将近有20个新城市建立在芬兰西海岸,瑞典王室按照重商主义学说控制和管理它们的经济生活。

17世纪初期,是瑞典和俄罗斯重新开战的时期,此时的瑞典已成为强权国家,战争持续到1617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lphus)缔结《斯托尔博沃和约》为止。该和约将瑞典王国的东界移到更远的东部,包括了拉多加湖滨和英格瑞亚区的大半部分。

1700-1720年大北方战争中,瑞典和它的所有邻国交战,结果战败,丧失了它东方的领地一英格瑞亚和芬兰东南部,以及其强权国家地位。1714年,瑞军战败,俄国占领整个芬兰8年(1713~1721)。1721年,瑞、俄签订《乌西卡乌布基和约》,芬兰东南地区被沙俄吞并,芬兰史称之为“大仇恨时期”(the Greater Wrath)。1741年瑞典俄罗斯发动复仇战争,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再创瑞芬联军,重占芬兰。1743年签订《图尔库和约》,芬兰居密河以东广大土地,包括塞马河流域被割让给俄国,芬兰史称之为“小仇恨时期”(the Lesser Wrath)。

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1809–1917年)

1808–1809年期间,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腓特烈斯汉姆条约的签订宣告瑞典正式把包括奥兰群岛在内的芬兰领土割让给俄国。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把18世纪战争期间所吞并的卡累利阿共和国归还芬兰。此后的90年里,芬兰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这一时期芬兰的经济迅速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及独立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芬兰语也逐渐取代了瑞典语的统治地位。

俄罗斯统治时代,芬兰省级和地方政府所行使的职权与瑞典统治时期相似,中央政府则发生变革。1809-1811年新的中央政府组成时只有14个大臣。1820年大臣增加到20个,其中10个大臣组成最高法院,该法院代替了瑞典统治时期的瑞典最高法院。其余10个大臣组成政府本身,它的成员主管各部,即财政、教会与教育、内政、商业、工业、司法、军政等。医药卫生总署和邮政局设立于1811年,海关和领港及灯塔局于1812年设立,农业部和公共工程部于1860年设立,军政部于1903年撤销。1812年,赫尔辛基成为芬兰首都。1827年,古都图尔库被大火吞噬,赫尔辛基的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

1811年,芬兰银行成立了。1860年,芬兰发行了本国货币–芬兰马克。1865年,芬兰采用银本位,银币被宣布为唯一的法定通货。其后银价的下跌导致了1877-1878年金本位的采用,此后,芬兰马克成为欧洲金币中的一种独立的货币单位。“货币独立”不仅加强了芬兰的自主地位,还刺激了银行业的发展。芬兰第一家商业银行在1862年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于1887年开始营业,给小额储蓄的积聚提供了另一种机会。

俄罗斯时代,芬兰语开始获得认可。从1860年代开始,一场名为芬诺曼运动的强大的芬兰民族主义运动兴起,该运动最杰出的领导人物之一是哲学家和政治家约翰·斯内尔曼(Johan Vilhelm Snellman),他推动了芬兰语及其地位的稳定。1863年8月1日推出的语言法令规定芬兰语为国家正式语言的一种,此举措被称为“芬兰人民的未来进步的基石”。

1899年起,俄国开始限制芬兰大公国的特殊地位。虽然芬兰没有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芬兰却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影响。1906年,芬兰议会成立,芬兰人第一次享有普遍投票权,且男女均可投票。全民选举于1907年进行。1917年12月6日,芬兰宣布独立。在俄国十月革命中获得政权的布尔什维克于1917年12月31日承认了芬兰的独立。

独立初期(1917–1945年)

1917年俄罗斯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打垮了沙皇政权,同年12月6日,芬兰议会正式宣告芬兰为独立共和国。1918年,芬兰内战爆发,内战双方是由工人组成的红卫军和由政府官僚组成的白卫军。白卫军得到了德国的支援,而红卫军的背后是俄罗斯。内战以白卫军的胜利告终。由于惧怕邻国苏联可能会威胁到国家安全,芬兰强烈依附德国势力。30年代,右翼运动和极右翼运动在芬兰,乃至整个欧洲盛行。

1939–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冬季战争爆发,芬兰不得不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冬季战争以芬兰战败告终。芬兰被迫签订和约向苏联割让部分领土。1941年法西斯主义德国进攻苏联后,芬兰参与对苏战争(芬兰史上称为“续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944年。1944年9月,芬兰战败与苏联签订临时和约。

战后重建、工业化和冷战时期(1945–1991年)

沦为战败国的芬兰不得不向苏联以商品的形式支付巨额赔款。战争赔款包括火车、轮船和原料等。芬兰通过贷款和援助生产了大量的商品。在此期间,芬兰也成功地完成了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工业化后,农民人口开始向城镇迁移。

战后,芬兰共产党重获合法地位,成立人民民主联盟。1945年芬共参加政府。1946年人民民主联盟成员毛诺·佩卡拉(Mauno Pekkala)任总理。1947年2月,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订巴黎和约。1948年4月,芬兰又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芬兰加入联合国。“美苏冷战”时期芬兰设法保持了中立地位。1968年,芬兰开始设立基础教育学校。

80年代贷款造成的经济泡沫让芬兰在90年代陷入了经济萧条。1991年,芬兰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芬兰失业率剧增,企业纷纷倒闭,国库日渐亏空。

现代欧洲时期(1991年至今)

大概从1995年起,芬兰的经济开始复苏,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成为了芬兰的黄金品牌。1995年,芬兰正式加入欧盟,并成为第一批使用欧元的国家。苏联解体后,芬兰在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洲经货联盟(欧元区),是北欧唯一的欧元区成员国,2002年1月正式流通欧元。

2023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其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举行芬兰加入北约仪式,芬兰正式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地处北纬60°至70°之间,东经19°至31°之间。芬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北部与挪威接壤、西部与瑞典接壤,与南部的爱沙尼亚隔海相望,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芬兰国土面积33.8145万平方公里,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气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地图(world maps of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芬兰位于常湿冷温气候带(DF)。芬兰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芬兰年平均气温从芬兰西南部的5℃到北拉普兰的零下几度不等。芬兰冬季平均气温-14℃至-3℃,夏季13℃至17℃,年均降水量600毫米。芬兰最冷的地方在该国的西北角。拉普兰和芬兰东部的冬季最低气温为-45至-50℃,沿海地区和海上岛屿通常为-25至-35℃,该国其他地区通常在-35至-45℃之间。在芬兰大陆,夏季最高温达到32-35℃。在海边和群岛,夏季温度极少超过30°C。

芬兰夏天的日照市期比较长,而冬天的日照期非常短。西南海洋和沿海地区年日照量最高(1900小时),拉普兰东部最低(1300小时)。秋季和冬季的云量多,从西北向东南增加;大约65%到85%的天空被云覆盖。晴天在5月和6月出现频率最高,在11月和12月出现频率最低。

芬兰在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有“极昼”和“极夜”,这种现象有利于欣赏北极光(极光 Borealis)。

地质

芬兰位于芬诺斯堪地亚地盾东部中央部分,这里坚硬的基岩抵挡住了该地盾西部的加里东褶皱山脉的造山力量。芬兰的地质特征是在冰川侵蚀的、未经风化的很古老的基岩之上堆积着年轻的松散物质。基岩主要由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石组成,大多为各种花岗石片麻岩(波罗的地盾)。大部份基岩之上覆盖有更新世的冰川堆积物。主要的堆积物是坚硬而紧密的砂质和粉砂质冰物。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由冰水漂砾、砾石和砂组成的长条冰脊,即所谓的蛇丘;还有广阔的冰水三角洲以及高起的冰缘堆积物,例如芬兰西部的萨尔珀。在波罗的晚期,海洋中和陆冰外侧的冰缘湖中堆积的黏土粉砂通常分布在沿海、河谷和低地以及平地。在相当广大的地区内发现有泥炭。

地形地貌

地壳冰川活动的影响,芬兰地形并不一致。芬兰地势北高南低,多为丘陵平原,平均海拔只有152米。芬兰西北部紧靠着挪威瑞典的之间的领土上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山支脉伸入的地方分布着许多高地,其中全国的最高点是哈尔蒂山(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中北部高地占国土40%,北部为曼塞耳基亚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是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南部沿海一带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

水文水利

芬兰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是全欧洲最大的湖区。芬兰湖泊由地壳运动的凹陷而形成,后又因为冰川活动改变形状,也有湖泊只有冰川造成。多数湖泊有极弯曲的湖岸,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芬兰的湖泊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有芬兰第一大湖的塞马湖(Saimaa,Lake)、派扬奈湖(Paijanne,Lake)等。

众多的湖泊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水力发电提供了条件。主要水电站有依玛曲(Imatra)、彼他杰库克(Petajashorki)、希他柯娃(Seitokorva)水电站等。芬兰有许多河流,但大多数为湖泊间的天然河道。由此,河湖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络。主要河流有帕茨河(Paatsjoki)、凯米河(Kemijoki)和科克马基河(Kokemaenjoki)。芬兰最长的河流是凯米河(Kemijoki)长512公里。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1年,农业总利用面积为2,268,000公顷。与2020年相比,冬小麦播种面积(5.47万公顷)增加约220%,春小麦种植面积(162,700公顷)减少了12%,牧草面积(798,000公顷)增加了约17,000公顷。芬兰农田土壤天然呈酸性,必须经常施生石灰中和。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中以铜为主,还有少量的铁、、钒、钴等。泥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约690.94亿立方米,相当于40亿吨石油。煤和石油等沉积矿贫乏。

森林资源

芬兰是世界上著名的“森林王国”之一,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绿色金库”,森林覆盖率约80%,约2282万公顷,人均4.2公顷,木材储积量21.89亿立方米。

渔业资源

芬兰渔业资源丰富,芬兰本土鱼类大约有60多种,有20多种用于商业及游钓捕捞。芬兰大部分水产养殖场设于近海沿岸,最为重要的养殖种群是圈养在海水中的虹鳟。其他种群包括:养殖在淡水池中的虹鳟鱼和长须鲸,圈养在波罗的海的鳕鱼和三文鱼。

其他资源

截至2023年1月,芬兰有两座核电站(四个核反应堆),第五个反应堆在建。

生物多样性

芬兰的动物和植物

芬兰大部分地区是针叶林地带,只有北面一小部分地区为苔原地带,南面一小部分地区属于混合林地带。苏格兰松树、挪威云杉、桦树,白杨、桤木和花楸树等是芬兰的主要树木。芬兰内地气候的大陆性和沿海地区气候的海洋性使芬兰既拥有乌拉尔猫头鹰、拉布拉多杜香等与欧亚大陆针叶林有关的物种,也有涉禽和水鸟在内的海洋物种。云莓广泛生长在芬兰中部和北部的沼泽地。西伯利亚松鸦、半驯化的驯鹿则在拉普兰地区。芬兰有61种本地鱼类,其中大部分是淡水鱼。生活在芬兰的塞马湖环斑海豹是严重濒危物种。此外,芬兰还有熊、狼、猞猁、鹰、鹤、天鹅、海豹、北极狼獾松貂白尾海雕等野生动物。

生态保护

伐木和商业林导致芬兰自然森林较为分散,森林物种减少。另外,由于农业密集化和在海边进行楼房开发等行为也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芬兰各界致力于生态保护。2022年1月1日,共有294万公顷的芬兰森林受到保护——包括法定保护区内的森林(246万公顷)和商品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点(48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3%。芬兰共有17437个保护区,13.2%的陆地、9.83%的海水被保护区覆盖。183个物种和68个栖息地受欧盟法律保护。芬兰到2025年将实施一项长期的泥炭地保护和恢复计划。芬兰、俄罗斯挪威的跨境合作,使芬诺斯坎底亚(芬兰、挪威、瑞典丹麦的总称)绿带(Green Belt)已发展成为一个示范区,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芬兰保护物种构成(按类群划分)

芬兰栖息地构成(按种类划分)

行政区划

政区

芬兰的行政区划分为中央、省、市(县)3级。芬兰原有12个省:阿芬南摩(Anvenanmaa)、海梅(Hame)、中芬兰省(Kesi-Suomi)、科坡(Kuopio)、屈米(Kymi)、拉毕(Lappi)、米克利(Mikkeli)、奥卢(Oulu)、北卡累利阿(Pohjois-Karjala)、图尔库-波里(Turku-Pori)、新地省(Uusimaa)、瓦沙(Vaasa)。1997年,重新划定行政区,现全国分为5个省和1个自治区:即南芬兰省(Etelä-Suomen Lääni)、东芬兰省(Itä-Suomen Lääni)、西芬兰省(Länsi-Suomen Lääni)、奥鲁省(Oulun Lääni)、拉普兰省(Lapin Lääni)和奥兰岛自治区(Ahvenanmaan Lääni)。

主要城市2010年1月1日,芬兰正式取消省级行政区划和省长职位。2013年,进一步改革为6个区域行政机构管辖全国,下分320余个市,实行自治,自行决定财政事务。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Helsinki)为芬兰首都,是芬兰最大的城市,位于芬兰南端,芬兰湾北岸一个小半岛上,三面环海。赫尔辛基是芬兰文化、金融和经济活动中心,也是芬兰最大的工业中心,主要行业有机器制造、造船、印刷和服装业等,电子、造纸、食品、纺织、化学、橡胶以及制材等行业也都很发达。赫尔辛基人口66.2万(2022年8月)。夏季平均气温17.1℃,冬季平均气温-1.8℃。

155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下令兴建赫尔辛基。1640年城址由万塔河口南移约4英里。1657年曾毁于大火。1741年《奥布条约》签订后,建立港口要塞斯维亚堡(Sveaborg,芬兰文名芬兰堡[Suomenlinna])。1808-1809年为俄罗斯占领。1812年成为俄国统治下的芬兰大公国首府。1855年遭英法舰队炮击。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芬兰共和国首都。

赫尔辛基设有赫尔辛基大学。1778-1840年间兴建的市政厅成为现在的总统府。全市有各类博物馆63座。市内有图书馆57个,还有十多座音乐厅歌剧院芭蕾舞剧场。2000年赫尔辛基被选为欧洲9个文化城市之一。

图尔库

图尔库(Turku)位于赫尔辛基西北部230公里处,是芬兰最古老的城市和第二大城市。1157年瑞典人在此登陆,建立一座堡垒,尔后由古堡发展成商业中心。1525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瓦沙(Gustav Vasa)授予图尔库都市权。16世纪中叶芬兰成为公国后,图尔库变成大公国的首府,直至1812年被赫尔辛基取代。从14世纪到1812年前图尔库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文化中心,素有“芬兰文化摇篮”的美誉。13世纪,图尔库最具重要地标性质的图尔库城堡及图尔库大教堂开始兴建。1640年芬兰第一所国立大学图尔库大学在此建立。1827年城市遭到大火的袭击,全城几乎化为灰烬,城内修道院山上的木制房屋成为这场大火后唯一幸存的建筑。1828年,图尔库大学迁往赫尔辛基,图尔库地位开始衰退。

图尔库是芬兰重要的工业中心,也是仅次于首都赫尔辛基的重要文化中心和高科技的开发中心。旅游业是图尔库的主要经济来源。

坦佩雷

坦佩雷(Tampere)位于芬兰西南部,距首都赫尔辛基180公里。坦佩雷是芬兰第三大城市,芬兰南部的中心城市,北欧最大的内陆城市。坦佩雷不仅是芬兰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和皮鞋工业中心,而且也是巨大的机器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中心。有“芬兰的曼彻斯特”之称。

坦佩雷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 Gustar II)于1779年下令建立,18世纪70年代坦佩雷正式建市。在19世纪发展成芬兰最工业化的城市。1828年,坦佩雷正式开始生产毛线、棉纱、棉布和毛呢,标志着芬兰近代纺织工业的开端。坦佩雷也是芬兰的文化中心,有坦佩雷大学和坦佩雷技术大学,还有各种高等教育机关和研究机构、剧场、图书馆和博物馆等。

政治

政体

芬兰的政治体制为民主共和制。

议会

芬兰议会为一院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主要职能是立法、监督政府和财政。议会议员共200名,任期4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截至2023年1月,议长为马蒂·万哈宁(Matti Vanhanen,中间党),2022年2月就任。芬兰新一轮议会选举在2023年4月2日举行,民族联合党得票率最高,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芬兰议会的前身是瑞典议会。1809年,在沙俄统治下,芬兰的立法机构可称为芬兰协商会议或“波尔沃协商会议”。1809—1906年间,芬兰协商会议共举行了15次。1905年,沙皇同意芬兰协商会议实施普选等改革。此次改革也标志着现代芬兰议会的形成。1917年芬兰确立了议会共和制的政体。

芬兰议会选举属于直选制。年满18周岁的公民均有资格成为选举人,但现役军人、高级法官和总统除外。芬兰全国共十三个选区,每个选区的议席数由当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决定,波罗的海奥兰群岛作为独立于十三个选区以外的地区,拥有一个席位。芬兰司法部是监督选举的最终机构。

政府

芬兰多数行政权力由总理领导的内阁掌握,立法权则为议会职权。芬兰司法部成立于1918年,其前身是建于1892年的议会行政司法部。司法部有4个职能部门:法律起草司、法院行政司、监狱管理局和行政管理总局。

总理由议会选出,内阁由总理、中央政府各部部长及一名大法官组成。截至2023年1月,芬兰社会民主党人桑娜·马林(Sanna Marin,女)出任总理。

司法体系

芬兰为欧陆法系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长和19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长和20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政府机构和市(县)机构的行政案件。行政法院由地方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组成。另外,芬兰还设有特别法庭,包括土地权利法庭、水权益法庭及其上诉法庭、劳动法庭、保险法庭和市场法庭。

芬兰检察院是司法机关的一部分,不隶属于议会,也不隶属于司法部,在法律地位上是独立的。检察机关是各级检察院。另设有国家法律监察官,有权出席内阁会议,监督总统、内阁和政府各部门的决定是否符合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长、法官以及最高检察长均由总统任命。

宪法

芬兰宪法于1919年7月17日颁布生效。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由议会和共和国总统共同行使;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统帅三军等实权,每六年选举一次。1999年芬议会通过新宪法,名称由《政府组织法》改为《宪法》。新宪法加强了议会和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减了总统部分权力。

政党

芬兰为多党制国家。主要政党有:

芬兰中间党(Centre Party of Finland):1906年成立。以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会为目标,对内反对政治经济权力垄断,主张保障农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维护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对外主张实行积极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与北欧和波海地区国家的关系。

芬兰社会民主党(The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1899年成立。对内主张政治、经济民主,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福利,发展社会民主主义;对外主张缓和、裁军,实现国际和平。

芬兰左翼联盟(The Finnish Left Alliance):1990年成立。主张政府借贷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福利,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外主张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国防建设。

绿色联盟(The Green League):1988年成立。主张保护环境,支持芬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和平与环保活动。

瑞典族人民党(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1906年成立。由芬兰的瑞典族人组成。主张维护瑞典族居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民族联合党(The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1918年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芬主要执政党。主要代表工商企业界利益,以保障国家独立和维护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民族联合党在2023年4月2日的议会选举中得票率最高,成为芬兰议会第一大党。

芬兰人党(The True Finns):1995年成立。主张维护小农、城市贫民和中小企业利益,鼓励创新经济。对外坚持民族主义和疑欧立场。

芬兰基督教民主党(The Finnish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1958年成立。以基督教教义为宗旨,主张实行对社会和生态负责的市场经济,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保障平等高效的社会福利。对外主张建立一个开放、安全的欧洲,发展共同防务。

现在行动党(Movement Now):2018年成立,2019年11月正式注册为政党。关注巴伦支海保护及企业社会安全等问题。

政要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于

国际关系

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之间有过两次战争,都以芬兰失败告终。1944年9月,芬兰战败与苏联签订临时和约。二战后,芬兰长期奉行同前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美苏冷战结束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芬兰加入欧盟后,仍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合作,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芬兰重视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主张联合国在对外发展援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呼吁发达国家重视并增加对外发展援助。芬兰政府将继续执行既定发展合作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希望在环保方面开展更多国际合作。

与中国的关系

芬兰于1950年1月13日承认新中国,同年10月28日与中国建交。1951年春,两国互派使节。1954年,两国公大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建交60多年来,中芬关系稳定发展,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长期以来,中芬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良好。到2020年,中国已连续18年成为芬兰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芬兰在全球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芬兰是中国在北欧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两国签署《中芬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截至2022年8月中芬两国共开通7条中欧班列。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芬双边贸易额98.3亿美元,同比增长7.6%。

1980年中芬两国签订文化合作交流计划,此后每3年续签。2010年,两国签署中原地区和芬兰政府在文化、教育、科学、青年和体育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芬兰“春节庙会”、“中国文化节”等活动连续数年成功举办,社会反响良好。2019年1月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共同启动“2019年中芬冬季运动年”,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举办的第一个以体育为主题的“国家年”活动。2019年11月,中芬签署关于设立文化中心的协议。

与欧洲联盟的关系

1995年1月1日,芬兰正式加入欧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欧国家中率先加入欧元区。2001年3月25日,芬兰正式实施《申根协定》。芬兰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约占芬兰外贸总额的55%。芬兰主要外资来源地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为欧盟国家。

与俄罗斯的关系

1948年,芬兰和苏联签署了《芬苏友好协定合作互助协定》,保证两国在遭受外部威胁时互相提供援助。芬兰实际在整个美苏冷战期间都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对苏联的惧怕也影响了芬兰的外交和内政。

1992年1月,芬兰同俄罗斯签署《芬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同时宣布废除《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2009年4月,芬兰出台《对俄行动计划》,决定在欧盟政策基础上发展对俄罗斯“现代欧洲邻国关系”,支持芬兰企业参与对俄罗斯能源合作。2012年4月13日,芬兰与俄罗斯签署《跨境合作协议》,以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的发展。该协议还支持在芬兰—俄罗斯边境地区实施欧盟的跨境作计划(即ENI CBC计划)。2014—2020年,芬兰实施了三个ENI CBC计划,即Kolarctic,Karelia和South-East Finland-Russia,总资金为1.79亿欧元。

2017年7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访问芬兰,双方元首强调在波罗的海地区建立互信的重要性。2018年3月,芬兰与俄罗斯发生相互驱逐外交大使事件。芬兰支持对俄罗斯国际制裁,但保持同俄罗斯对话。2022年2月2022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芬兰和瑞典放弃了长期奉行的军事中立政策,于2022年5月同时申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23年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约,成为其第31个成员国。俄罗斯外交部同一日表示,俄罗斯将被迫采取军事技术和其他性质的回应措施,以消除芬兰加入北约后对俄罗斯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

2023年10月20日,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签署命令,终止俄罗斯与芬兰之间关于促进边境地区合作的协议。同年11月18日,芬兰方面称,从俄罗斯入境芬兰的庇护申请者数量大幅增加,为阻止非法入境,包括努伊亚马在内的四处过境点从11月18日起关闭,直到2024年2月18日。2023年12月12日,芬兰政府宣布,于12月14日起有限开放与俄罗斯接壤的两个边境口岸,有效期至2024年1月14日。12月14日晚,在有限开放与俄罗斯接壤的两个边境口岸仅数小时后,芬兰政府发布消息称,决定再次关闭所有与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决定于12月15日晚8时开始生效,有效期至2024年1月14日。

与北欧及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

同北欧国家的传统合作是芬兰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芬兰主张欧盟北欧成员国应在涉及北欧重大问题上协调立场,以维护北欧国家利益,同时进一步深化北欧国家在能源、环保、军工方面的合作。芬兰、瑞典丹麦三国建立了在欧盟首脑会前磋商机制。2017年,总统绍利·尼尼斯托访问挪威、瑞典、爱沙尼亚西比莱总理访问丹麦、爱沙尼亚等。芬兰领导人与北欧及波罗的海三国领导人互访频繁。2017年6月,北欧元首齐聚赫尔辛基共庆芬兰独立百年。

与美国的关系

芬兰重视同美国的关系,主张加强芬美关系。2016年5月尼尼斯托总统对美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白宫举行的第二届美国—北欧领导人峰会,讨论北欧国家与美在反恐、核安全、欧洲安全、北极、经贸合作、难民危机等议题。2016年10月,芬美签署了双边防务合作意向声明,旨在加深两国防务合作,增强合作的稳定性和多样性。2017年8月,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对美进行工作访问,会见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主要谈及波罗的海地区安全问题。2019年,美国驻芬兰大使馆与芬兰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使馆共同庆祝两国建交100周年。2023年12月14日,芬兰政府宣布将与美国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国军队在芬兰驻扎和训练,在芬兰境内预先部署军事物资。路透社报道称,芬兰向美军开放15个设施和地区,其中包括4个空军基地和1个军港。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芬兰重视同发展中国家关系,主张联合国在对外发展援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呼吁发达国家重视并增加对外发展援助。2016年,芬兰总理西比莱先后率商务代表团访问印度阿根廷墨西哥,旨在加强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2019年,芬兰政府用于发展合作的拨款达9.89亿欧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41%。

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芬兰正式加入欧盟。1996年,芬兰作为北极八国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北极理事会。1999年1月1日,在北欧国家中率先加入欧元区。2023年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外芬兰还加入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芬兰是一百多个国际环境协定的缔约国,主要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

与乌克兰的关系

2024年4月3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与到访的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在基辅签署两国安全合作协议,芬兰将在财政和军事等方面向乌方提供长期支持,该协议有效期为10年。协议规定,芬兰将帮助乌克兰重建能源系统,加强对乌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为乌军人员提供医疗援助,支持乌方加入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泽连斯基表示,2024年乌方已收到芬兰提供的4亿欧元援助,2022俄乌冲突升级以来,芬兰已向乌方提供了近20亿欧元的援助。芬兰是第八个与乌克兰签署双边安全合作协议的国家。

军事

芬兰实行全国“总体国防”体制,由总统、议会、内阁和国防军司令组成全国最高国防领导。芬兰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总理负责领导民政方面的国防活动。内阁国防委员会是国防政策和计划的最高协调机构和总统国防决策的咨询机构,由总理任主席(总统出席时由总统任主席),成员包括国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内政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外交部负责欧盟事务与外贸的部长和国防军司令及总参谋长。芬兰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12个月。截至2023年1月,芬兰常备武装力量2.4万人。

国防政策

冷战时期,芬兰一贯奉行“军事不结盟和可靠的独立防务”政策,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中保持中立地位。美苏冷战结束后,限制芬兰武装力量发展的《巴黎和约》和《芬苏友好互助条约》于1992年1月到期,芬兰开始做出一系列回归西方集体安全体系的战略举措。

1994年5月,芬兰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7年11月,芬兰在布鲁塞尔设立驻北约代表处。2014年9月,芬兰被确立为对北约合作有特别贡献的5个国家之一,进一步深入开展与北约的对话合作。

2022年5月15日,芬兰政府正式决定申请加入北约。2023年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约。2023年4月13日,芬兰已完成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员国的首次北约军演,德国和葡萄牙船舰象征性地停靠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港口。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8月,芬兰总人口为555.6万,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赫尔辛基大区(包括赫尔辛基、埃斯堡、万塔和考尼艾宁市及其周边城镇)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人口约169.4万。其他人口密集城市还包括埃斯堡(29.3万)、坦佩雷(24.1万)、万塔(23.8万)、奥鲁(20.7万)、图尔库(19.4万)等。据芬兰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当地华人总数为10214人,主要分布在赫尔辛基、埃斯堡、坦佩雷、图尔库等城市。

2021年,芬兰1-14岁人口占比15.65%,15-64岁人口占比61.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96%。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芬兰在2022年世界性别最平等国家排名中位居第二,是世界上性别最为平等的国家之一。

族群

截止2023年1月,芬兰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6.9%,瑞典族占5.2%,此外还有少量萨米人(Saamis)。芬兰族还分为波赫奥拉(Pohjola)、萨沃(Savo)、卡累利阿(Karelia)和海门(Häme)4个部族。芬兰的外来人口主要是爱沙尼亚人和俄罗斯人,截至2021年,华人华侨已是芬兰第四大外来人口。

语言

截至2019年底,芬兰人口中,87.28%的人说芬兰语,5.21%说瑞典语,0.04%说萨米语。芬兰语和瑞典语同为官方语言,萨米语是芬兰古老的少数民族语言。较为普及的主要外语为英语。

芬兰语属于阿尔泰语群,西阿尔泰语族,芬兰—乌戈尔语系下的芬兰语支。芬兰语许多词汇借自印欧语言,特别是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语言、德语俄语。芬兰语书面文献可追溯到16世纪路德派主教迈克尔·阿格里科拉所译的芬兰语《新约》。

宗教信仰

基督教在大约一千年前从东、西方分别传入芬兰。路德教与东正教均为官方认可的宗教信仰,地位相同。截至2020年底,约有72%的芬兰人信奉路德派基督教,1.1%的芬兰人信奉东正教,1.7%的芬兰人信奉其他宗教,25%的芬兰人无宗教信仰。

国家宪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福音派信义会享有作为前国教的特权地位,它现在时常被称为人民的教会,并且仍然与国家维持紧密的关系。信义会原为天主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改奉信义宗。17世纪芬兰信义会主要受正统信义宗教义影响。1869年的教会法规定政府管助教会,教会大会通过的教会法必须提交共和国总统和议会批准,主教人选由各该主教区提名后由总统任命。

经济

综述

芬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自1917年独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芬兰始终是一个农业国家。此后,芬兰开始向以教育和研发为重心的工业国家转型,依靠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快速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芬兰已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20世纪90年代初,遭遇经济危机后,芬兰政府发展高科技,引导经济向信息化、知识化转型,信息通讯、能源环保、化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逐渐走出困境。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等行业为芬兰重要经济支柱,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2022芬兰国内生产总值为3323.1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808万美元。

第一产业

芬兰地处北纬60°~70°高寒地带,农业生产成本比较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芬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芬兰大部分耕地用于种植饲用农作物。畜牧业主要饲养奶牛、猪、驯鹿、羊和马等,主要生产牛奶、黄油、肉类和鸡蛋等。在种植业方面,主要生产谷物、马铃薯、大麦黑麦、小麦和燕麦。

芬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被誉为“绿色金库”。林业发达,农林密切结合,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经营一定数量的林地。从事农林业的劳动力为9.9万,约占总劳力的4%。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芬欧汇川(UPM)和芬林集团(Metsa Group)是芬兰规模最大的三家林业公司。

芬兰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2020年共有1,860公司从事渔业,每年提供2,517个就业岗位,鱼类加工是最大的行业,约占整个行业的35%。2020年,渔业总收入为8.45亿欧元。2021年商业渔民总数约4900人。2021年,芬兰养殖了约1440万公斤鱼类供人类食用。其中,虹鳟占94%,其余部分欧洲白鲑占比最大。

第二产业

截至2023年1月,森林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

金属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产品有钢、生铁、铜、镍、锌等,芬兰发明的闪烁炼铜、炼镍技术全球领先。

机械工业是芬兰重要的优势和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农业和林业机械、造纸机、电梯、起重设备、破冰船、船用设备等。在能源效率、洁净工艺、水资源保护、废物管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芬兰技术全球领先。在生物能源热电联产领域,芬兰技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化学工业是芬兰重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逐渐成为芬兰第一大出口产业。主要产品有石油化工产品、纸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涂料等。凯米拉集团(Kemira)是世界化工领域的知名企业。

第三产业

芬兰信息产业发达,是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是芬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包括游戏、手机硬件和软件、通信服务与网络、信息和通信安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系统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量较大。创造了游戏“愤怒的小鸟”的Rovio公司是芬兰游戏产业的形象代表。

芬兰的中央银行为芬兰银行(Bank of Finland)。证券市场发达,开放度较高。证券交易所仅一家,即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OMX Helsinki Stock Exchange)。

芬兰旅游业发达,主要旅游点有赫尔辛基、图尔库、东部湖区、北部拉毕地区和奥兰岛等。2021年,国际贸易占芬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芬兰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俄罗斯瑞典、中国和美国。2021年芬兰外贸总额约为1412亿欧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属、纸张纸板、化工产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有金属、原油等。

重要企业

诺基亚集团(Nokia)成立于1865年,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该公司早期从事造纸、化工、橡胶行业,60年代进入电信市场,90年代主要生产移动和固定电信网络设备及移动电话,发展迅速。2013年9月,诺基亚将旗下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并专注于网络研发、设备及服务。2016年1月,诺基亚完成收购阿尔卡特-朗讯,两家合并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供应商。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五百强”排行榜(2020年)中位居第488位。

社会

教育

芬兰教育事业发达,教育体系高效、完善。芬兰识字率为100%。现有各类学校4023所,在校学生超过189万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类业余学校的在校生)。著名高等学校有赫尔辛基大学(QS排名106)、阿尔托大学(QS排名116)、图尔库大学(QS排名291)等。全国有图书馆7765家,人均借阅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芬兰是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仍坚持从小学到大学免学费,并给予学生(包括在国外留学的芬兰学生)补助的国家之一。

学前教育

芬兰自2001年8月1日起,在全国广泛开展学龄前儿童教育,并取得显著效果。根据芬兰基础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每名6岁的学龄前儿童都有权利自愿接受为期一年的免费学前教育。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2020年启动两年学前教育实验项目,旨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探索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加强教育公平。

小学教育

芬兰小学阶段实施的包班制。包班制”(Packet Class System)即由一名全科教师包班而教,承担大部分课堂教学任务,全面负责班级。芬兰该教育教学模式依托于完善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既是一种由全科教师包班而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是一种自主赋权,进而扩大教师及学生自主权的班级管理模式。

芬兰小学对学生的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以“公正平等、以人为本”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以“过程、全面”作为评价的重点,以“多样化、多元主体”作为评价的方式。

中学教育

芬兰的高中教育主要由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提供,两类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申请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芬兰高中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方式。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2017年启动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

高等教育

芬兰有20所高校,全部为公立大学,其中10所系跨学科综合性大学,3所科学技术大学,3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所艺术院校。另外芬兰还有29所高等专科学院。芬兰是世界上人均占有大学最多的国家。

卫生健康

芬兰作为北欧典型的高福利国家,拥有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2019年数据表明。芬兰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9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84岁。新生儿死亡率1.37/1000,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34/1000。

芬兰的每一位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一张具有身份证作用的KELA卡(KELA是“公民养老所”的缩写和简称),即社会保险卡。公民可凭这张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

芬兰医疗卫生系统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在中央层面,社会事务与卫生部(Ministry of Social Affairs and Health)负责建立、实施卫生政策并负责相应的改革,其下属有多个独立运行的二级执行单位和研究机构。在地方政府层面,则由6个省级行政机构和全国超过300个有独立税收、财政权的自治市对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芬兰第一例COVID-19病例于2020年1月29日得到确认。2020年12月下旬,芬兰开始推广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2月8日,芬兰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病例总数已达到1,417,909例。

媒体

芬兰新闻业的发展在北欧五国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即采用欧美新闻独立自由的发展理念,政府机构通过相关行业协会、税收等多种方式控制主要媒体,以充分发挥新闻业的公共职能。根据无国界记者组织2022年数据表明,芬兰新闻自由度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五。

芬兰全国共有报纸182种,杂志和期刊3029种。主要报刊有《赫尔辛基新闻》《晚间新闻》《晨报》《图尔库新闻》等。有5家通讯社,其中最大的是芬兰通讯社,简称芬通社,1915年成立,属半官方性质,同世界主要通讯社均有业务联系。外国在芬的通讯分社有15家。

芬兰广播公司(YLE)由1926年成立,1934年改为国营。对外用芬兰语、瑞典语、英语、德语法语广播。1958年正式开播电视。现有电视1台、电视2台、电视3台。此外还有私营广告电视台。

科技

芬兰科技发展水平高,信息与通讯技术全球领先。根据芬兰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9年芬兰国家预算中,研发活动的拨款为19.91亿欧元,公共研究经费约占GDP的0.83%。

科技政策演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公共政策议程的制度化趋势逐渐显现,并相应形成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结构和框架。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逐渐成为芬兰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采取了对高等教育地域分散化措施,将原集中在南部和西部的5所大学发散扩大到全国各地的20所。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界对熟练工人需求不断增加,各种专业技术学院也陆续出现。

20世纪80年代芬兰政府逐渐确立以技术导向为核心的科技政策议程。1990年,芬兰科学技术理事会发布《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政策的回顾与指导方针》的报告,正式确立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目标。

千年技术奖”(MillenniumTechnologyPrize)是芬兰政府于2004年出资设立的世界上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和促进那些为人类社会和生活质量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金总额为100万欧元。2021年5月,剑桥大学的两位英国教授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Shankar Balasubramanian)和大卫·克莱纳曼(David Klenerman)荣获2020千年技术奖,他们开发的更快速、成本更低的DNA测序技术对基因组学、医学和生物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工智能发展

2017年,芬兰经济事务与就业部发布《芬兰人工智能时代》报告,提出要将芬兰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国家,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芬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

数据研究机构Startup Genome发布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显示,芬兰大赫尔辛基地区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一样,拥有欧洲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并将大赫尔辛基列为新兴创业生态地区。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研究,赫尔辛基被评为欧洲第四大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区域中心,仅次于伦敦、巴黎柏林

主要科研机构

芬兰科学院(The Academy of Finland)的职能是根据国家科学政策,通过专家评议和多边国际合作,对芬兰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科学研究的大多数有学术水平的科研人员进行有选择的长期资助。

芬兰全国技术研究中心(VTT)隶属贸工部。该中心是北欧最大的技术研究机构,分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等9个研究单位,分布在芬兰8个城市。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发。ABB研发中心的研究重点为制造工业的生产和设计以及工业IT应用。

文化事业

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在芬兰,平均2000余人就有1个图书馆。赫尔辛基市立图书馆是芬兰最大的图书借阅场所,也是芬兰高质量图书馆服务的典范代表,展示了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角色。1881年建在里克哈尔丁大街(Rikhmardinkatu)的市立图书馆是北欧国家中首座专用图书馆建筑。芬兰博物馆资源丰富且独特,包含:航海博物馆,家庭博物馆,极地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芬兰森林博物馆等。赫尔辛基还设立有芬兰国家歌剧院

芬兰美术馆众多,著名的美术馆有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该馆内有作为全球十大必看展览之一的teamLab;西内布吕科夫美术馆馆内展示并收藏14至19世纪时期的美术作品,展品多为保罗·西内布吕科夫和夫人范妮的私人藏品。阿黛浓美术馆是芬兰最著名的炎黄艺术馆,藏品包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艺术作品,有文森特·梵高保罗·塞尚保罗·高更奥古斯特·罗丹等人的真迹,也收藏了大量芬兰黄金时期的重要作品。《受伤的天使》是阿黛浓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芬兰象征主义画家Hugo Simberg在1903年完成的作品。

体育

在芬兰,滑雪、赛车、自行车、远足、独木舟、钓鱼等运动非常普及。米卡·哈基宁(Mika Häkkinen)、基米·莱科宁(Kimi Raikkonen)等在赛车运动中表现出色。桑帕·拉尤宁(Samppa Lajunen)阿霍宁(Janne Ahonen)等曾获得过滑雪世界冠军。

大众体育

1980年,芬兰政府正式颁布芬兰历史上的第一部体育法,成为芬兰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81年,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开始重视体育对残疾人健康的积极作用,制定了残疾人体育政策以增加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这些政策在1996年的委员会报告中被加以完善。

1999年生效的第二部体育法决定用5年的时间将国家体育类财政支出的重点用于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满足大众日常体育活动对场地环境的需求。

赫尔辛基奥运会

第15届奥运会于1952年7月19日-8月3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奥运会期间共有69个队伍,4955名运动员参加了149个项目。以色列苏联首次参加奥运会,并未受到冷战对抗与冲突的影响。苏联自此届奥运会赢得女子体操团体金牌便开始了持续40年的连胜,直到苏联解体。马术比赛规则开始改变,不仅允许女性参赛且可以与男性一起参加混合项目比赛。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落成于1938年,是芬兰重要的体育比赛场地。

环保

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早在1886年就制定了第一部《森林法》。截至目前,芬兰共制定了20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其中《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法》《水域保护法》和《垃圾处理法》四部法律基本涵盖了芬兰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2000年3月,芬兰开始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欧盟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IPPC)指令》引入芬兰法律,要求工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源,使用最新技术减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明确规定公民在环保方面应承担的义务。芬兰在环保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为实现2035年的碳中和目标,国家不断推进绿色建筑,要求更多使用绿色建材,降低建筑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治安

芬兰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社会安定。芬兰允许公民合法持枪,但所持多为狩猎和射击用的长枪。在全国约150万支合法枪支中,短枪仅占6%。芬兰是全球人均拥有枪支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政府对短枪管控十分严格。

同性婚姻

婚姻法修正案于2017年3月1日生效后,同性婚姻在芬兰合法化。从2002年到2017年,同性伴侣可以登记伴侣关系。2021年,芬兰共缔结了375对同性婚姻。

基础设施

概述

芬兰交通运输业发达,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重要港口有赫尔辛基、图尔库、科特卡和波里。赫尔辛基、图尔库和坦佩雷等有国际机场。

公路

目前,芬兰公路总里程为45.4万公里,其中私人和森林公路35万公里,市镇街道2.6万公里,高速公路7.8万公里(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1.3万公里,区域及连接道路6.5万公里),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有公路联通。

Oy Matkahuolto Ab是芬兰主要的公共汽车和长途汽车公司。Matkahuolto提供公交旅行通行证,在指定的时间内(一般为1~2周)提供无限次旅行。此外,该公司也提供芬兰全国大约4万个发车点和2万个公共汽车站的信息。

铁路

目前,芬兰铁路里程为5923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3331公里,单轨铁路为5234公里。旅客列车和货运列车的最高时速限制分别为220公里和120公里。芬兰年均铁路养护费用约为2亿欧元。铁路与瑞典俄罗斯相连。

芬兰与俄罗斯开通国际列车,包括运行在赫尔辛基圣彼得堡之间的西贝柳斯号(Sibelius)、列宾号(Repin)和运行在赫尔辛基与莫斯科之间的托尔斯泰号(Tolstoi)。

2017年11月10日,首列中欧班列从芬兰科沃拉出发,开往中国西安。截至2022年8月中芬两国共开通7条中欧班列。

航空

芬兰航空公司运输比较发达,所有城市之间基本都有空中航线。芬兰境内有25个主要机场,主要提供国内航班的是芬兰航空公司(Finair)。以赫尔辛基为枢纽,芬兰航空在欧洲也建立起密布的航线网络,欧洲境内的航点多达50多个,几乎通达任何一个欧洲的主要城市。

航运

芬兰是一个水运发达的国家,海岸线长达4600公里,再加上湖泊间处处有河流和运河串联,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水运系统。芬兰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河运比较发达,海运对国际贸易起着重要作用,承担全国4/5的商品运输。芬兰共有航道约2万公里,港口约60个,2022年货物总运量为94,842,453吨,其中进口48,881,647吨,出口45,960,806吨。芬兰重要港口有赫尔辛基、图尔库、科特卡和波里。

芬兰有定期的客运航线通往瑞典爱沙尼亚俄罗斯以及德国。客运轮船多为豪华的巨型游轮,不但有豪华的客房以及各种波罗的海美食,还有迪厅、游艺机房、电影院和免税商店等。经营国际航线的主要有两家游轮公司:诗丽雅游轮公司(蓝色船队)以及维京游轮公司(红色船队)。

芬兰绝大部分邻近湖畔的城市在夏天都举办湖船观光的旅游项目,其行程从数小时到一天不等。芬兰湖区的汽船一般从6月初开始运行到8月底。拉赫蒂坦佩雷海门林纳等都是湖区观光的热门城市。

电力

芬兰是欧洲互联电网(ENTSO-E,以下简称欧洲电网)的成员国之一,欧洲电网包括欧洲大陆、北欧、波罗的海英国爱尔兰五个同步电网区域,还有冰岛和塞浦路斯两个独立系统。2013年6月,芬兰通过新的电力市场运行法案。根据该法案,从2013年开始,在不迟于15年的时间内,芬兰Elenia Oy公司配电系统调度中心(DSO)必须达到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在城市规划地区停电不允许超过6小时,在其他地区不允许超过36小时”的要求,这类停电主要是指由风暴或大雪引起的停电。为满足新法案对供电可靠性的更高要求,芬兰正在大范围改造配电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配电网。

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芬兰面临电力成本急剧上升和潜在的电力短缺。2023年4月16日,芬兰奥尔基卢奥托岛核电站3号核电机组当天开始正常发电,是芬兰40多年来首次投入运营的新核电机组。

数字基础设施

芬兰通信设施完善,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高,是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中,芬兰居世界第七位。目前,芬兰至德国的海底电缆项目已铺设完成,有多家企业将数据中心迁至芬兰,如谷歌、Telecity集团、Yandex等。

芬兰是最早引入5G技术的国家之一。2018年,随着政府首拍5G的3.5GHz频谱,正式开启5G基础网络建设的序幕。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19年底5G正式开始商用。截至2020年底,芬兰三大电信运营商在109个城市完成近3000个5g基站建设,覆盖国土面积2%,为超过180万芬兰家庭提供100MB/秒的5G连接,家庭网络覆盖率达到67%。

文化

综述

芬兰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音乐家西贝柳斯,建筑大师阿尔瓦尔·阿尔托等。《卡勒瓦拉》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芬兰民族史诗。芬兰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和建筑物新颖别致、富有想象力,以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优质的材料和精美的做工而享誉世界。此外,芬兰还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而芬兰人发明的桑拿浴也非常有名,并有许多美食和习俗流传至今。

饮食

饮食习惯

由于地处寒带高纬度地区,芬兰人的饮食结构以蕴含丰富的脂肪、淀粉的高热量食物为主。芬兰人推崇慢节奏、简单、纯正的生活方式,宣传食用野生、天然、本地产的食物,以代代相传的传统方式烹。

芬兰食物的很多主料都来自于其丰富的山林原野资源。芬兰最出名的野味是驯鹿,做法有炖驯鹿肉(Poronk istys)和“扒鹿肉”。野鸭松鸡也会出现在餐桌上。鱼是芬兰人日常的主食。新鲜或熏制的三文鱼、腌鱼、湖白鲑梭鲈和美味的nieriä或北极红点鲑是常见菜。芬兰出产的鱼子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有芬兰“鱼寿司”之称的格瓦里(Graavi)是一种著名小吃,它是用腌制过的生鱼片包裹上小马铃薯和奶油香菜做成的。

芬兰人喜欢喝汤。2月份的每个星期四是全国性的“豌豆汤日”。

小吃

芬兰各地有许多不同风味的地方小吃:如东部的卡累利阿馅饼和中部的鱼馅面包。小圆甜面包(pulla)在芬兰很受欢迎。鲁内贝里小蛋糕(Runebergin torttu)以芬兰民族诗人约翰·路德维希·鲁内贝里(Johan Ludwig Runeberg)的名字命名。

咖啡和酒

芬兰是世界上人均消耗咖啡量排名靠前的国家。芬兰的农民使用不同的浆果酿酒。黄莓与北极毒酿成的利口酒(Liqueur)香味浓烈、口感独特。一种称为“格洛格”(Clogg)酒是家庭自制的传统圣诞甜酒,该酒源自瑞典,在芬兰也很流行。芬兰人拥有全北欧最古老的大啤酒厂。“慢食运动”使精酿和蒸馏工艺在芬兰复兴,斯佩尔特小麦啤酒、刺柏调味金酒、百分百黑麦威士忌、北极浆果红酒等地方特色饮品越发丰富。

习俗

芬兰的《国家活态遗产名录》(National Inventory of Living Heritage)包含桑拿浴、圣诞平安致辞、民族诗人鲁内贝里Runeberg、圣诞夜扫墓的传统等。名录的编是持续进行的。

萨乌那

萨乌那(Sauna)又称桑拿,中国人称之为桑拿浴。Sauna是唯一进入世界语汇的芬兰语词组,始于芬兰,是芬兰最有特色的民俗。萨乌那在芬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萨乌那,是在地上挖一个洞,在洞的一角放一堆石头,然后用火把含有矿物质的石头烧热,再浇上冷水,蒸汽在短时间内充满全屋。到中世纪时又出现烟萨乌那,它以干柴为燃料。现代的桑拿室用木材建造,其中包括蒸汽房、洗澡间和更衣室。蒸汽房里有铁造或砖砌的盛放加热石头的装置。这些石块多含矿物质,不仅耐高温,而且还能保存大量热能。为了调节湿度及通风,蒸汽房顶必须装有可开关的小窗。

享受萨乌那先从淋浴开始,随即赤身进入蒸汽浴室。沐浴者需要用浸软的白桦树枝拍打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毛孔尽量张开,汗水更顺畅流出体外。每隔一刻钟或半小时,沐浴者要用冷水冲洗身体,再回到蒸汽室蒸烤,如此反复,直到沐浴者感到浑身舒畅为止。最后用淋浴彻底清洁全身,结束桑拿浴。洗萨乌那不仅可以洁身,还可以消除疲劳,强身健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沐浴者在沐浴后容光焕发,肌肤更加滋润健美。

萨米人的风俗

萨米人(原称拉普兰人)是生活在北极地区、以放牧驯鹿(Reindeer)为主的土著民族。萨米人的服饰极具独特的民族风格,基本色调是以蓝、红、黄三种鲜艳夺目的色彩相搭配。上衣多为深蓝和天蓝色,领口、前襟、肩部、袖口和下摆都镶有金黄和大红两色相间的lace。妇女们戴着镶有花边的红色遮耳帽,男子的高简帽上带有蓝色的四只尖形角。

赛鹿节是萨米人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3月举办,地点在北部最大的湖泊伊纳里湖上。赛鹿节上最精彩的比赛是“驯鹿王之赛”。

节日

芬兰人每周工作五天,周六、周日为公休日。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芬兰绝大多数节日都跟宗教有关系。除此之外,芬兰全国各地每年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体育庆祝活动。可以说芬兰是一个节庆欢乐的国度。

芬兰的法定假日包括:新年(1月1日)、主显节(1月6日)、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复活节(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和接下来的星期一)、大学生节(或称瓦普节,5月1日)、耶稣升天节(复活节后的第39天)、耶稣降临节(复活节后的第49天)、仲夏前夜和仲夏节(6月19日—26日之间的周五和周六)、万圣节(10月31日—11月6日之间的周六)、美国独立日(12月6日)、圣诞节(12月24日—26日)。

仲夏节

仲夏节的习俗起源于基督教传播之前的古老传统,被称为“乌戈庆典”。如今仲夏节的芬兰语名称“Juhannus”的由来与宗教人物圣约翰有关,为纪念基督教施洗者约翰的生日(6月24日)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从20世纪初开始,芬兰又将仲夏节定为“军旗日”,使两个节日合而为一,庆祝的气氛更热烈。

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按照民间传统习俗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国旗飘舞,商店停业,人们盛装打扮,涌进各处的“仲夏之夜”晚会。

五一节/娃波节

每年5月1日,是芬兰的娃波节(Vappu),又称春节,始于中世纪。娃尔波丽丝原本是英国的公主,为了向日耳曼民族传播基督教义,来到德国,担任海登海娃修道院院长。她去世后,在公元7世纪末的一个5月1日被封为圣女。这一天恰巧也是世俗的春节。从此,芬兰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德国都有了教堂与世俗共度娃波节的传统。现在的娃波节已与大学生节、国际劳动节合三为一。

芬兰人有许多传统的五一节小吃。五一节漏斗蛋糕(tippaleipä),甜甜圈(munkki),五一节版蜂蜜酒(sima)等。

圣诞节

12月24日正午,在芬兰古都图尔库举行的“和平圣诞”庆祝仪式标志着圣诞节的真正开始。芬兰人在这天都会去教堂。一为祈祷,二为祭祀。

芬兰人的圣诞大餐很丰盛:有腌三文鱼、色拉、焙盘菜肴、烤火腿米粥、杂果汤、圣诞面包、圣诞馅饼、姜饼等美食。热红酒(Glögi)是一种圣诞时节喝的香料热酒。

艺术

建筑

17世纪起,芬兰在建筑方面深受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建于18世纪的哈米纳城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城市模式,该城平面呈八角形,街道由中心广场呈放射状延伸,城四周建六角形堡垒。芬兰城堡建筑主要受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并成为新古典主义时期住宅、市政厅建筑的基础,著名的建筑有1775~1776年修建的劳马市政厅和1764年修建的沃尔沃市政厅等。新古典主义因素也体现在宗教建筑中,如1795~1798年修建的海门林纳圆形教堂。19世纪初,芬兰受瑞典新古典主义建筑影响出现了新的建筑样式,图尔库大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赫尔辛基成为芬兰新的艺术中心。在1890年后,浪漫主义的建筑风格开始在芬兰流行。1901~1907年修建的坦佩雷大主教堂代表了20世纪初的建筑倾向。

E.沙里宁(Eero Saarinen)是新建筑的代表,其代表作是赫尔辛基国家博物馆和赫尔辛基火车站。A.阿尔托(Alvar Aalto)则将功能主义引进芬兰,他以建筑、家具设计和巧妙地运用自然材料闻名。随后,芬兰出现了结构主义、国际风格等现代建筑运动。

文学

芬兰文学最早的形式是芬兰语的民间诗歌,口头流传至18世纪末才形成文字。芬兰最早的口头文学是13世纪出现的传奇故事一圣歌《亨利主教之死》。16世纪时口头文学更为繁荣,民间产生了很多反映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歌谣。这些歌谣都用排句和抑扬格诗律,易学好记。

19世纪初期,艾里阿斯·隆洛特(Elias Lönnrot)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收集民间故事、歌曲及诗歌汇编成芬兰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它的素材来源于民间,而其结构则是伦洛特亚创造。这部作品对芬兰民族意识、艺术和文化的影响至深,被誉为芬兰不朽的民族之魂。瑞典语作家约翰·路德维格·鲁内贝格(Johan Ludvig Runeberg)创作了不少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篇。他的处女作《糜鹿猎者》(1832)描绘了农民淳朴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1846年他创作的《我们的国土》一诗中再现了1808~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给芬兰带来的苦难。鲁内贝格的爱国作品使他获得民族诗人的地位。1863年芬兰语才与瑞典语一样成为国家的官方语言,芬兰语文学因而迎来了创作的春天。1870年由A.基维(Aleksis Kivi)创作的小说《七兄弟》出版,标志着真正芬兰语文学的产生。

西佩伦(FE Sillanpää)生于海门屈勒一贫苦农民家庭。他的作品多描述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生命和太阳》、《一贫如洗》、《女仆席丽业》以及《一个人的道路》。获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

芬兰音乐在18世纪后半叶之前,基本上存在于本土的民间音乐中。芬兰民间流行着一种称为“卡勒瓦拉”的诗歌吟唱,内容包括叙事史诗、抒情诗和宗教内容的诗或咒语等。另一种重要的传统民歌是“悲调”。它是民间婚丧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也有感恩和追思的悲调以及送亲人出征的悲调等。在近代芬兰民间歌曲中,还有一种抒情性的“雪橇歌”。这是一种反映19世纪动乱时期芬兰农村的社会生活、演唱时变化自如的民歌。它们以小调居多,常常在群众性的劳动或娱乐时演唱。

芬兰的民间乐器有古老的拨弦乐器康特列、弓弦乐器约希科琴和管乐器土奥希托尔维笛等。自19世纪以来,小提琴单簧管在芬兰民间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民间乐器。20世纪初,手风琴已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乐器。民间器乐曲主要是舞蹈音乐。芬兰民间最流行的舞蹈是波尔斯卡舞及里尔舞。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年)出生于海门林纳。他在1892年创作《卡勒瓦拉》的交响音诗《古列瓦》成名。作有交响曲七部、《芬兰颂》等组曲、小提琴协奏曲《忧伤圆舞曲》以及钢琴曲、弦乐四重奏曲和独唱合唱曲等。西贝柳斯作品富有艺术创造性,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因而被称为芬兰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音乐中心。从1950年起,每年6月在此举行一次“西贝柳斯音乐节”(今改名为“赫尔辛基音乐节”),届时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前来参加活动。

电影

1904年,芬兰开始拍摄新闻片。1906年,阿波罗电影制片公司开始生产短纪录片。1907年,导演T·普罗与瑞典导演合作拍成第一部短故事片《酿私酒的人》。1913年,普罗独立完成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瑟尔薇》。1919年,普罗与E.卡鲁共同创办了苏奥米影片公司。

1952年,芬兰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它每年评选次国产影片,授予优秀电影创作人员尤西奖。1961年,芬兰电影基金会成立,国家对电影生产给予资助。自1970年开始每年3月在坦佩雷举办国际电影节。此外,还有6月在北极圈内举行的“午夜阳光”电影节,11月在奥卢举办的国际儿童电影节。

国家象征

国旗

1918年5月29日,芬兰国旗正式被法律确定下来。如同诗人在1870年所描绘的:“湖泊的蓝色和冬季的白雪”,这也正是芬兰国旗颜色的象征意义。

芬兰国旗为长方形,尺寸为:高11个长度单位,宽18个长度单位,十字的宽度为3个长度单位。色号PMS294C。白色区域的高度为4个长度单位,靠近旗杆的白色区域的宽度为5个长度单位,另一端白色区域的宽度为10个长度单位。每一位芬兰公民都有权利升国旗。除了一些例外,芬兰船只也可以升起国旗作为它们的船籍旗。

国徽

芬兰国徽为红色盾徽,盾面上有一只头戴王冠的金色狮子,前爪握着一把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九朵白色的玫瑰花点缀在狮子周围。芬兰国徽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King Gustav I)时就已经出现。在约翰三世继位后,芬兰拥有第二面国徽,与今天的国徽相似。国徽中狮子来源于瑞典王室的福尔孔家族(Folkung Family),剑和弯刀借鉴了卡累利阿国徽。该国徽已知的首次公开面世是在国王古斯塔夫一世1560年的葬礼上,在沙俄统治下的大公国时代,芬兰也采用此徽。

芬兰于1917年获得独立,“狮纹”成为新国家的徽章。芬兰国徽出现在国旗、官方印章、硬币、纸币和邮票上。在总统的汽车上,它取代了普通的车牌。1978年,议会通过了有关芬兰国徽的立法。该立法赋予国徽官方地位并禁止作商业用途,违者将受到处罚。

国歌

芬兰国歌由约翰·卢德维格·鲁内贝里(Johan Ludvig Runeberg)作词、弗雷德里克·帕修斯(Fredrik Pacius)谱曲,首次公开演出是1848年由一群学生在赫尔辛基古姆塔赫蒂庄园(Kumtähti Manor)的草地上演唱。

芬兰国歌的歌词,最初为诗人鲁内贝里用瑞典语创作的一首英雄史诗,标题为《我们的国家》(“Vårt land”),目的是要激发芬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出生于德国、任教于赫尔辛基大学音乐专业的弗雷德里克·帕修斯之前,已经有若干作曲家曾经尝试将鲁内贝里激情满怀的诗篇谱写成歌曲,不过帕修斯的版本是第一个大受好评、被广为传唱的版本。19世纪末帕沃·卡杨德(Paavo Cajander)发表了瑞典语歌词的芬兰语译版(“Maamme”)之后,《我们的国家》很快便被公认为是芬兰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国宝

芬兰的国宝为棕熊(Ursus arctos)芬兰人仍然经常将熊视为“森林之王”。今天大约有1500只棕熊在芬兰广袤的森林中游荡。

国鸟

大天鹅(Cygnus cygnus)是芬兰的国鸟。大天鹅最长约为65英寸,翼展约为108英寸。它们的体重从16磅到31磅不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之一。从南方越冬地区飞回的天鹅和鹤群备受芬兰人民的欢迎,它们是向期盼已久的人们报春的先锋使者。

国花

欧铃兰(lily-of-the-valley)是芬兰的国花。铃兰的芬兰语名字kielo是芬兰传统的女孩名字,有时候也会指可爱的奶牛。

国树

芬兰国树是银桦(Betula pendula)。多年来,芬兰人并不只是作为木材使用银桦树。它们的汁液可制成富含矿物质的健康饮品,树皮用来制作手工艺品,叶子最多的的银桦树枝可以在桑拿浴中使用。为了庆祝仲夏节(Midsummer’s Day),许多芬兰人会在自家或度假小屋的门口放两棵银桦树苗,以延续古老的传统。

国鱼

芬兰国鱼为鲈鱼(Perca fluviatilis)。它有深色条纹和鲜红色的鳍,是迄今为止在芬兰水域中发现的人们最熟悉、最容易识别的鱼类。鲈鱼被芬兰渔民广泛捕捞和交易。

国家岩石

芬兰的国家岩石是花岗石(granite)。1989年,在芬兰科学中心Heureka和一家地质研究所进行的一项邮寄投票中,花岗岩被选为国家岩石。赫尔辛基著名的花岗岩建筑包括议会大厦、国家博物馆、中央火车站、国家剧院等。

国父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被许多芬兰人视为现代芬兰的奠基人之一。在芬兰国内外,曼纳海姆被称为芬兰的开国元勋——他带领芬兰军队度过了残酷的冬季战争和延续战争,并作为唯一一位担任芬兰总统的军方人士,在1944年到1946年间领导了芬兰从战争过渡到和平。

在芬兰至少有数十条以曼纳海姆元帅命名的街道、广场和公共场所,尤其是赫尔辛基市中心5.5公里的林荫大道。赫尔辛基的Kiasma艺术画廊外耸立着曼纳海姆的雕像——青年时期的曼纳海姆骑在马上、准备战斗。在图尔库、坦佩雷、拉赫蒂、塞纳约基和米凯利也可以找到相同的雕像。

旅游

综述

芬兰旅游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芬兰共有七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其中六处为文化遗产,一处为自然遗产。芬兰还是圣诞老人的家乡,罗瓦涅米开发了众多与圣诞老人传说有关的主题公园。芬兰位于北极地区的领土在夏季有午夜阳光,冬季能看见北极光。芬兰冬天有以冰雪游为特色的项目,如冰上高尔夫、摩托雪橇、麋鹿雪橇、越野、滑雪破冰船等;夏天有骑车、远足、独木舟、钓鱼、漂流等。芬兰40座国家公园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群岛、湖泊、森林、沼泽和山地,是本地区自然样貌的集中展示。除了可以欣赏壮观的景致、观察野生动植物,国家公园还为远足、登山、穿雪鞋行走等等户外休闲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芬兰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畅通的道路交通和个性化的度假村落。芬兰旅游部门还开辟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农业旅游等项目,还有许多专题旅游,如芬兰设计团、功能性家居旅游等。

重要景点

拉普兰(lapland)

拉普兰(Lapland)地区位于芬兰最北端,有着北极自然风光。这里是土著萨米人的故乡,也是圣诞老人和他的驯鹿居住的地方。拉普兰的夏天,太阳永不落下。拉普兰的极光季节从秋季开始,一直持续到春天。拉普兰锡达的博物馆展示了萨米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除了室内的文化、艺术和自然展览,锡达还在夏季提供露天博物馆。

圣诞老人来自拉普兰的Korvatunturi(“耳朵山”)。罗瓦涅米是圣诞老人的官方故乡,该地区相继开发了9个与圣诞老人传说有关的主题公园或村落,如“圣诞老人村”、“圣诞老人夫人村”。这些主题公园每年圣诞节期间吸引着来自芬兰和世界各地的观光客。

湖区(Lakeland)

芬兰素有干湖之国之称,其中绝大部分位于湖区。被森林环绕的湖边小屋(Mökki)具有芬兰特色。芬兰人常把探索风景、采摘野果,在蒸桑拿后游泳这三项活动称为小屋生活(Mökkielämä)的核心。

塞马湖(Lake Saima)是芬兰第一大湖,拥有纯净无暇的自然环境、享誉世界的文化活动场地和历史遗迹,以及风景优美的骑行和自驾路线,例如沿塞马湖岸绵延60公里的普马拉群岛路线(Puumala archipelago route)。湖区内坐落着四面环水的中世纪奥拉文林纳城堡(Olavinlinna castle),该地每年都会举办萨翁林纳歌剧节。湖区还有保留着古老的阿斯图万萨尔米(Astuvansalmi)岩画的塞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Saimaa Unesco Global Geopark)。塞马湖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物种之一——塞马环斑海豹的栖息地

派延奈湖(Päijänne)是芬兰第二大湖,也是芬兰最深的湖泊,坐落在于韦斯屈莱市(Jyväskylä)与拉赫蒂市(Lahti)之间。它同时也是芬兰最深的湖泊。游客可以在派延奈国家公园(Päijänne national park)搭乘旅游船或租皮划艇穿梭在清澈明净的湖水和多座美丽的岛屿中。全长8公里的Pulkkilanharju路线适合游客自驾观光。

海岸和群岛

芬兰海岸既有热闹的沿海都市,也有僻静的灯塔、历史悠久的庄园和国家公园。

图尔库群岛(Turku islands)的Bengtskär灯塔是芬兰最著名的灯塔之一,也是北欧国家最高的灯塔。科科拉海岸(Coast of Kokkola)的Tankar灯塔,波尔沃群岛(Porvoo Archipelago)的Söderskär灯塔,帕拉伊宁群岛(Archipelago of Parainen)的Utö灯塔也很受欢迎。在芬兰,最注重烹饪之道的一些城市都位于西海岸。例如,芬兰著名的美食之都图尔库。

努克西奥(Nuuksio)国家公园有从冰河时期留下来的溪谷、沟壑、峭壁,覆盖着苔藓植物的裸岩以及散落在森林间的大大小小的湖泊。附近的哈尔蒂亚(Haltia)芬兰自然中心内集中展示了芬兰全国各地大自然中的瑰宝。公园内可远足和篝火野餐,篝火点全部备有干木柴供游客使用。

科里(Koli)国家公园面积为30平方公里,其境内山丘、湖泊遍布,是典型的卡累利阿风光。该国家公园内的皮耶利宁湖(Pielinen)和乌科-科里(Ukko-Koli)山的风光是芬兰人最钟爱的代表性景观,曾经激发无数芬兰艺术家的灵感。

群岛海域(Saristomeri)国家公园由上万个岩石小岛组成。芬兰群岛海域就像一座迷宫,位于芬兰西南海岸线外的波罗的海中,是全世界岛屿数量最多的群岛,也号称全世界风光最美的群岛。游客常去大岛上的村落体验群岛生活,定期渡轮可将当地居民和游客带往各主要岛屿,年中无休。独木舟是该国家公园的特色活动。

位于芬兰和俄罗斯边境地区的乌尔霍·吉科宁(Urho Kekkonen)国家公园是芬兰境内最大的国家公园,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一片受到保护并仍然维持自然生态的区域。该国家公园紧邻萨里色尔卡(Saariselkä)度假村,国家公园范围内有一座偏远的耳朵山(Korvatunturi)是传说中圣诞老人的家。有经验的远足客可以在国家公园中徒步或滑雪,夜间在野外小木屋中住宿。乌尔霍·吉科宁(Urho Kekkonen)国家公园冬季夜空中北极光闪耀,夏季午夜太阳高照。

赫尔辛基地区

赫尔辛基是世界知名的设计爱好者聚集地,这里的新旧建筑体现了北欧功能主义和简约主义。

蝶略湾(Töölönlahti)地区拥有赫尔辛基最大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芬兰厅(Finlandia Hall)(1974)由著名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是赫尔辛基的地标。议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1931)、Temppeliaukio岩石教堂(1969)、颂歌图书馆(Oodi Library)(2018)、Musiikkitalo音乐厅(2011)和Kiasma当代艺术博物馆(1998)也在该地区。

参议院广场对芬兰建筑领域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赫尔辛基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瑰宝,主要由卡尔·路德维格·恩格尔(Carl Ludvig Engel)(1778-1840)设计的四座建筑占据:城市地标赫尔辛基大教堂(Helsinki Cathedral)(1852)、政府宫(Government Palace) (1822)、赫尔辛基大学主楼(1832)、芬兰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inland)(1840)。

中央车站(Central Railway Station)(1919)是芬兰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的现代诠释。阿黛浓艺术博物馆代表新文艺风格(Ateneum Art Museum)(1887)。玻璃宫(Lasipalatsi)是芬兰功能主义设计的另一大标志。

世界遗产

芬兰共有七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其中六处为文化遗产,一处为自然遗产。

苏奥曼斯纳城堡(Fortress of Suomenlinna)

该城堡于1748年建于赫尔辛基附近的七个岩石岛屿上,建此堡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瑞典抵御俄罗斯的能力,苏奥曼斯纳城堡也因而有了“北方的直布罗陀”的美誉。1808年,要塞被俄罗斯军队攻陷。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它成了一个热闹的俄罗斯边境小镇。芬兰于1917年获得独立后,这座堡垒更名为芬兰堡(或芬兰堡垒),并用作驻军和港口。

如今,这些相连的岛屿从属于赫尔辛基的一部分,岛上还有850名居民。许多楼房和驻军建筑物已经被改造成公寓、写字楼、会议场所、餐厅和博物馆。

劳马古城(Old Rauma)

劳马位于波特尼亚海湾(Gulf of Botnia),是芬兰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古城绕圣芳济会修道院而建,15世纪中期的圣十字教堂仍巍然屹立,这里是典型的木结构的北欧城市。尽管在17世纪晚期遭到火灾破坏,但古代民间建筑的风貌犹存。

佩泰耶韦西老教堂(Petäjävesi Old Church)

佩泰耶韦西老教堂位于芬兰中部,建于1763至1765年,完全由原木建成。这个教堂是路德教派国家特有的教堂,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央教堂风格与源于哥特式建筑的穹形天花板特色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韦尔拉磨木纸板厂(Verla Groundwood and Board Mill)

韦尔拉磨木纸板厂与其周边的居民住宅区一起构成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农村小型工业基地范例,这种生产纸浆、纸张和纸板的小工业作坊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非常盛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住区保留至今。

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Bronze Age Burial Site of Sammallahdenmäki)

考古学家在塞姆奥拉德恩青铜器时代墓葬遗址发现了30个花岗岩石冢,让人们能够深入研究3000多年前北欧地区的葬礼习俗和社会宗教体系。这些石冢展示了北欧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1600至50年)芬兰西部群落的人们如何把尸体埋葬在海岸边,虽然这片土地在数百年里已经上升,也不再靠近大海。

高海岸∕瓦尔肯群岛(High Coast/Kvarken Archipelago)

高海岸位于波的尼亚湾西海滨,是波罗的海向北延伸的一部分。这片海岸面积为142500公顷,其中80000公顷为海洋部分,有大量的近海群岛。高海岸遗址为认识地球表面冰冻和陆地抬升区域形成的重要过程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瓦尔肯群岛”(2006年加入到世界遗产的高海岸项目中)有5 600个群岛和小岛,总面积194400公顷(15%为陆地,85%为海洋)。地面主要为10000至24000年前大陆冰层融化形成的“DeGreer冰碛”。瓦尔肯是研究地壳均衡现象的“典型区域”。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Struve Geodetic Arc)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一个三角测量链,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线穿越十个国家,长2820公里。弧线是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于1816至1855年期间进行测量的测量点,代表着人类首次对经线长短的精确测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