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 :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更新时间:2023-05-27 13:21

会计科目( Accounting Subject ),简称“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为了更清晰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运动过程,以及再分类会计要素,同时根据分类的结果设置账户,通过借贷记账法完成会计核算,因此设置了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分类核算的项目, 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如出纳保管的货币称为“ 库存现金” , 存放在金融机构的货币称为“ 银行存款” 等。其构成要素包括会计科目的名称、科目核算范围及科目基本核算的计算方法等。设置原则要求内涵明确,界限清楚;适应要求,满足需要;强调统一,灵活运用;繁简适当,相对稳定;总体完整,内涵互排。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将具体内容相同的会计对象归为一类,设立一个会计科目,凡具备这类信息特征的经济业务都应在这个科目下进行核算。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对性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将复杂的经济信息变的有规律、易识别,并为其转换为会计信息准备条件。

诞生背景

在经过了 “过程论”,“资金运动论”,“经济活动论” 等观点的讨论后,对于会计对象的界定趋于认同会计的对象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及价值运动。会计要素将会计对象具体化,按其经济内容可划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而要系统、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要素,还要对其进行更具体的分类。

根据会计要素之间的恒等关系,产生了复式记账法。而会计要素是整个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基础,它正确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的情况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目标。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细化,企业管理工具在不断升级,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应该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要求进行科学分类,并事先确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规定核算内容。由此,会计科目应运而生。

理论上讲,会计科目是为了更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运动过程而对会计要素的再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的结果设置账户,通过借贷记账法,完成会计核算。

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要从数量上核算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不但要取得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总括数据,而且要取得一系列更加具体的分类的数量指标。这就要对会计要素作进一步的分类,这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标志着中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基本概念

构成要素

这体现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执行) 各会计科目的说明中。对每个科目而言,按其内容性质不同,分别具有以上各项要素。会计科目不只是“分类的项目名称”,它包括:经济业务分类的名称;每类经济业务包括的具体内容;对具体经济业务处理通过借贷的计量方法;账簿设置及其登记方法;计价与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等。

分类

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会计科目,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志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会计科目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二是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特点

设置原则及方法

步骤

根据企业科目的设计范围,具体步骤如下:

编号

对总分类科目通常采用四位数字编号法,每一位数字的特定含义规定如下:

为使于会计科目增减,在顺序号中一般要留有间隔。

排列顺序

按流动性程度排列法

该方法是指流动性强的科目排在前面,而流动性弱的科目排在后面的一种排列设计法。

有利于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包括近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等),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类 、 负债类会计科目的排列 ,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特别强调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的分析。

非流动性排列法

该方法是指将某些非流动性科目排在前面,而流动性强的科目排在后面或中间的一种排列设计法。

有利于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及其未来变化趋势。主要适用于计划经济(或其他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类、负债类会计科目的排列,因为在计划经济(或其他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很小(或较小),对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来说,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的分析并不显得特别重要。

按重要性程度排列法

该方法是指将重要的科目排在前面,而将次要的科目排在后面的一种排列设计法。

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会计科目的排列 。

设计方法

参照设计法

亦称借鉴设计法。适用于为新成立的企业、单位设计会计科目。

例如一家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会计科目设计,除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外,再对照同类型股份制企业在会计科目设计中的优点,达到不同企业会计科目通用化、标准化目的,同时,又可减少设计工作量,节约设计成本。但借鉴与创新应有机统一,切忌盲目抄袭或仅是形式上的改头换面。

补充修订法

主要运用于现行会计科目的修订与补充,一般在经济业务有新的变化或经营管理有新的要求情况下采用。

使用该方法分析、研究现有会计科目的运用情况,了解哪些会计科目可以继续留用,哪些会计科目应予以取消,哪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或使用方法需适当变动,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局部变动设计出适应新情况的会计科目体系。如:将所得税改为费用后,在损益类科目中增设“所得税”科目,取消“利润分配”科目中“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同时,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递延税款”科目,核算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通过局部变动,使会计科目体系适应新的财税体制要求。

补充修订法是保证会计科目能及时反映不同时期会计核算内容、核算要求变化,并节省设计时间、设计成本的有效方法。

归纳合并法

适用于为合并或兼并的单位设计会计科目,其设计特点是在分析各单位原有会计科目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同或相近的会计科目加以归类合并,重新设计能覆盖其核算内容的新的会计科目。

其设计特点是在分析各单位原有会计科目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同或相近的会计科目加以归类合并,重新设计能覆盖其核算内容的新的会计科目。使用该种方法主要是将核算内容一致,而名称不一致的会计科目统一起来,而非对会计科目的简单“拼凑”。

存在问题

中国在会计科目在设置上是存在问题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会计科目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有人提议利润要素应并入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有人提议增设能力价值要素等等。作为连结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纽带的项目,会计科目的设置要能够跟随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基本原则进行完善,努力规避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发展,增设必需的会计科目,使会计科目的设置体现时代的前瞻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能反应企业的财务信息,使几者协调一致,正确而清晰地反映有关信息,使得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下不断发展的会计核算需要,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与需求者服务。

意义

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将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分类归集,可以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各项经济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综合变化,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分类信息,便于投资人 、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趋势

科目的类别、数量增加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涵盖各类企业(不含小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规范,其涉及的企业和经济业务十分广泛,科目的设置也较为复杂,就科目的数量来说,也有明显增加。

科目变化的形式多样

科目涉及的领域经纬交错、整体与局部统一

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如金融企业专用的“汇兑损益”科目、保险企业专用的“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科目;偏重工商企业共同业务,而纵向深入至各类企业特殊业务,如“商誉”科目、租赁企业设置的“融资租赁资产”“未实现融资收益”等科目。

差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