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伟勋 :台湾哲学家

更新时间:2023-11-11 08:17

傅伟勋(Charles Wei-Hsun Fu,1933年10月7日—1996年10月15日),男,生于台湾省新竹市,哲学家。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在伊利诺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台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俄亥俄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西洋哲学史》《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学佛学》等。一生学贯中西,兼通中、英、日、德四种语言,曾构思“文化中国”、“创造的诠释学”等概念,并致力于推动生死学教育,对学界影响甚巨,被誉为“台湾生死学之父”。逝后,其夫人华珊嘉(Sandra A. Wawrytko)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设立“傅伟勋基金会”纪念其贡献。

人物经历

傅伟勋的父亲曾取得司法代书执照,开设代书事务所。母亲陈查某,为竹堑名士陈朝龙之幼女,曾开设“顺生堂”药房。傅伟勋为家中幼子,有四兄二姊。傅伟勋就读新竹师范附小,1946年春考上新竹中学初中部。竹中期间,傅伟勋文武双全,为网球校队选手,高三时获得全台湾中学比赛亚军。他对数学有天分,同时爱好古典音乐及中、日文学。因偶然阅读了西田几多郎的著作及牟宗三的文章,引发他日后主修哲学的动机。1952年夏傅伟勋于竹中毕业,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受刘述先影响,关注中国哲学。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大攻读硕士,硕士论文发表于《自由学人》。

1960年傅伟勋退伍后,回台大担任助教。同年考取檀香山“东西文化技术中心”,之后于夏威夷大学修习比较哲学、中观学与禅宗,于加州伯克利修习伊曼努尔·康德知识论及逻辑经验论,硕士论文为《休姆因果论基本概念解析》。1963年学成归国,任台大讲师,教授西洋哲学史等课程。1964年与钟淑儿结婚,婚宴中促成徐复观殷海光和好。

1966年,傅伟勋取得伊利诺伊大学奖学金,进入博士班,专攻日常语言分析理论、规范伦理学,博士论文受美国哲学界重视。1969年受聘俄亥俄州大学教授远东思想与佛教哲学。1971年,担任美国费城州立坦普尔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主持佛学与东亚思想博士班的研究工作,在大学部开设“生死学”,博士班开设“道家、禅学与海德格尔”,之后的22年皆在天普大学授课。

1991年傅伟勋发现罹患淋巴腺癌,住院开刀后一度康复,但因肿瘤手术引发霉菌感染,昏迷近月,1996年逝世于美国圣迭戈,享年63岁。

学术贡献

傅伟勋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他会通中西日哲学与佛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儒释道思想资源,在与西方、日本学者直接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他以极大的热情,有力推动了海峡两岸学术文化的交流互动,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之桥梁的作用。傅伟勋在西方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东方思想的回归与发掘、海德格尔与老庄和禅学的会通、禅佛教心理分析与实存体验、大乘佛学的深层探讨、儒家思想的深入反省、东亚地区的文化模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开放的学科间的整合等方面,都有极为宏阔而又深刻的洞见。

傅伟勋对于现代生死学建构的观点和看法,开启台湾生死学研究的风气。在《死亡尊严与生命尊严》中,他尝试以科际整合的方式,从临终精神医学、医学、文学、佛学以及儒学的进路发展现代生死学。现代生死学是傅伟勋后期思想中的重要哲学理论之一,这揭示了实存主体探索和超克死亡问题的宗教性质,肯定了生与死的一体两面性,强调了现代生死学以心性体认为本位的理论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在科际整合的必要性与提升个体实存的生命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傅伟勋关注人间佛教的概念发展,尝试使用西方学术思想的概念诠释传统佛学,致力于佛学的现代化。他对大乘佛学、中日禅学的研究,独树一帜。他把禅学与人类生命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实存问题联系起来,对自由、自我、生命、生死、精神治疗、宗教禅定等作出现代诠释,对佛教四谛作出新解,又建构了“大乘二十门模型”,且跳出大乘各宗,提出了新时代的“判教十义”,对佛禅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诸多新见。

著作

参考资料:

人物事件

傅伟勋曾向蔡仁厚推荐金庸的武侠小说,并表示日后想写一部超越金庸的作品。该年寒假,蔡仁厚购得几部金庸的长篇,全家人不分昼夜地阅读,傅伟勋得知后,逢人必说:“蔡仁厚全家看金庸,是我推荐的!”

社会评价

纽约《(中国)时报周刊》(1986年12月6日)人物报道,“傅伟勋教授是当代中国哲学家中,研究领域最广、语言工具最为齐备、训练最为完整的学者之一。他兼通中、英、日、德四种语言,并均可用于学术讨论及写作。”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