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世仪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1 04:51

伦世仪,1928年11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发酵工程和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伦世仪毕业于东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之后分别在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任教;1962年专职任教于江南大学(现江南大学),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出任无锡轻工学院发酵工程系主任,在此期内主持创建中国国内首个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伦世仪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和酶工程的科研与教学。

人物经历

1954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9月开始分别在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任教(至1961年12月)。

1962年1月,开始专职任教于江南大学(现江南大学),先后担任讲师(1962年1月至1981年4月)、副教授(1981年5月至1986年3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1月-)。

1984年1月,出任无锡轻工学院发酵工程系主任(至1989年2月),在担任主任期内,主持创建中国国内首个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是当时中国发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发酵工程方面

伦世仪在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型化研究中,主持完成国家“七.五”项目“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化研究”,研制开发的高效工业规模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分别被应用于单细胞蛋白生产、面包酵母培养和丙三醇发酵等工业中。从反应器主要结构与操作条件的关联、菌体动力学和反应器流动特性的结合等方面,对100升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进行了模型化研究,成功地完成了350立方米反应器的放大。该反应器用于单细胞蛋白工业化生产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工程推广项目,应用于面包酵母生产,比能耗优于国际先进水平;用于甘油工业发酵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已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该反应器及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论文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并应邀在第二届亚太地区生化工程年会(日本横滨)上作为所在专题组唯一发言的中国代表。

在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控制研究中,首次在国内采用恒化技术选育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为建成年产500吨SCP(干)的车间和全面、超额完成攻关指标奠定了基础,他应用恒化培养技术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筛选出的菌种,成功应用于乙醇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业生产;他指导下研究的流加发酵优化控制策略,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赖氨酸和可降解塑料、L-异亮氨酸透明质酸等发酵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

“赖氨酸发酵优化与控制”研究中,为其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并已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在所指导的“甘油发酵动力学与生物代谢热力学”研究中,得到了普渡大学的Georget.Fsao教授等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些研究成果编入由他主编的《生化工程》高校教材。

在发酵工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比拟放大、氨基酸及有机酸的代谢调控技术和流加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工程应用中获得多项成果。另在发酵工程与环境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了研究,影响较大的成果为:内部多流型共存的上流式厌氧颗粒菌体床反应器的模型化和比拟放大法,反应器内厌氧菌自身颗粒化的机制,甲烷化混菌体系的相分离技术等。成果已在太湖淮河长江下游的高浓度有机污染源治理中做出了贡献。

环境生物工程方面

在环境厌氧微生物学研究中,伦世仪对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高效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在厌氧微生物颗粒内部种间氢转移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导致实现了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化,并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分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在研制开发上流式厌氧颗粒污泥废水反应器方面,有关结构优化和放大方法的学术成果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建成的10多个工业规模装置(75-1600M)已为淮河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工业废水达标治理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难降解的毒害性化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PROCESS BIOCHEMISTRY》上发表的论文被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学者来函索取。这一研究确定了厌氧微生物颗粒的工业化培养方法,成果已多次应邀在国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和用于工业装置的生产运行,且为其所指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有机废水处理方面

在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伦世仪领导完成了多个处理酿造废水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废水的工程,并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分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创立了在工程上易于实现的高效两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在此同时,他还指导了生物降解持久性毒害性化合物以及应用微生物从地下油井增产原油的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

论文著作

截至2008年,伦世仪主编了高校教材《生化工程》,参编《发酵工程与设备》及《酶制剂工业》等书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

学术论文

[1]任洪强,丁丽丽,严永红,伦世仪,张国平,王路光.化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应用[J].中国科技奖励,2009,(10):142-143.

[2]伍晓林,侯兆伟,陈坚,伦世仪.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10):75-79.

伍晓林,侯兆伟,陈坚,伦世仪.产酸微生物作用大庆市原油改善化学驱效果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09):84-88.

[4]华兆哲,陈坚,堵国成,李寅,李秀芬,伦世仪.以特色求创新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69-73.

[5]伍晓林,侯兆伟,陈坚,伦世仪.采油微生物发酵液中有机酸(醇)的GC-MS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01):93-95+111-112.

伍晓林,侯兆伟,陈坚,伦世仪.微生物菌种对大庆市原油的降解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06):14-16+108.

伍晓林,陈坚,伦世仪.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化工,2004,(06):63-65.

李秀芬,李寅华,兆哲,堵国成,陈坚,伦世仪.从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看学科建设[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01):42-44.

[9]伍晓林,郝文辉,侯艳君,马东升,伦世仪.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代谢成分对比分析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02):100-105.

李寅,陈坚,伦世仪.丙酮酸分批发酵的供氧控制模式[J].化工学报,2002,(12):1227-1232.

堵国成,李寅,华兆哲,陈坚,伦世仪.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04):75-77.

何宁,李寅,陈坚,伦世仪.一种新型蛋白聚糖类生物絮凝剂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J].化工学报,2002,(10):1022-1027.

杨革,陈坚,曲音波,伦世仪.细菌聚γ-谷氨酸表征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04):133-136.

杨革,陈坚,曲音波,伦世仪.细菌聚γ-谷氨酸溶液流变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2,(03):345-348.

杨革,陈坚,曲音波,伦世仪.碳源和Mn~(2+)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WBL-3生产聚γ-谷氨酸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2,(03):317-320.

张伟国,陈坚,伦世仪.L-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1,(04):13-16+21.

杨革,陈坚,曲音波,伦世仪.聚γ-谷氨酸生产菌地衣芽孢杆菌的He-Ne激光辐射效应[J].激光生物学报,2001,(04):255-260.

陈坚,任洪强,堵国成,李寅,伦世仪.环境生物技术[J].生物工程进展,2001,(05):18-22.

张伟国,陈坚,伦世仪.供氧对L-异亮氨酸分批发酵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2001,(05):538-539+542.

张伟国,陈坚,伦世仪.L-异亮氨酸产生菌XQ-4在连续培养中的动力学特性[J].工业微生物,2001,(02):1-4.

[21]李寅,陈坚,伦世仪.不同溶氧水平下光滑球拟酵母过量合成丙酸的生理学特征[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1:210-211.

[22]任洪强,除坚,伦世仪.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工作特性[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1:227.

[23]周洪波,陈坚,伦世仪.氨氮对UASB和EG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生物学性质的影响[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1:231.

周洪波,陈坚,伦世仪.应用EGSB反应器处理含五氯苯酚的废水[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1:231-232.

[25]任洪强,丁丽丽,陈坚,伦世仪.EG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床工作状况及污泥性质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03):33-36+41.

李小明,陈坚,伦世仪.降解对苯二甲酸厌氧微生物群快速驯化与富集技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03):21-24.

郑美英,陈坚,伦世仪.谷氨胺转胺酶—理化性质、生产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2001,(01):33-37.

华兆哲,陈坚,伦世仪.南极假丝酵母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研究(英文)[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S2):78-80+95.

李小明,陈坚,伦世仪.降解对苯二甲酸厌氧微生物群快速驯化与富集技术(英文)[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0,(04):335-342.

伍晓林,陈坚,伦世仪.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0,(06):25-28.

李寅,陈坚,伦世仪,芮新生维生素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重要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0,(05):528-534.

[32]任洪强,陈坚,伦世仪.生产性UASB反应器快速启动过程研究[J].中国甲烷,2000,(03):17-20.

郑展望,任洪强,陈坚,伦世仪.酿酒酵母对铜离子的吸附[J].水处理技术,2000,(04):240-244.

郑美英,堵国成,陈坚,伦世仪.pH值和初始淀粉质量浓度对发酵生产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2000,(04):331-335.

李小明,陈坚,伦世仪.含易降解有机质时对苯二甲酸(TA)厌氧降解动力学[J].生物工程学报,2000,(04):505-508.

堵国成,陈坚,尹洪波,高海军,伦世仪.氮源流加对Alcaligeneseutrophus积累聚βγ-羟基丁酸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00,(03):290-295.

[37]李华钟,林金萍,李寅,陈坚*,伦世仪.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05):46-49+27.

李寅,陈坚,梁大芳,伦世仪,芮新生,龚小玉.营养条件对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00,(02):109-112.

李小明,陈坚,伦世仪.含对苯二甲酸有机废水厌氧降解动力学[J].中国环境科学,2000,(01):27-30.

郑美英,堵国成,陈坚,伦世仪.Streptoverticilliummobaraense分批发酵生产谷氨酰胺转胺酶:氨基酸代谢流分析及其初始淀粉浓度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01):76-82.

[41]任洪强,陈坚,伦世仪.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J].生物技术,2000,(01):33-36.

华兆哲,陈坚,朱文昌,伦世仪,谢国银,缪.甘露糖赤藓糖醇脂的分批发酵动力学[J].江南大学学报,2000,(01):23-25+30.

堵国成,陈坚,高海军,陈银广,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积累聚-β-羟基丁酸发酵条件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0,(01):107-111.

高海军,陈坚,管轶众,堵国成,伦世仪.不同培养方式下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06):614-617.

尹洪波,堵国成,陈坚,伦世仪.赖氨酸发酵工业化研究——赖氨酸流加发酵中氮源浓度的选择及控制模式[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06):7-11.

傅为民,陈坚,阮文权,祁汝峰,伦世仪.轴向流搅拌桨发酵罐生产红霉素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10):35-39.

陈坚,李寅,伦世仪.高细胞密度和高生产率发酵技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1999:333-334.

高海军,陈坚,管轶众,堵国成,伦世仪.兽疫链球菌摇瓶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J].江南大学学报,1999,(03):17-22.

陈坚,郑美英,堵国成,伦世仪.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发酵生产和应用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9,(03):7-12.

金大勇,陈坚,高海军,陈银广,伦世仪.有机废水厌氧酸化和聚羟基酸生产组合系统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04):67-70.

张伟国,陈坚,伦世仪.L-异亮氨酸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J].江苏食品与发酵,1999,(03):31-36.

尹洪波,陈坚,堵国成,伦世仪.赖氨酸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J].江南大学学报,1999,(02):3-8.

[53]任洪强,陈坚,伦世仪.两级厌氧工艺处理乙醇废液的工业化研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02):66-69.

华兆哲,陈坚,朱文昌,伦世仪,方云.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甘露糖赤藓糖醇脂(MEL)的分离与表面性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03):11-16.

堵国成,陈坚,郁明,陈银广,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合成3γ-羟基丁酸与3-羟基戊酸共聚物发酵条件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9,(03):61-68.

任洪强,陈坚,伦世仪.UASB-CAAS技术处理乙醇废的生产性研究[J].中原地区甲烷,1999,(02):10-13.

陈银广,陈坚,王朝晖,吴亢,堵国成,金大勇,伦世仪.聚β-羟基丁酸戊酸(PHBV)为载体的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9,(02):129-134.

金大勇,陈坚,伦世仪.ALCALIGENESEUTROPHUS利用不同有机酸生产聚β-羟基烷酸的比较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02):88-91.

陈坚,堵国成,李寅,陈银广,高海军,伦世仪.细菌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PHAs)的研究现状和未来[J].中国科学基金,1999,(02):11-14.

傅为民,陈坚,阮文权,詹晓北,祁汝峰,伦世仪.在轴向流搅拌桨发酵罐中进行PHB和结冷胶的发酵实验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9,(01):80-85.

阮文权,陈坚,傅为民,祁汝峰,伦世仪.发酵罐中新型轴向流搅拌桨的冷模试验[J].江南大学学报,1999,(01):6-10.

陈银广,陈坚,余彩荣,堵国成,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的化学破胞过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9,(01):83-86.

金大勇,陈坚,伦世仪.A.eutrophus利用有机废水生产聚羟基烷酸[J].中国环境科学,1999,(01):39-42.

李寅,陈坚,伦世仪.高密度培养工程菌生产谷胱甘肽[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01):3-6.

赵建国,陈坚,傅为民,唐正宁,伦世仪.轴向流搅拌器及其在井冈霉素生产中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1998,(04):23-27.

李寅,陈坚,周楠迪,伦世仪.氨基酸和酵母膏对谷胱甘肽发酵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12):9-14.

华兆哲,陈坚,伦世仪.石油烷烃降解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的相关性研究及进展[J].石油化工,1998,(12):63-67.

陈银广,陈坚,堵国成,余彩荣,伦世仪.聚-β-羟基丁酸酯提取方法的比较[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03):7-11.

郑美英,李寅,陈坚,伦世仪.ATP的生物合成[J].生物学通报,1998,(08):43-44.

陈坚,李寅,堵国成,陈银广,伦世仪.细菌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PHAs)——过去、现在和未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193-196.

郁明,陈坚,堵国成,陈银广,伦世仪.利用真养产碱杆菌生产β-羟基丁酸和β-羟基戊酸的共聚物的摇瓶发酵条件[J].江南大学学报,1998,(02):3-7.

朱文昌,陈坚,张志军,陈银广,伦世仪.甘露糖赤藓糖醇脂分离纯化条件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98,(03):41-44.

李寅,陈坚,伦世仪.ATP再生系统及其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03):62-67.

李寅,陈坚,周楠迪,傅为民,阮文权,伦世仪.环境条件及摇瓶补糖策略对谷胱甘肽发酵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1998,(02):31-36.

[75]堵国成,陈坚,陈银广,高海军,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二级连续培养系统中稀释率对聚β-羟基丁酸合成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1998,(02):71-76.

尹洪波,陈坚,李静,李华钟,伦世仪.左旋多巴的酶法合成[J].生物技术,1998,(02):5-8+18.

朱文昌,陈坚,华兆哲,伦世仪.甘露赤藓糖醇脂的微生物生产[J].工业微生物,1998,(01):34-39.

堵国成,陈坚,高海军,陈银广,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WSH3的连续培养动力学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8,(01):62-66.

[79]堵国成,陈坚,尹洪波,高海军,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利用葡萄糖生产聚β-羟基丁酸的摇瓶发酵条件[J].江南大学学报,1998,(01):16-20.

[80]陈银广,陈坚,堵国成,伦世仪.生物可降解塑料PHB提取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1998,(01):41-45.

堵国成,陈坚,尹洪波,高海军,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生产聚β-羟基丁酸的流加发酵条件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7,(04):371-374.

阮文权,陈坚,伦世仪.气升环流式生物反应器(ALR)的特性与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1997,(03):188-192.

[83]高海军,陈坚,堵国成,吴玉娴,伦世仪.不同环境条件下聚羟基烷酸(PHAs)薄膜生物降解性研究[J].中原地区环境科学,1997,(04):43-47.

[84]周楠迪,李寅,陈坚,阮文权,伦世仪.从酵母中提取谷胱甘肽的初步研究[J].生物技术,1997,(04):30-33+48.

高海军,陈坚,吴玉娴,堵国成,伦世仪.聚-β-羟基烷酸薄膜的好氧和厌氧降解[J].环境科学,1997,(04):18-21+91.

[86]康宁,伦世仪.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模型[J].江南大学学报,1996,(04):283-289.

阮文权,陈坚,孙胜利,伦世仪.酯类风味物质微生物代谢机理研究[J].生物技术,1996,(06):31-34.

[88]宫衡,伦世仪.赖氨酸流加发酵最优控制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6,(04):482-488.

康宁公司,伦世仪.硫酸盐还原一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系统运行工艺条件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1996,(03):1-9.

[90]堵国成,陈坚,高海军,华兆哲,伦世仪.真养产碱杆菌ATCC17699生产聚β-羟基丁酸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6,(03):308-314.

堵国成,陈坚,高海军,华兆哲,伦世仪.流加发酵法生产生物可降解多聚体[J].生物技术,1996,(04):5-10.

李小明,陈坚,伦世仪.硝酸盐对降解对苯二甲酸厌氧污泥驯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6,(04):51-53+93-94.

陈坚,华兆哲,伦世仪.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生物工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1996,(04):84-87+96.

陈坚,李寅,宋祺,石慧东,伦世仪.面包酵母培养过程解析和流加模式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5,(04):37-42.

[95]宫衡,李小明,伦世仪.响应面法优化赖氨酸发酵培养基[J].生物技术,1995,(04):13-15.

李小明,陈坚,伦世仪.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厌氧降解[J].中国甲烷,1994,(02):1-5.

陈坚,刘晓梅,吴敬,李春生,伦世仪.二相UASB反应器中产酸颗粒污泥和产甲烷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J].中国沼气,1993,(02):8-12.

康风先,伦世仪,陈坚.硫酸盐还原——甲烷发酵两步厌氧法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可行性研究[J].工业水处理,1993,(01):13-16.

于玉根,伦世仪.二级串联UASB反应器处理酵母废水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2,(04):2-4.

夏友坤,伦世仪,于学知.生物代谢过程的热力学研究——乙醇生成的理论转化率及代谢能级特征[J].江南大学学报,1992,(02):111-119.

曹宁军,伦世仪.制备性配位交换树脂的合成[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2,(01):40-45.

陈坚,伦世仪,杨虹,杨志军.UASB反应器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1,7(02):171-179.

曹宁军,伦世仪,陶冠军,丁绍东,祝耀初.核磁共振法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L-苯丙氨酸的包和过程[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0,(04):30-35.

伦世仪,卢自金.多段折流板厌氧反应器处理高悬浮固体有机废水的研究[J].中国甲烷,1990,(01):6-10.

伦世仪,陈坚,卢自金,王超,李玮ABR—UASB工艺处理米酒废水的研究[J].中国沼气,1989,(02):8-14.

陈坚,伦世仪,李玮,王超.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消化过程模型的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1989,(01):1-7.

陈坚,伦世仪.在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培养与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1988,(05):11-15+96.

陈坚,李期颁,伦世仪.颗粒污泥的生物相和最佳状态的初步研究[J].水处理技术,1988,(04):38-44.

陈坚,伦世仪.厌氧污泥无载体颗粒化技术[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7,(04):11-16+124-125.

李建科,伦世仪.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部分性能的研究[J].中国甲烷,1987,(04):11-16.

伦世仪,李建科.惰性载体厌氧颗粒污泥培育及某些性质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87,3(04):297-302.

伦世仪.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工程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87,(04):29-41.

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伦世仪作为梯队成员之一,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人才培养

1982年伦世仪开始培养硕士生,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是第一位发酵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接收博士后。在教学成果方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轻工总会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等。截至2015年,伦世仪创建的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30年来已培养8名博士后,84名博士,186名硕士以及一大批本科生。指导的学生陈坚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伦世仪是中国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的奠基人,在发酵过程动力学、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模型化和比拟放大、工业有机废物资源化及废水处理工程、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化以及微生物去毒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内外一流的成果,他研制开发的工业规模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的10多个废水厌氧菌处理工业规模装置,为淮河太湖和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达标作出了贡献。伦世仪从事发酵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的教学40多年,在培养发酵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江南大学评)

人物影响

以伦世仪名字命名的伦世仪教育基金在江南大学正式成立,该基金为不动本基金,每年以上一年度该基金本金总额的10%作为年度专项奖助资金,奖励和资助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优秀、贫困学生,以及奖励国内发酵工程领域优秀青年学者,致力于发酵工业强国梦的实现。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伦世仪.中国工程院.2018-01-20

伦世仪.中国知网.2021-12-23

陈坚:我感受到国家和学科的沉重使命.人民网.2018-01-30

院士馆-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伦世仪.院士馆.2022-02-12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名单.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12-27

江大“发酵”名扬世界,走出“师徒院士”.江南大学.2018-01-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