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杀子 :俄国画家伊利亚·列宾19世纪创作的油画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6

《伊凡雷帝杀子》(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列宾于188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创作灵感来源于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事件。那次事件中,废除农奴制的沙皇在圣彼得堡遇袭身亡,震惊全球,并引发俄国境内大规模屠杀,成为俄罗斯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标志着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政治社会的动荡。列宾受到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中《复仇的痛快》部分的启发,列宾深感震撼,并思索着在绘画中体现音乐带来的情绪。他回忆起伊凡四世及其时代的血腥事件,尽管感到可怕,却有一股力量驱使他创作这幅画。

画中,伊凡雷帝在灰暗压抑的室内场景中,与濒死的皇子形成鲜明对比。皇子无力地躺在地毯上,试图推开父亲,眼中充满绝望。伊凡雷帝则露出惊恐与懊悔,紧捂儿子伤口,力量尽显却无法挽回悲剧。此刻,他理智回归,却只能面对无尽的悲哀。画家巧妙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伊凡四世狰狞的面容与血腥场景。灰暗背景中点缀的红色墙纸与地毯,共同营造出一种诡异而压抑的氛围,暗示着悲剧的不可避免。作品《伊凡雷帝杀子》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伊凡雷帝在愤怒中误杀儿子的悲惨瞬间,深刻揭示了他的懊恼与恐惧。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伊里亚·列宾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能力,还通过其戏剧性和叙事性,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警示意义。

《伊凡雷帝杀子》这幅画作不仅是列宾的代表作品,也为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提供了考据材料,具有重要意义。1913年,画作遭精神异常者损毁,馆长因此自杀,幸得列宾耗时12年修复。此后,画廊为画作增设玻璃保护罩。2018年5月,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闭馆前夕,一名男子闯入展厅,打破玻璃展柜多次损伤画布,毁坏者系来自沃罗涅日市的无业男子伊戈尔·波德波林。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列宾创作《伊凡雷帝杀子》的动机源于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事件。当年3月1日,这位废除了农奴制的开明沙皇在圣彼得堡市中心出巡时,遭到革命激进分子自制的炸弹袭击,流血不止身亡。此次暗杀不仅震惊了世界,更引发了俄国全境范围内的大规模屠杀,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19世纪80年代末期俄国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个人背景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时期哈尔科夫州丘古耶夫(今乌克兰),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19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伊万·克拉姆斯柯依的代表人物。伊里亚·列宾的代表作品有:《伏尔加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列宾创作《伊凡雷帝杀子》这幅画,旨在映射他所生活的时代。1881年的沙皇刺杀事件导致的血腥屠杀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反抗,而列宾也以此作为创作的背景。列宾受到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的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四世。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

画面内容

《伊凡雷帝杀子》创作于1885年,该画作描绘了16世纪的一个历史悲剧。伊凡雷帝作为俄罗斯首位沙皇,在画中被展现为一位陷入深沉压抑悲剧的角色。画家运用重色调,构建了一个灰暗且压抑的室内环境,中央是伊凡雷帝与奄奄一息的皇子。皇子绵软地躺在红色地毯上,一只手无力地支撑地面,另一只手似乎试图推开暴虐的父亲。皇子眼中充满了绝望与不可置信,而伊凡四世的眼神则透露出惊恐、绝望和清醒后的懊悔。

雷帝深陷的太阳穴,使他看起来如同地狱中的幽魂,令人胆寒。他左手紧捂儿子头上鲜血淋漓的伤口,手指紧闭,展现出挽回爱子生命的渴望,尽管这一切都是徒劳。右手则紧紧抱住皇子,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此时,补救已无济于事,伊凡身上体现了兽性退去、理智回归的悲哀。

艺术特点

色彩

画家采用了明暗对比鲜明的手法,刻画了伊凡四世狰狞的面容和血腥的场景。灰暗的背景和掺杂在其中的红色墙纸和红色地毯,更营造出了一种诡异的环境氛围,隐隐暗示着这样一个无可避免的悲剧发生。

现实主义

《伊凡雷帝杀子》是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映射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被制而开始的血腥屠杀以及因这一事件而引发的社会动乱。画面描绘的是伊凡四世在与儿子的争执中,误用手杖击中儿子的头部的场面。因愤怒竟亲手误杀了自己的儿子,伊凡雷帝的表情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懊恼和恐惧,他紧抱亡子,所有情感的交错在眼神中伟现得淋漓尽致。

戏剧性

《伊凡雷帝杀子》是一幅极具戏剧性和叙事性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以其强烈的动态感和浓郁的情感表达,表现了人性的黑暗和残忍。画面的构图、色彩和细节处理都极为精细和生动,展现出伊里亚·列宾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能力。同时,作品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寓意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示作用。

相关事件

《伊凡雷帝杀子》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一位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这幅画的愤怒和质疑。他指责画家列宾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一事件,对其用意表示怀疑,并质疑为什么要画伊凡四世,认为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由于这幅画所展现的深刻历史内涵和对沙皇统治的批判态度,它刚展出就被除去,并严禁发行。

1913年,《伊凡雷帝杀子》被精神异常者用刀损毁过一次,直接导致时任馆长自杀身亡。所幸伊里亚·列宾当时在世,耗费12年修复这一画作。随后,画廊为画作加装玻璃保护罩。

2018年5月,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即将关闭时,一名男子推开工作人员进入一个展厅,用金属防护栏打破画作玻璃展柜并多次损伤画布。画作毁坏者伊戈尔·波德波林现年37岁,是从俄罗斯中部城市沃罗涅日市来到首都莫斯科的无业男子。

重要争议

关于《伊凡雷帝杀子》画作中伊凡太子的死因,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观点是,伊凡四世因怀疑太子有夺位之心而日益多疑,导致父子关系紧张。1581年11月15日,因太子妻子叶莲娜违反宫廷规矩,仅穿薄裙在宫中走动,伊凡雷帝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导致她惊吓流产。太子闻讯后愤怒地责骂伊凡雷帝,结果激怒了他,伊凡雷帝用铁头权杖刺向儿子,太子因伤势过重而死。

然而,苏联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虽然当天父子间发生了激烈争吵,但伊凡雷帝只是用权杖在儿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致命伤。他认为太子伊凡的死因主要是丧子和恨父导致的内心极度悲伤,进而引发癫痫和热病。他的主要论据是伊凡四世在事发前的信中提到儿子病倒的情况,因此他认为伊凡是因病重而死,而非被父亲所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